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1 l6 t2 W$ D ~, { 本文转自:人民网-陕西频道
7 Q9 B2 F4 U+ J+ D& A' w + q f V$ m: A1 a
0 {: M, s$ D4 z 3 W; I6 Z: f4 y2 q& ?7 p$ w. Z7 y
6 P& e) E% C; j# Z
现代海洋中腕足动物舌形贝的壳体形态及内部解剖结构。 梁悦供图
+ ?8 [! I# z1 `6 B8 {% u 3 |0 P4 l1 m! w
人民网西安4月27日电(魏鑫)近日,通过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以及对形态空间测量、演化模型和系统发育比较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张志飞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梁悦得出:奥陶纪末时期随机演化是主导现代舌形贝演化的外在动力,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舌形贝腕足动物在5.2亿年以来的演化历程。
3 {; R6 |9 w) [+ B$ x* z2 C 在奥陶纪时期,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已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固着、粘附、群居和穴居)多样性达到高峰;本项研究表明舌形贝腕足动物通过多变的壳体形态,不断探索、改变和硬化着海洋底质表面,并在奥陶纪时期属种多样性和壳体形态多样性达到空前繁盛,且演化出了包括穴居的生活类型和葡萄串状群体生活等多种壳体类型。 / l6 @7 h: T6 {2 |3 A: I: l
梁悦介绍,就是这种“多样性”的积累,腕足动物舌形贝类在面对显生宙的五次大绝灭时,尤其是生物灭绝率最高的奥陶纪末期和二叠纪末期大绝灭事件中有“足够的生的可能”,致使穴居的生活类型随机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了现代腕足动物穴居演化中的必然选择。 * z9 H1 M0 H: f [
“这类生物也是地质学家在进行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时的重要指相化石,但关于其自5.2亿年前首次出现到延续至今的演化历程却鲜有研究。”梁悦介绍,张志飞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寒武纪腕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研究,三年来,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开展支序分析、形态空间测量和谱系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9日北京时间凌晨在线发表在Cell出版集团的综合期刊《当代生物学》。
+ C! A t- b1 ~) }/ X- v 腕足动物舌形贝俗称“海豆芽”,达尔文在其1859年出版的巨著《物种起源》中首次描述和定义其为“活化石”。5.2亿年以来,舌形贝一直生活在泥质海底,其壳体3-5厘米,最大不超过十几厘米,占有的生态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也被称作“草根”动物。它自寒武纪早期出现,历经了地球动物出现以来所有的磨难和自然灾害,尤其是经受了地球最严重的“五次生命大绝灭”事件而繁衍至今。目前,舌形贝仍分布在我国广西和日本、新西兰等地的近岸浅海地区,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 e& ]9 T0 Z& ]+ q% K- ?# ?( a1 g
' ^& [& O/ [7 C& L7 U: \+ }$ U
$ c( T& {& `/ V( h! _3 |; F6 X 现代海洋中腕足动物舌形贝营内栖穴居型生活方式,仅壳体前缘露出海底表面,并形成“三簇状”刚毛。 梁悦供图
, O& W5 W) N: U% c3 v# M* ` 2 y& u, j' u- D' m& k
8 ` | v6 O0 Z% b% T2 b5 ]9 F+ X
, }) O; L* n$ g! s. q( _& t 寒武纪大爆发期间腕足动物生活方式和垂直群落结构,包括初级分层、次级分层和中高分层。初级分层者腕足动物澄江仡佬萨贝,通过纤细肉茎锚定在海底表面生活。 梁悦供图(模拟图)
3 o4 w5 |: t- L7 {( u7 _ ( G/ s# ^& h6 P* r2 u: c9 Z l
次级分层者澄江顾脱贝,通过粗大肉茎附着在三叶虫碎片上生活。梁悦供图(模拟图)
. a' {3 _4 D* M9 G- a9 j
# q& N N4 j4 m3 z , X7 s( d. m/ o6 X U; v
" m2 X4 d( L; j- }
次级分层者澄江龙潭村贝。梁悦供图(模拟图)
! {9 [; z# T# L. D: G
4 |2 T3 o6 L: R) m, C K- K+ p
9 l+ Q( m: z* a# F
4 R5 l! [; t- v$ ~4 P$ d; D- t 中高级分层者马龙矿山乳孔贝附着在大型藻类或可能的寒武纪树形笔石动物上。梁悦供图(模拟图) 3 c: y6 U. ~- y9 w+ Z* {- q
! Z7 @# c9 H D. {" W
* |3 g. h- `8 x- W' Z/ J$ u" l
* {# F# \7 {3 C/ D8 a3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