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冰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的管控问题,关键在于韧性治理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包括扰动吸收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恢复能力。这些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将会对当前基本成型的“冰上丝绸之路”安全保障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v! ~# {' w5 V6 M9 n
形成“冰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定期评估制度
' {0 v9 U: ~ C( _韧性理论下的扰动吸收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扰动监测和预案准备,因此形成“冰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定期评估制度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定期评估总结规律、过滤风险,科学研判安全态势。韧性理论框架的风险治理,首先需要从评估中发现风险特征及演化规律,不断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定期风险评估做足准备、强化安全屏障。除风险本身外,韧性治理更关注作为扰动回应的韧性能力建设,定期评估风险有助于在理解安全保障体系如何正常运作中认识安全与发展韧性,从而以此为核心,逐渐拓宽韧性治理议题,促进良好制度互动并完善积极对话平台,在动态变化的北极政治、自然、经济环境中,加强全方位的风险防御和扰动吸收能力建设。& s" G9 R( Z* ?+ P; l' @5 |5 a2 \; ?
面向“冰上丝绸之路”风险,构建“技术—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3 i# { j$ w: k1 h7 Y# f3 Y4 h韧性理论下的扰动适应能力建设需要在复杂技术—社会系统范畴内开展。“冰上丝绸之路”是由相互关联的人、技术、环境、组织等因素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复杂技术—社会系统结构。面向“冰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治理,技术系统强调以基础研究和科技发展筑牢“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基石,研发满足安全需求的设施装备,制定标准操作规则、流程,面向作业现场、操作人员、工作情境,实质性自下而上加强安全保障。社会系统强调自上而下的统筹控制,以软法体系平衡安全与效率的优先次序,协调多方参与者的利益冲突,引导多元主体有序行动,在流动的跨领域、跨层级控制中可靠发展。社会系统与技术系统的自组织互动层面,则要通过二者协调,以“冰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韧性治理作为区域安全治理范式转型中可供参考的变革方法,在资源有限、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将人的自身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发挥作为约束机制下韧性治理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不断提升安全承载力。
0 g! f {* `/ P全面落实“冰上丝绸之路”命运共同体理念# m: @8 e- E, p; k) @3 X, i
韧性理论下扰动恢复能力的建设要求外部力量的协同参与,单边行动、排外意识根本无益于安全风险韧性治理能力的提升。全面落实“冰上丝绸之路”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要明确参与成员的共同利益与行动规则。未来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亟须从中俄双边合作推进到与更多沿途国家战略对接、多边合作,从而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汇集更多的资金来源。其中,不同国家对于安全与利益的共同追求将有利于求同存异、化解隔阂,形成“民心相通”的紧密合作纽带。同时,以共同规则为指导,还要积极开展广泛的共同行动,搭建更多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平台。在“一带一路”“五通发展”战略框架下,形成“冰上丝绸之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发展链条,注入“政策沟通”发展动力,于世界、区域及国家等多个层面为“冰上丝绸之路”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布局全方位、多层次对接路径,采取全面统筹方针,以更为完善和包容的治理方案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安全与韧性发展的共商共建共享。
( L3 y3 y, Z! l) h! e+ m6 f; O
5 o+ C2 l0 ^$ x3 [ z: [" `5 q2 o
3 M. p( h0 I$ N( X6 @文章来源:节选自《“冰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的韧性治理》,原刊于《东北亚论坛》2021年第4期
! f- K+ s, d1 z% \作者:马晓雪,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刘阳,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