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 ~, o& c/ `. Y- i$ Q
6月初WWF、一个地球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发布了《黄海生态区海洋保护地倡议书》,六条倡议内容涵盖了对黄海生态区海洋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多个提升建议与优先行动。该倡议并得到多个政府、科研单位、高校、NGO 等代表落于行动的积极响应。
. a7 b& i4 G' P g$ ?" u本次我们邀请到中国海洋大学的李淑娟老师,针对《黄海生态区海洋保护地倡议书》进行深度解读,围绕“为什么保护”、“保护什么”、“怎么保护”展开分析,希望本文对关注黄海生态区海洋保护的你有所帮助。& M, @1 n+ R4 R" K* Q: f
# s3 I/ i0 n7 j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自然保护地是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更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 Z1 l* Y; U/ J& V
3 y) f7 O$ S8 y7 k' U黄海生态区是WWF全球最先优先保护的238个生态区中的43个海洋生态区之一,拥有众多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特优化程度高、珍稀濒危物种分布集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过程的区域,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的巨大威胁。以海洋系统更加完善、海岸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足为目标,在黄海生态区建设、管理和完善海洋保护地,确保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黄海生态区海洋自然保护地倡议书(2021-2030)》的提出,具有极大的生态保护现实意义。
5 i+ B/ I7 A- k0 C& T# P5 S0 X$ L6 k
8 J& [ @: L0 e1 c5 x5 Y $ R3 @5 f$ G# ?) R `
6 k2 o" y3 ^) ]
* A& ?$ a, P( ?) t7 M一、整体框架
1 R! f8 t3 X E* k7 K; |4 h《黄海生态区海洋保护地倡议书(2021-2030)》介绍了黄海生态区海洋保护地建设的主要背景、该倡议书的主要发起者以及倡议书的具体内容,短短六条倡议,高度凝练,内涵丰富,系统总结了黄海生态区海洋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多重要求。
' E. z6 l3 y9 z5 O$ P
. h) {% m M+ ?% x2 h+ _! N围绕“为什么保护”“保护什么”“怎么保护”三大主要问题,建立起以保护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以合作为保障,以可持续为愿景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多举措、多渠道、多主体实现黄海生态区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和发展。 ; f6 @7 M% k% k: n9 K
图1 《黄海生态区海洋自然保护地倡议书》整体框架图
9 \# m8 w' b6 ~- u( l; c. ^ k
$ g1 J' o, B. R/ X H2 I. O$ J ) Q0 z4 P I0 o+ X( A G
二、内容解读
: z0 f1 j4 w* f/ p5 q(一)以保护为核心
$ b* E5 b+ a& Y, v1、摸清海洋生态“家底”,提出系统性海洋生态保护措施
. u3 g* Y o% W9 N) K4 s @倡议书中的倡议一和倡议二主要谈到黄海生态区的保护问题。谈到保护首先要摸清生态“家底”,明确“保护什么”。因此倡议一“加速识别重要生态热点区域”具有基础性意义。对黄海生态区的海洋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海洋保护区信息、生态区物种信息等多种类型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和对比分析,识别出现有生态区重要的滨海湿地、重要的保护物种及其栖息海域以及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育幼场和洄游通道(即“三场一通道”),同时梳理出应建未建的空缺区域,能够为“在哪儿”新建“什么样的”海洋自然保护地提供决策依据。2 @3 l# ^( ~. o* m; W3 t4 a6 w
另外,海洋是维系陆地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生态屏障,陆地是海洋开发和保护的重要依托,黄海生态区近邻的陆域面积广阔,经济腹地众多,人类活动对海域产生广泛影响。坚持陆海统筹,系统化识别陆海连通廊道,研究陆海连通下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有效措施,是站在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角度开展的设计,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 o u( k1 ?7 S1 `, F除去海洋保护地自身的建设之外,探索越冬场的监控和管理、控制塑料等污染向海排放、海岸带生态修复以及洄游通道的季节性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到海洋面积广阔、流动性强的特点,多角度考虑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可能原因,给予全方位的保护。
+ q6 w; H! E1 a# [9 V' F4 a#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洋一所王守强2、分层级保护,从点到面,从特殊到一般,实现网络化保护( T _3 z0 F. `* j! F# }
不同的海域因其生态脆弱程度、海洋物种珍稀程度、海洋环境受损程度等不同,保护等级也千差万别,倡议二中提到的对不同类型、不同价值的海域分等级保护,科学划分自然保护地的类型,识别优先保护的海域,符合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行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的要求。! [' K* N9 E$ `* q9 N+ \+ N
