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岸边,海阳东方航天港,捷龙三号火箭将 “烟台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烟台箭”发“烟台星”变成了现实;大运河畔,宁德时代一期项目进入车间主体施工阶段、完成度已超70%,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高地正在孔孟大地加速崛起;黄河尾闾,14.4万亩湿地得到修复,42.4万亩确权海域、盐田、养殖坑塘完成退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顺利推进……春天的山东,生机勃发,气象万千,一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正在铺展。' a, F* W4 O) N; v" J1 L' x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这是党中央提出“双碳”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发文件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开辟了广阔空间。
8 x$ t: S: l. }, U4 F) t; U6 S; |4 j" h D- ^! m" z; p9 y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既是山东坚定扛牢经济大省责任的使命担当,也是加快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机遇。山东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把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担当实干、聚力攻坚,奋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强势开局。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万亿元,同比增长6%,“四新”经济投资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突破57%和51%。
. `6 i7 [- Y3 E& }* [" C6 F: R5 m& r
4 w; B. i- i0 {# A: C9 D# r4 D$ b推动先行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山东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优化顶层设计,搭建起先行区建设的“四梁八柱”: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部署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聚焦十大重点领域,组建“十个聚力”工作专班,牵头推动政策研究、制度创新和事项落实,统筹推进重要事项咨询论证、协调争取和组织实施;完善推进机制,建立政策支持、项目支撑、要素保障、评估督导“四大体系”,制定先行区建设249项责任清单、151项政策清单、3186个项目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推进力度,确保落实落地。
/ U! D' U3 d7 K" E8 F3 G
+ k" Z) M4 ?; n, e8 p: l2 z! m( J# R! E. n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山东把创新摆在先行区建设的核心位置,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建设动力更加强劲。
; j( Q1 V/ c( Q" R! j3 u7 d L- d; k B# N- Q V1 B8 B" v. x
" Q) {. U8 U% c& Q' Z, f0 I6 ^- Q- x
崂山实验室规范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0家、达到2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居全国首位,创新平台持续提档扩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达到8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顶尖人才达到164位,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28人,5名个人、1个团队荣获“国家工程师奖”,创新人才加速集聚。
7 z# v+ }0 R* {, |' B) l如今的山东,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超算互联、画质芯片、植物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实现突破,开发出全球首款大功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产效率达92.55%,创全球最高纪录……
) f7 }7 }1 D g) g
# X% @0 R8 q. E/ u: K7 V) Y0 w. t4 c3 T1 k
没有高素质的产业,就没有高质量发展。2月26日,1007个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项目涉及“新三样”、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蕴藏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后劲。山东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链条、优生态,突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数字经济壮大,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优势、新增长点加速集聚。
" P4 r5 P! e% e0 y; d$ E* S8 u
5 d5 Y; K( S; s* \
. r# A/ c+ k* r% B8 d; `+ N3 { l——传统动能优化提升。山东制定全省石化规划布局总体方案,谋划7个重大石化项目,齐鲁石化鲁油鲁炼取得实质进展。“我们实施‘两高’企业能效改造提升,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占比超过32%,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崔霞介绍。- W5 U9 T, a& v/ V/ l$ W
' U8 x+ y2 X+ O6 H
! K0 V" p( y: b' D! d: L5 ^1 v9 `. h- @
——新兴产业加快成长。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8万亿元,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2万家,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精益碳纤维等引攀性项目加快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5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0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 _( M# c0 G- B6 c" Q7 }! z% K: `5 O2 W0 \( T% y. S
. c8 I7 F9 M0 ?5 R8 p1 }
——数字赋能成效明显。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新获批3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开通全国首个数据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D5 d- m2 v7 z$ K
6 {$ _) Z( Z8 }0 u7 z
& T' v1 |/ ]) X8 G7 R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自身、协同推进,不断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塑造新优势。/ f$ Q9 I* b F
* d- H7 u% Q8 Y8 m
纵深推进实施黄河战略,出台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等规划,加快创建黄河口、长岛国家公园,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等230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沿黄协作全面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中原腹地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持续加力建设海洋强省,世界级港口群加快建设,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全国首位,我国首艘数字孪生科研船“海豚1”号首航,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规模化生产,全国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 b6 v2 Z- }8 }8 ]0 O, x* C0 ~
1 ?) t. C) I, e8 F9 N m* H1 Q5 j2 x4 C- G0 j& _+ g
“去年,青岛、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先后获国家批复,山东成为北方地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都市圈的省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说。当前,山东正抓住用好济南、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重大机遇,加快实施济滨高铁、潍宿高铁青岛连接线、董家口至瓦日铁路联络线、供热一体化等都市圈标志性项目,谋划推进济青科创走廊、沿黄达海大通道、鲁南物流能源廊带建设,以两大都市圈辐射带动全域一体融合,切实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
4 G5 K4 \, b. T
8 ?7 I- Z, I3 J) A6 D9 _* l4 g
3 { n) H- K6 b! ^: k& N- G建设先行区,必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山东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先行区建设底色更加鲜明。
' a! X& }* ?% V5 P: m% U1 ^; H# a( I! E7 W9 m* k+ h
) x2 ]6 H4 w+ X) ^) j* e加快建设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成投运首批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渤中B2等海上风电项目,1000万千瓦陆上风电光伏项目纳入国家基地;海阳核电二期工程全面开工,石岛湾扩建一期项目获得国家核准,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9300万千瓦;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超过39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6 x+ b9 J+ X$ r7 J a同时,持续加强环境污染防治。“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30+’水平,优于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10%以上;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4.3%,超年度目标15.7个百分点;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100%安全利用。”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管言明介绍,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前列。
% F+ `+ ~8 t/ w; y( W7 [3 t1 ~
( u: _% ^/ |, n6 \; _3 a% q- j4 Q# D- t9 \" P: @0 Q3 h- N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争先谱新篇。当前的山东,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更优了,发展动力更强了,质量效益更高了,这是山东推动经济持续向好、长期向好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9 m! k& K5 l G0 g, F- Q
9 w, T; U9 J2 k( ?0 ]2 s7 ^- j% Z
, ?, M5 V. x0 w& ]3 U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先行区建设加力提速之年,山东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加压奋进,乘势而上,聚力推动先行区建设提质增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9 g: @) p9 w( H2 I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陈晓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