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 @! f$ Q- q 队员们在进行视频测试准备下水(图 杨永) + M8 C. F. T0 ^6 _$ F
7月19日,“海洋六号”船抵达太平洋预定作业站点,开展深海可视箱式作业,这是大洋41航次的 % D" V k" N1 L1 K! K3 ^" }4 o# E
首个取样站位,也是海洋六号首次进行“可视沉积物取样”。在科考队员的充分准备下,测站取样一次成功,海洋六号深海探宝再添新利器。 : n9 L7 y# v0 ]# L6 P Q
给传统箱式安双“眼睛”
) h) |% F7 X6 M, h! _( h 海底地质调查最大的特点是调查对象为海水覆盖,当调查人员无法接近海底调查对象、甚至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各种取样工作都是在看不到调查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即“盲采”。“盲采”无法对海底取样过程监控,得到的地质样品缺乏赋存状态和地质背景资料,严重影响着深海资源调查的工作效率。以海洋六号大洋36航次调查为例,传统箱式取样成功率仅达80%,单个失败测站平均耗费至少4-5个小时,且无法确认失败原因。那么如果科考人员能够在直接观察到海底的情况下进行定点采样,深海资源调查的能力及效率都将大大提高。 ; |" d6 j/ n2 j e% d- T' D
如今,随着光纤铠装缆的应用,数据和动力传输能力都大大提升,传统地质取样设备得以改造升级。其中,电视抓斗配备有摄像及动力系统,可在海底辗转腾挪,选择合适点位进行多次抓取,目前已成为硫化物调查的肱股之臣。而此次“海洋六号”也尝试赋予“箱式取样器”一双眼睛,让“箱式取样”能够看得见、采得着。
- c# ?* M6 m2 M( }! x 8 [0 S* S# K! q
可视箱式出发(图 郭斌斌)
6 e2 B( ?* \ c L' o 直击“可视沉积物取样”
2 ?7 B& c1 n1 ]! X Q 14:00,可视箱式布放工作开始。虽然海况良好,但整个取样器改造后重达1.6吨,任何船体的轻微摇摆都足以造成箱式在空中剧烈晃动。“拉紧绳子!”作业组长梁东红一声令下,两旁的队员开始发力,努力保持取样器平稳。终于,在大家的“护送”之下,可视箱式安然入水。之后,梁东红、绞车操控手罗洪波以及导航员陈维,三人通过对讲机保持紧密沟通,分别在缆长150m附近完成了Pinger和声速计的安装。在接下来的作业过程中,Pinger将对可视箱式离底高度进行定位,而声速计获得的数据则可用于工区内的多波束测深。
1 N' I G3 |6 ^ ^ 15:00,仪器房与Pinger失联,故障原因不明。海上工作即是如此,故障常有,没有意外才真的是意外。这时候,你也许有理由失败, 但你没有理由丢失机会。调试了一段时间仍无法恢复后,生产助理胡波下令继续作业,通过缆长判断可视箱式的大概位置。15:30,可视箱式开始以50m/min速度下放,由罗红波和罗旭龙两人操控。视频监控室里,90后张旭通过电脑远程开启了可视箱式的照明灯和摄像机,水下实时画面立刻呈现在了大家眼前。据“老大洋”梁东红介绍,大洋一号也曾经进行过类似应用,但由于人员变动,之后无人接手该设备,导致实际应用很少。
& h) D7 E5 `7 \7 W3 d9 U. _6 Z 17:20,根据缆长和多波束实测水深判断,可视箱式已经接近水深5770m的海底。组长梁东红下达指令:“设备接近海底,各人员密切关注高度计数据,绞车操纵员准备设备着底,实施取样。”不出所料,组长话音刚落,高度计数据开始变化,表明设备已离底100m以内,可视箱式进入向海底冲刺阶段。17:22,屏幕上开始隐约出现海底,散落在表层的样品也迅速进入视野,说话间可视箱式取样器以迅雷之势插入海底沉积物中,海底画面变得浑浊。1分钟后,画面逐渐清晰,大家欣喜地发现箱式姿态良好,顺利闭合,取样成功! 5 x4 \+ H |: X% s
19:20,“大块头”可视箱式取样器在千呼万唤下顺利回归甲班,大伙立马围上前去检查成果。“好家伙,该有的都有了,真是不虚深海走一遭。”专业助理杨永带领大家,按照程序开始样品处理工作。 / [# y3 W) M9 M# T9 f
可视箱式取样在海洋矿产资源调查中是一种创新,而且在提高调查质量和取样效果方面极有成效。此次成功应用,将会助力大洋41航次科考,带领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们共探深海奥秘。
+ r+ |' ~$ A+ D) C (海洋六号 郭斌斌)
5 B. m3 Q4 u# g" V9 [2 K. z0 ^ ) v0 i. `0 V% q1 J/ n- a! c
取到样品就是这么开心 ( L7 R0 e6 p& X1 v, y, {
+ q6 q. f/ x7 |, ~
; Z/ Q% j# x) Z4 X. o! P4 J6 C# ^$ ]% |. P2 {0 p
+ {' G& ]8 E/ ~9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