从单个海洋自然保护地的建设管理,到建立重要保护物种和重要经济物种的保护地网络,再到相似类型海洋保护地网络的建设,从点到面,从特殊到一般,展现了保护地建设走向有机统一的生态网络化方向。连通性即各区域之间的联系,连通性代表了保护地之间物种迁徙和其他生态流动的难易程度,连通性越好,保护地之间的协调性就越高。
* f# l4 O/ Z3 w$ l因此,要提高保护地体系的生态连通性,就要涉及到不同保护地、不同海域、不同行政区域乃至不同的国家,那么对于保护地网络具体的管理体制、财政工具、允许和禁止行为、执法机制、标准和监测制度等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 C2 x; p7 A. ^: J4 |. {斑海豹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二)以管理为支撑 : H. L) e c7 X. N
海洋保护地管理成效是海洋保护地能否实现预期生态保护目标的关键性因素。而目前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地管理过程中面临管理机构重叠设置、多头管理、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管理能力和管护条件弱、管理人次和资金少等一系列问题,加上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地一定程度上需要极高的专业性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于海洋环境、海洋生物等方面的了解要足够深入。9 ~4 c3 D2 o7 e. W+ N
倡议三中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即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地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培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海洋自然保护地制定相对应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指南,探索海洋自然保护地多部门合作的管理新机制。这些管理措施的提出和倡议,为黄海生态区海洋自然保护地规范化管理、有序性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9 ]) K+ D% w4 g5 a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海洋保护地管理效率被认为是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之一,目前还缺少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估体系,未来借鉴国际相关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构建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等一体的保护地管理效率体系,对海洋保护地管理机制和框架的制定和完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q. N+ u" H4 |( s! I( x) x
东亚江豚 ©田继光(三)以合作为保障
1 e {. K8 s) K- o1、国际间合作交流——拓展原有合作成果,开辟合作新途径
0 L7 a7 Q3 A, p/ N7 c) @黄海生态区的空间范围以黄海为核心,黄海海域和渤海海域,位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南至中国长江口、韩国济州岛最南端和洛东江河口,北至黄海和渤海海岸线。海域面积达46万平方千米,连接中、日、韩三个国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要进行生态保护,国际间的合作不可避免。
( A2 a3 B% U ^此前中日韩三国已经做了初步的合作研究,2002年,三国的科学家根据海洋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等6个生物类群对栖息地的需求,在黄海生态区总共确定了23个潜在优先地区,为制定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等提供依据;" ^+ l+ x9 |9 m+ |+ s* H
后续2007年,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韩国海洋研究院在北京签署了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协议书,此项目历时7年,通过小范围的宣传活动,到建立示范项目区,探索如何结合地区特性与当地社区共同开展保护,再到以中国和韩国为中心,将保护模式推广至全球,呼吁更广的地域范围开展同样的保护活动。 ]3 W8 ^) T8 ~5 g
良好的合作基础和黄海生态区合作保护的经验,为后续国际间进行交流合作提供了借鉴,倡议四提出的加强海洋保护地的国际合作交流,增加保护成效,是对以往合作成果的延伸和扩展,以往的合作具有一定的短期性质和阶段性质,范围和时效性有限,而本次倡议提出的跨境联合保护行动、制定与协同保护措施和行动,更倾向于长期性的合作和永久性的保护,加上缔结姐妹海洋保护地,将城市交流中的关系结构引入海洋自然保护地中,资源互助,信息共享,便于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 l6 I4 p, r$ x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洋一所王守强 {, h1 B& i! r* N. ~; G
