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地形地貌地质作用过程8个高考地理常见形成过程总结 - 海洋地质地形地貌

[复制链接]
& }4 ~1 H" S8 S, b9 S

原标题:高考地理中的地形地貌地质作用过程8个高考地理常见形成过程总结

& X, @- V$ Q- ~/ s& l 0 J4 y/ V3 B% T) V

1.三角洲形成过程

! Y* i" i+ I9 L6 a; N$ _: s# m% d

+ W! t3 c6 i* M

①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8 p2 [8 @$ q, [6 ]8 O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

6 {( ^) g5 K( \3 e7 `8 T# ?2 ^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 G) @3 _6 t' p9 l; G

因此三角洲形成的必要条件:

, t! C% d& y0 U$ O

①河口有泥沙可堆积;②河口处水流速度减缓;③水下坡度较缓,有沉积的空间;

( ]; O2 R+ z6 o8 O

2.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 K' A$ N, Q, ~) f8 H j/ b. r

% d( P: C/ R1 F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 \8 |% M, O; O; B2 B2 D' b

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7 D1 ~0 ^" t6 e) a" @8 Q( q) V- V

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9 |' l/ A4 p9 a% u0 y* t q( N3 ^3 e% ]

3.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

& M6 G5 Z' o5 ]; I" Z5 _! R: Z U

6 w+ O4 ?* C. v& M5 x2 Z1 i

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 _5 C) w; P" ~

4.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

& \/ {+ j# t) R w* @* g

) i( ]# X% F5 ^3 ?8 Q, K- j

河曲的形成: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

9 S0 }- i/ ]) B7 V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 l3 ?0 ?- O8 R2 [; E2 @

④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

7 q1 B0 b4 Y% D* q' c2 g

: V$ `0 G! b% u7 N9 i9 |, y8 b5 S

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1 `- ]; U* `' Q8 U+ S( H0 S# u

5.丹霞地貌形成过程

$ Y( N+ E1 U2 Q, ^$ x# p

3 W) Y2 M' h$ r( F

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 ;地壳抬升与挤 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 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 u+ m8 L- Z' Z0 M* T' F! ~! G

! T5 X. E& \ Q" ^6 G

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 T$ i9 t% _ N. s; ?( ^, o ?+ G* \

6.花岗岩峰林

& Q0 y# N: M5 o$ n$ d

" [- Q5 \. o3 L: G; F& X* i

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 c6 U5 o I) O( ` g

7.石蛋和石环形成

h; p4 l7 X; S0 k) B( V7 Z* V

0 D8 f5 e" g0 m v8 Q, i

石蛋: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 |/ g2 \5 `: c4 c0 {% V9 l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

( Z, K9 }3 U H

: v+ c( @. x' S e4 O

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分 、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3 H+ S# e0 A& s- m8 t. _

8.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

( A$ O0 T3 |& E

8 Q: T. D- F4 R+ _

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0 \1 R8 c1 f: D9 n' R" X: Q. B

9.泉水、温泉形成过程

& ?* O# G1 C3 [! @* B

9 G$ f0 }# M- l" }, V) v% n+ Y

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接触,转变成地下热水;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8 Y1 H$ R- a) R" Q2 e- ^

大气降水经森林涵养渗入地下,经玄武岩层、火山碎屑岩的长期融滤、矿化,源源不断地生成矿泉水,沿断裂带上涌出露地表。

( t$ ~& a" [, o6 L3 B

10.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 H) h3 @" d8 Z. D8 `

; p* v! P0 @1 |8 `4 {

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2分),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2分),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2分)

; ~; N: J: E% j, \+ ]; K9 s" u# Y

11.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

1 J9 d, X1 g; q

9 r- i; w8 S! u1 L

①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4 m' e# m3 S, k9 R! r

②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后来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4 h$ U2 c" N" T- C+ H) v$ @! j3 E

