英文------科学在中国的莫大障碍

[复制链接]
全部回帖
为什么学英文?因为英文是国际语言,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为什么英文会成为国际语言,可能原因很多,错综复杂,但是一条基本没错,就是利益,权势,和话语权。西班牙在全球作为母语的国家也很多,但是西班牙语却不是国际化语言。而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现在全球学中文的也越来越多了。既然有这个必要来学英文,那么如何学?我承认国内很看重语法的教学让人觉得很烦,加上背单词就更烦了。其实很管用(至少对我个人而言)的一条就是读文章。当然大学里能够静下心来读英文的不多,主要可能是不知道读什么,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强势的“快餐”年代。不逼迫自己是不行的,不妨从一篇小文读起,等真正读懂了,获得了成就感,才会更有兴趣去读更多。研究生就更责无旁贷了,给自己立个目标,写一个方面的综述文章,自然把阅读与写作就提高了。读研究生读英文文献会影响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读文献的目的就是抓住文章做了什么,这点非常简单,而且是大部分作为交流的主要内容,何谈影响交流?接下来自然而然要搞清楚的是,作者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也就是方法。知道别人方法的细节是很难的,除非自己做一遍,但是需要掌握的是了解别人的方法。真正困难的是如果根据别人的方法来改进自己的方法或者结果,这时候需要很多细节的东西(有很多是不深入研究不会考虑到的)。如果说读英文文献影响交流,很大的可能是,你需要再读几遍,需要更深入的了解这个领域以及问题,自然就懂的更多更深。研究生应该让自己能够轻松自如的来讲一篇别人发表过的文章,而这个准备过程能够带给你不仅仅英文上的提高,更多的是对科研的进一步了解。
发表于 2021-11-21 19:42:08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重要的英文文献译成中文?做一件事情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一流的重要文章”译成“一流的中文”,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一篇科技文章难点不在于罗列一堆让人看不懂的单词,那是GRE考试,而是其中蕴涵的初衷,方法,结果,以及应用。对于一个读者而言,只要抓住这些点来读,并不难;但如果想翻译到中文,并且让读者同样能够掌握等量的信息并且能够加以引申,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这门学科,并且中英文都要通晓甚至精通,这几样条件就限制了能做好这件事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中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做这件事情的。回到投入产出比的话,对于学生读者而言,只要等着读中文文献,投入基本为零;可是对于翻译者而言,投入的精力,相对于产出(尤其是对自己的产出),可能不会让很多人愿意这么做。
发表于 2021-11-21 19:59:39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重要的英文文献译成中文?做一件事情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一流的重要文章”译成“一流的中文”,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一篇科技文章难点不在于罗列一堆让人看不懂的单词,那是GRE考试,而是其中蕴涵的初衷,方法,结果,以及应用。对于一个读者而言,只要抓住这些点来读,并不难;但如果想翻译到中文,并且让读者同样能够掌握等量的信息并且能够加以引申,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这门学科,并且中英文都要通晓甚至精通,这几样条件就限制了能做好这件事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中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做这件事情的。回到投入产出比的话,对于学生读者而言,只要等着读中文文献,投入基本为零;可是对于翻译者而言,投入的精力,相对于产出(尤其是对自己的产出),可能不会让很多人愿意这么做。
发表于 2021-11-21 19:57:58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你不是一个孤行者,这个问题我在2011年同济大学的深部计划会议上也提出来过,因为我和你一样困惑,是否好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写成英文?这对于很多人来说的确花费很多时间,还不一定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何国内学者喜欢引用英文文献?这现象比较普遍,很多人说他们几乎不读中文文献,所以根本不知道中国同行写了和发表了些什么,所以更不会想着去引用本国学者写的文章!当时大家也热列讨论了一阵,觉得在承认英语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要想在国际上领先甚至引领,我们必须首先融入这个圈子,而国际交流通用的英语这个工具就必须掌握。不过,我还是同意你说的,要想快速的帮助年青一代进入领域前缘,我们的确需要有期刊或者有部门,将国际重要期刊的文献翻译成中文,以使国内学者尽快进入专业状态。以前是有这样的期刊的,但主要依靠科研人员自发翻译投稿,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不知道是不是停刊了。那时候读到翻译过来的文献,感觉还是十分受益,毕竟自己当时初出茅庐,很多都不懂,能读上国际大牛们的新作,体会颇深。我觉得国家如果能组织机构或期刊,定义翻译重要期刊的文章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比每个人都花一周去啃一篇文献还不知所云,要有意义。首先通过读文献把专业基础提升了,再回头看英文文献也就没那么困难了。这点台湾做的就比较好,美国的《国家地理》等大型刊物,台湾都有对应的中文翻译版,这使得专业和非专业人员都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国外——特别是在走在前缘的国家在做些什么!