2、国内多方合作——多主体共同参与,全民共建共享 K; H* W8 \) z9 v4 a( h7 l7 M$ R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首要原则,那么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就需要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往封闭式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模式对于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重要生物种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带来了保护地与社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自然认知水平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公众参与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新模式,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逐渐实现由政府管制向合作共治转变。
$ P/ w" ~2 `- D# k5 l倡议五提出的海洋自然保护地共建共享,是对新时代自然保护地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为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提供了载体和舞台;同时倡议在谁投入谁受益政策的制定、奖励参与机制的研究、包括海洋生态修复、动物救助、自然教育、科普宣传等多种参与形式的提出等方面都给出了一定的建议,为多主体共同参与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途径,为遵循生态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观、贯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可能。
{, y0 [0 ?6 s2 R4 b黄海生态区的水鸟 ©杨松颖
1 ?: L+ X) G7 K" B(四)以可持续为愿景 , ~7 X7 P+ h6 }2 w I9 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洋自然保护地作为“绿水青山”的主要载体,拥有变成“金山银山”的巨大潜力,因此倡议六提出要创新保护地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海洋保护地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进一步,自然保护地需要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有机统一,共同发展。+ V6 Z2 z8 o5 T; H1 G1 x
生态可持续,需要在原有保护的基础上,约束生态环境和资源过度消费,制定科学的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方式。
j2 Q# |' q& j. E, u经济可持续,需要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拓展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和路径,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团队,打造洁净医药、生态旅游等生态产品开发模式;通过打造生态产品特色品牌,建立生态产品认证评价标准,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提升生态产品溢价,促进海洋自然保护地实现生态资源用于获得生态收益,生态收益用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 L0 {+ b9 ?$ B8 t; n! V% B社会可持续,需要海洋自然保护地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为提高当地社区的持续发展能力贡献力量,在海洋保护地开展特许经营试点,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开展“可持续蓝色经济创新示范”等倡议和举措,为社区参与海洋保护地的生态产业化提供了机会。
5 A- n' L) g g! s6 k& e% V. ^# Q崆峒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海洋一所王守强
) M, M- \) O0 z$ R6 c+ H
/ d/ Q; D6 ?( X- u/ ]2 @2 g7 j6 R) S4 b$ P; P# U0 {
三、总结0 V8 l( \, x# C5 b% u0 e5 q4 P: M) r
总体而言,《黄海生态区海洋保护地倡议书(2021-2030)》的提出,是多方智慧凝结的结果。倡议书的内容与我国《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高度契合,依据“为什么保护”“保护什么”“怎么保护”的整体框架,以重要生态热点区域识别为前提、保护为核心、管理作支撑、合作为保障,实现海洋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五大方面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吹响了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地建设、完善和发展的生态化“号角”。. G& U j9 m/ ~( W
. n; o: I! y; P) q! t7 N
/ n) n6 ?, R) I/ E1 f; w本文作者 李淑娟
: z2 V0 J) [. W: G
0 y7 w" U/ _( r, t
H9 V9 f( C" j$ h# k2 F# s8 R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IAPA)生态社区与绿色发展工作组专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海洋资源专委会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院”双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滨海旅游、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方向的研究。+ l% E% x! F2 \8 A9 O
9 [5 [3 _+ S6 ^
6 r6 s# J( H: a1 j8 V6 C
0 T8 @$ I8 a2 e) v+ L
1 F! G7 `3 w- u& y" ^7 F% h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6 _2 D8 L$ a6 a, C* c" e; T/ @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