12.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

& D2 O2 t: k& ^* {; _3 ~7 w( n

: L+ b0 q% c! S5 H# r

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

0 a7 N Q* `; {1 N/ i7 ?- G

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y; x9 x. X( V7 V0 x( q8 @/ F8 {5 W

13.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

1 C+ e9 d; }% A' C2 N/ o

: ?0 o- o" u0 h( y

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

1 Q$ r6 E% G# j! W

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9 @+ @) _: s% o) [+ i

14.盐碱化形成过程

4 F9 R8 v2 n/ v, R( P( Y9 S7 y- \

0 U! w8 ^! H- G

(1)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侧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区一般不会有盐碱化,比如我国南方地区;

8 J% t1 v# w% ]4 T6 U! ^

(2)蒸发旺盛旺;

a3 ]( `. Q' ]9 a

(3)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到地表集聚。沿海地区的滩涂,多盐碱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结果,用海水或咸水湖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 W7 \- d& g9 J* F6 K8 G9 N" S$ V

15.河流阶地的形成

% ?/ e) C' I/ c6 Q- h* n! T; z8 m0 q: r* \' M+ Y6 S$ j: @, V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 j% j x- B7 R: ^2 z- @+ F; o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 K8 \/ A7 K8 m. f/ F& r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9 G! s% x, o B' o- {. V" g* l

16.河漫滩的形成

7 M0 T( F- w. l" s- v ; [5 n$ H% J" G0 D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1 C; s' @, z6 S( h

17.黄山的形成过程:

( p: a4 o# `- o* P # G' P, V, M1 y& c) w

地质历史时期,地下炽热岩浆在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上侵;数万年前后,黄山地区的岩体又发生了较强烈的隆升;随着地壳的间歇抬升,

- N; l, [ v4 T9 N$ u

这里的花岗岩体遭受风化、剥蚀,由此而成黄山雄峻瑰奇的美景。

, K$ r7 ?, O2 i

18.意大利大理石形成的过程

" ~, t4 E/ u% M o# B ) `, ]* @1 a ]

意大利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洋生物遗体经过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意大利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频繁,石灰岩受岩浆等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为大理岩。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 {# g8 L* G. M7 C5 M3 t1 @0 Z) l

19.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 U& ]$ u2 k9 Y9 P 1 B, O: p+ e1 S

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在多雨季节,使水土大量流失,注入黄河,使黄河河水含沙量极大。至下游地区,由于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 ~6 Z! Y/ |: s6 a' \ g

20.风成湖的形成

/ u* ]. ~. ]7 G* {$ z" e* _! d9 o+ p; X2 q

风成湖是因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低于潜水面,由四周沙丘汇集洼地而形成。

$ ?: C! j9 u5 v- r3 V: I5 J. Y/ o

(1)广阔沙漠中的沙丘,有流动的,也有半固定的。

' D5 q' J2 Q$ x: N; M; r

(2)众多沙丘逐渐流动,形成沙丘链。

. r1 E/ G+ M0 v9 D# A

(3)沙丘链和沙丘链之间,形成链间盆地或洼地。

2 u5 V( I, a) J) @

(4)如果这些沙丘间的盆地或洼地有降水或地下水补给,便形成风成湖。

: T% Q% s+ i. e) q( W: ]' f; a

21.岩溶湖的形成

# O$ k% U4 x. o- p; r4 V1 a7 j% k$ b( C- {6 k3 w! ?* k

(1)岩溶地区,地表上长草并有沙碎石覆盖,草和沙碎石底下是很厚的一层碳酸盐类地层。

) ^; \( j# O5 a6 _, ~1 {, X

(2)岩溶-碳酸盐类地层很容易受水的溶蚀,无论来自地表渗透下来的水,还是地下水,迂到此类地层都会起着溶蚀作用。

0 U! n. Z7 l5 x I# L, `# U9 I

(3)岩层经溶蚀后成空洞,溶蚀愈来愈严重,空洞相应就愈来愈大,大到一定程度,因承受不了地上植被与泥沙碎石的压力时,便发生溶洞崩塌。

0 R K7 m7 t6 G7 _0 m

(4)崩塌后的溶洞,逐渐的积水、储水,从而形成岩溶湖

. c2 m4 W8 R( p" X

22.冲积扇的原因

& F4 M- I( T( o c5 O. N7 \) a9 v, ?+ F4 W( \3 |1 U

冲积扇形成的基本条件:堆积物、流速减缓。

E' ~, r: `7 G8 k

基本过程: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 g! I" k7 X$ Z) V

冲积扇的主要特点:

