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青岛近海遭历史最大规模浒苔侵袭,这是浒苔灾害连续十五年影响青岛,当地已启动紧急预案,目前打捞浒苔约24万吨。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发布消息称,今年浒苔绿潮灾害对青岛市影响将持续到8月中旬。
1 |# j, G0 \' E. s2007年起,每年春夏青岛海域都会暴发以浒苔为绝对优势种的大规模绿潮。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官方微博号“青岛环保”发文表示,“经海洋科研部门多年的调查研究,浒苔是由江苏苏北沿岸产生,经南风或东南风输送漂移过来的外来物种,在我市尚未发现有自然繁殖现象”。% C0 n+ y) E# v* U8 P' h. ]7 v
江苏省浒苔绿潮应急处置和联防联控工作部署视频会议通报了2021年浒苔防治工作进展,江苏全省共清退紫菜养殖面积6万亩,压减紫菜养殖用海9.6万亩,并于5月8日前将紫菜筏架、网帘和缆绳等设施全部清理上岸,提前结束紫菜生产,全省紫菜行业为此减收10-12亿元。
+ d8 @1 m3 r* k/ ?. X* z# c6 t为何今年浒苔灾害再次暴发且规模创历史最大值?种源到底在哪里?该如何防控?
9 V) q% J* p+ J ?& `9 J0 Y7月13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永雨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浒苔暴发是复合作用的结果,近海人类活动、陆源营养输入、地域特征、浒苔自身特点、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全球变暖与气候事件等多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浒苔绿潮爆发的特点和规模。
/ w$ ^6 h, R$ X9 L$ r+ x张永雨认为,当前采取的除藻作业、源头控制以及在暴发地采取清理和拦截相结合等方式是有效的,但更关键的措施在于陆海统筹减少营养盐和污染物的输入,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
! y& J1 U, G* ^' }4 y浒苔溯源:海洋底层沉积物中也有种源
9 ^/ R0 K3 `! U1 b2 z张永雨长期致力于海洋微生物生态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介绍了实验室内浒苔研究的最新发现:浒苔在黑暗环境内降解3-5年后仍能够迅速萌发生长为成熟的早期浒苔,这验证了浒苔极强的环境耐受能力和繁殖能力。
4 I' v2 n6 G. t K5 ?“在自然光条件下,可以看到浒苔像森林一样从本来清澈的瓶子里长出来。每年上百万吨浒苔如果来不及打捞而下沉至海底,这些下沉的藻体很可能成为种源。”张永雨说。) f9 g& H! z3 c$ m: V) a6 _: k
2017年,中科院海洋所刘峰等人从黄海底层沉积物中发现了绿潮浒苔的微观繁殖体,认为浒苔可以通过无性生殖、有性生殖、营养性生殖等多种方式进行繁殖。“多样的繁殖方式使浒苔能够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快速增殖占据优势。”这一研究结论发表在了《海洋与湖沼》杂志上。9 Z( _* ^2 t9 n& L; |4 E
张永雨团队曾在当年5月份托人在江苏的外海收集浒苔以供研究,但当时可见的数量很少,而6月份浒苔突然暴发,“原因很可能是海洋底层沉积物中未打捞浒苔的微观繁殖体,通过多样的繁殖方式让它能够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快速增殖占据优势。”* W& |% B0 D, H! t
成因复杂:生物学特性与外部环境缺一不可5 l7 L# O; }2 v4 C1 W* h0 Y+ {( L, y
自2007年浒苔灾害发生以来,多家科研院所对其进行了跟踪研究。张永雨表示,既有研究已经揭示了许多背后机制,但是尚不透彻,还有许多因素没有发现。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浒苔暴发是复合作用的结果,近海人类活动、陆源营养输入、地域特征、浒苔自身特点、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全球变暖与气候事件等多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浒苔绿潮暴发的特点和规模。
& R8 @ s. ~ k研究发现,氮和磷营养盐是藻类生长不可少的元素,在氮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提高原殖体的生长速度和对碳的光合作用。浒苔的周围环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固氮,为浒苔的生长提供充足营养盐。
: O9 k4 [; B/ t. o$ f( Q( W此外,降雨带来的大量营养盐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带来的全球升温也是浒苔暴发的重要原因。张永雨以2020年为例介绍,青岛市政协向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显示,2020年,浒苔上岸率创历年来最低。这一方面是因为2019年在紫菜养殖筏架上喷涂次氯酸钠除藻剂大规模清除筏架附生的浒苔绿藻,杜绝藻体入海,实现了源头治理和早期防控。另一方面,前一年即2019年属枯水年份,降水量偏少带来的营养输入减少也是重要原因。% d9 Z$ V0 d0 B. p6 Q6 y x2 P) M: T$ l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今年浒苔规模远超往年,不是人不努力,而是天不帮忙。“今年5、6月份,受狂风、龙卷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江苏沿海地区紫菜养殖户积极回收、堆积在岸边的养殖筏架被大量地冲散到海中,导致浒苔源头处置效果大打折扣。筏架上附着浒苔大量入海,形成漂浮种源,大风搅合海水也造成海洋沉积物中的浒苔孢子大量释放到海水萌发,补充漂浮种源。这两种浒苔漂浮种源集合,随南黄海的表层海流,随风北漂,遇上肥沃的海水和合适的水温,呈指数生长。” Q3 N4 J# R8 L( |# E1 i. K% g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东艳研究员团队在黄海浒苔大规模爆发性增殖的生理学机制方面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刘东艳研究员团队发现浒苔存在多种光合固碳途径,因此其光合固碳能力比大多数海洋藻类更强,受高光辐射仍然能够快速生长,这种“多面光合作用模式”使得浒苔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生物量。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5 Q- c# E& O$ M" d. z2 Q( R* z0 z
防控手段: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是关键0 {0 v: S2 j2 w
研究证实,高浓度的氮、磷营养物质可以为浒苔生长和形成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李鸿妹、张永雨等人研究发现,海水营养过剩会导致藻华发生的频率增加,产生的有机质也大大增加。而南黄海的营养水平,尤其是沿海地区,远高于北黄海。因此,控制有机营养物质的排放,如未使用的饲料、河流和海水养殖池塘的有机排泄物,可减少浒苔暴发。
8 d L6 n4 y9 F# R( d7 t浒苔防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开展除藻作业、进行源头控制以及在暴发地采取清理和拦截相结合等方式。张永雨认为,当前采用的防控手段是有效的,但更关键的措施在于减少营养盐和污染物的输入,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
. _& J! Y' `7 d张永雨指出,陆源污染是造成生态损害的重要方面,海洋的营养源很多都来自陆地的输入,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活动,农田施肥超标,在降雨量多的情况下流入地下水或者河流,最终入海。
; K ]7 q8 t& \, |2 }- S“海洋的问题不能仅仅从海洋出发去解决,要把陆地流域和海洋统筹起来考虑,从源头查起。降雨量不可控,但需要减少化肥施用、减少陆源营养盐的输入,降低海洋的富营养化程度,就农田而言,就是要控制过量施肥。”张永雨说。
|! t- a6 r3 u; }7 @) |4 j' x此外,张永雨还建议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激励农民积极性,收购村民打捞和清理的浒苔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同时给休渔期的渔民增加额外收入。. L4 M+ G, ?! k7 U1 W( w6 W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J$ g1 [4 d- J! k, Z+ k+ x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