发表于 2021-11-21 20:21:04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zhganwing评论:我的情况比较郁闷...文献阅读、讨论评述之类都还挺顺畅,日常聊天交流就逊的要命了,不知道是不是在国内从没上过英语辅导班的缘故。现在每周学英语就像在开联大会议一样,各种肤色各种文化背景的人用蹩脚的英语互相交流,大多数人身上都有坦诚包容和执着进取的特质。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comfort zone. 有些事不是单纯从逻辑就能判断对错的。如果不能享受学习语言和文化的乐趣,也可以把英语学习当成对自己的一种磨砺。在国内认识的人里,有做职员每天下班照顾孩子的,没车没款生活平平淡淡,但还是坚持拿出半小时学英语。老实说他们其实学不到多少,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太多机会用到英语,顶多锻炼了记忆而已。但里面是种磨练自己、希望自己每天都有进步的生活态度。英语可以不学,也不是所有的科研都需要英语,但应该认真想想之前那么多人学或不学都有什么样的理由,这些理由对于自己是不是也成立,自己不学或这抗拒是出于理性的选择,还是被畏难情绪控制了。不知道絮絮叨叨是不是有点老气横秋的味道?呵呵,如果这么觉得的话,不要和我这个喜欢看阿甘正传的憨货计较就成~王寿刚回复:谢谢你的评论!麻烦的是,现在都是迫于无奈地读英文文章,如能转变心态主动为学固然是好,但是学一段时间仍不见大的转机,而精力与闲暇有限,能够心恒而精学者又有几人呢!
发表于 2021-11-21 20:34:57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回复 10# 王寿刚   倒也不是说别人的翻译不能相信,只是说严谨的科学工作还是要依赖于可靠的原始资料,经过了别人的翻译,有可能会无意地降低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而且有些东西很难翻译,有些新发现甚至都没有官方的中文对应。谁让西方世界的科学起步早而又能保持领先世界的态势呢,我们要想在科学上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也只能接受自己语言方面的劣势。如果总是依赖别人的翻译,那就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走,因为翻译的速度是赶不上新发现的速度的;除非有大批科学工作者去从事翻译,但是那样又会造成实际科研工作人员短缺了。说这么多,其实是想说明,科学在中国发展就是有劣势,就是有语言的障碍,要想逃避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既难以脱离西方科学体系自己原创,又难以通过专门翻译来应对层出不穷的科学新进展。该接受的无法改变的事实就只能接受了。  但是是不是中文的背景下就绝对无法产生科学发现吗?这个问题好像无法回答。依照目前国内科研的模式来看,确实很难,因为我们永远都在追着别人模仿(所谓山寨)。所以其实国内科学发展的障碍表面上是语言,内在的根本还是原创性。在我国基础科学起步之时,西方就至少早已领先我们半个世纪了。在这种落后的条件下,原创可能还不是目前该讨论的问题。或许多少年后,当我们真正追上了国际水平,再来谈创新也不迟。不过话又说回来,科学的发展也是需要全世界的“精诚合作”,这就又涉及到了语言问题。到底是用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还是使用最广泛的英语,或者另创一种语言?这个就不应该是科学家去思考的问题了。
发表于 2021-11-21 20:50:33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回复 14# liuniankai
发表于 2021-11-21 21:26:39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回复 23# SunZhen  “ 国家如果能组织机构或期刊,定义翻译重要期刊的文章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比每个人都花一周去啃一篇文献还不知所云,要有意义。首先通过读文献把专业基础提升了,再回头看英文文献也就没那么困难了。”我想如果有部门能做这件事完全可行的,若有经费加上好的组织规划,专业人士也会肯花心力于此,不仅仅年轻学子,整个学界都将会大受裨益!
发表于 2021-11-21 21:41:31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回复 22# 滚滚长江都是水   谢谢你提出投入产出比这个说法,但我不同意你计算的投入产出比的结果。一人或几人花费一小段时间将一篇英文译成中文,若公开出版,将是无数学人长期受益,以如此的投入和产出还不划算么?若以翻译者个人计,亦可在制度和酬劳上回报,如在出手公开之际,被认为工作杰出给予相应的酬金。一人之见,请批评!
发表于 2021-11-21 22:04:29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那将来写文章就麻烦了...国家不可能给每个人都配写手啊...
发表于 2021-11-21 22:27:25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