. k8 L0 {5 }! @9 Y# j9 C% i

①堆积物颗粒直径由往下游方向逐渐减小;

4 T2 [ k" y. M1 ~- L1 E& p

②等高线特点(见下图);

+ l9 a) |0 n# t* q

③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 ~+ |. P& x9 c% w2 u. Y3 N) w

④可能存在时令河,边缘还有常年河;

g. Z# E; I) A, q+ J

⑤冲积扇农业发达,但主要在外缘地区,人口、聚落页主要分布在外缘。

) X& l* w: R% d- d) V

23.三角洲的成因

3 e- S0 l, w, r6 T" D/ y* G, q2 l% q) [5 Q6 y' c7 _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在内陆地区,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湖泊时,也会形成三角洲。

6 \% G- `/ {) {- K

24.风力堆积地貌(沙丘)的成因

$ d% h% z& C ?7 o* w; D' D; R$ Y- |2 X0 N; V

风力堆积地貌的形成与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相似,其必要条件包括:

Z; v/ y$ Z# g4 X3 ?) u

①堆积物一沙源:干旱→土质疏松;沙漠/荒漠化土地;有泥沙沉积的湖床间床→枯水期裸露;

7 J( B! w8 g5 S7 D9 A' z: g' i

②起沙动力条件←风:风力季节差异:植被季节差异;风经过水域表面;局部区域地形使风速增强(挡风向与河谷方向一致→狭管效应)或减弱(地形阻挡风)等;

9 {! r$ }9 d( e4 b

③沉积环境(沉积空间):水下坡度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

2 c3 o+ B# W9 K. Y) F8 m

25.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内力和外力作用)

+ }" G7 O/ n" ]# O . t! H4 ]1 g5 h+ @+ ]; A3 _4 v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9 ~1 A' {) Z* d8 G0 U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O& s/ F2 j& s5 q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 M; f1 f: L- p' u/ y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 R( ~* Q+ X! {5 @% A" i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 y# z- a& D& ~; S" d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 |$ Z% L3 F% \( _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 ]3 I! D: W z1 B$ C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 m D4 _1 g" w

(9)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 a) c2 l e& w9 \: i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6 K& S2 s$ \1 \8 K1 r4 U8 G5 b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7 G2 v1 @% c) ?' m5 _; i) s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 o" j, T: J& k4 X6 E* Y, R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4 s7 o) k6 G1 ?6 e6 f: H, a, E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 ]; B* g) t5 L/ { o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 Y* S5 g! k" s- h

1. 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 p( d; f) ?+ Y- ]

“地上河”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特指某条河流,当河床海拔高于该段河流流经地区的两岸地面海拔,就被叫作地上河,又称悬河。由于水往低处流、水流方向全靠两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约束。

1 b3 Q* \$ Z, l% j

“地上河”成因: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被称为“地上河”。

9 f% O* v7 I5 W2 a6 C6 L2 K% l9 n1 `

世界最著名的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由于挟带了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黄河干流进入比降平缓的下游平原地区后,径流动能不足以输送挟带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m,成为地上河的代表。

+ D1 ^, _0 ]9 t$ O7 b$ M " t6 j6 q& ~; O, o2 i+ U4 t* E

2. 盐碱化

0 I# N( P; D R' N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 F# [1 p- ~, b. B- t+ u $ A; b* p' m5 p+ o* J/ h# _$ f* p

我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硫酸盐和氯化物、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 G7 p% Q3 L. I2 t7 s0 K1 X

3. 地貌的形成过程

: I) M5 C2 t C% b & H. ?5 L# E6 V* D& _9 L 1 h$ a( v7 p, b- D. C- r% D- {1 p7 s0 V; g! u H4 u5 m5 r0 S6 h) o1 G6 ]

组成部分

1 U: `) n# S3 z, p, j: s

分布

* l8 F8 P0 w5 D7 ?1 v

形成

+ n; Q- M$ l% I/ c! J6 R6 v/ ]

地貌特点

3 |7 {( V, G$ H" M$ z& L" `) L) w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L" {7 M" F% G% X1 w6 S# l ( h( p# V8 U- u* N8 U" K* A ! P. T. \5 {& s0 b% A, G' D

洪积—冲积平原

6 m: ~& }% [, m

山前

% M' ?- M# @( C

水流流出出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

+ ~! S- }% P+ g9 j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 R; Y- s, |; I2 O& y0 b

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6 x# L( Z2 t; ^1 R 2 Y/ o) P% {. [( A$ ?7 c - j7 A. K3 D& j1 }+ T

河漫滩平原

; d) z% G6 w* v4 X( t

河流中下游

% G* r3 q# P) R2 E0 j$ B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9 {. y# f6 f2 V4 s% @7 G: u" L

地势平坦、宽广

' q3 Y3 ?: t' Q* [% M

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

7 c1 F9 l- P$ L" S8 e9 Q' n! @% H: U' k. B) g2 k 1 p2 b8 \6 }7 |2 Z( C) b1 o. {& h

三角洲平原

6 L/ M7 U7 q8 |, x" s

河流入海口的口外滨海地区

: V2 Q& F$ P- t- {" a: u( L

河流到达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挟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附近,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 {1 I" H. |$ V" P9 ^; e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 x7 Z% K+ u1 m( v+ T3 n! W

土壤肥沃,易形成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 W' G- Z; D! D+ F& S+ ^" z' [ ; s( Y$ h$ I1 w+ b: G) v( \ : G- t( x {+ s; {" J 1 |) V( V& q4 [1 s* x5 W7 M* \

4. 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 ?0 ?$ ]) c; W) h 1 z: H) x( A" ?( p( I" ^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露出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有多股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③洪水再次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2 K- D( M# A( {: S; S4 x8 n' {4 J ! K. G* ^, q( T( a) Z- o

5.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的形成过程

# C6 J1 d# D q. N( T% F $ t4 m" |9 a8 J M* x: y: J- ^7 U* I; m2 h# z+ i

河曲的形成: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③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经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 k/ l2 j$ G; m& C% d, S# C 9 i* b: U' o* y0 E- J0 K

6. 城市化过程

5 z0 l c/ M$ e% L8 D8 z

t1~t4的过程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反映:

+ f& @$ x0 r2 x- h: @: M* N w

(1)城镇面积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

+ |7 t/ _ h4 V, K" x2 A) n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 W- p3 v U9 W& @" x, K1 G- d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②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①和③可以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 s& N- o3 M4 x# i- [& P% |

7. 分析黄山花岗岩峰林景观的形成过程

5 C4 D7 A' F% h9 v$ X/ S: a J

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性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上覆岩层被外力剥蚀,花岗岩总体出露地表;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3 k, x8 }; u3 ^& l" B" k3 _ 6 ^' s5 S. j5 |

8. 曲流河道演变成为河漫滩的过程

' x; f4 | w; q2 A0 v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形成河漫滩。

* s% p/ q& l% V/ y) ^/ |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0 n, T$ h7 C' l% K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 p! A0 `7 Q9 {, I( K8 _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R! D, K7 T ! k/ z0 W+ R% E) j: d+ {) [* t! {

责任编辑:

1 ]' A4 h: F2 d, R 6 A4 u u9 D& G: A1 O4 z 6 c( X5 W' r/ q A. {: l( _4 }( a' B2 k! n - U+ \7 r& F) m. S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红袖舞墨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