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v# ^9 ]! O" G; M 应预测所数字地震学应用研究室的邀请,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的深尾良夫教授和末次大輔上席研究员于2015年11月17-23日访问本所,其中2015年11月18日在我所分别做了题为《Tsunamis from the 2015 Torishima tsunami earthquake: A pressure gauge array observation》和《Mantle plumes beneath the south Pacific inferred from geophysical observation on the seafloor》的学术报告。 ; X: r' P+ k/ D! Z' _
深尾良夫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在日本附近海域的海底压力台阵观测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根据他负责实施的海底压力台阵观测,对2015年发生在Torishima地区的海啸地震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获得了海啸的传播高度及速度。报告中,深尾良夫教授结合其它地学资料,提出了两种海啸地震孕育模型。
; a, s; o6 @) J! b8 X9 v: { 末次大輔上席研究员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在南太平洋地区布设的大尺度地球物理观测。通过对观测的宽频带地震资料采用双台法远震面波层析成像,获得了地下200 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通过P波走时成像,获取了地表至核幔边界范围内的P波速度结构。通过对大地电磁观测资料的处理,获取了地下电阻率的三维分布。结合P、S波速度结构及电阻率的分布,勾画出地幔柱的形态和三维分布特征。
( E% j$ Z3 g; O6 t0 \ 两位日本专家皆为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全球构造、深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在地震层析成像、地球内部的壳幔结构及深部间断面以及地震时空分布等方面有非常前沿性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至今已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B* T% D% T% l3 M# |- G% p9 {
在学术报告前,数字地震学应用研究室的肖卓博士生、武粤助理研究员及王琼助理研究员分别报告了利用尾波干涉提取介质速度变化信息、曲波变换拾取地震震相、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震各向异性等内容,两位日本专家和高原研究员参与了讨论,中日双方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 E8 N2 V; @! g 张晓东副所长到会与日本专家进行了交谈。参加这次学术报告会的还有张国民、杜建国、高原、孟国杰、张晶、赵翠萍、王勤彩,华卫、付广裕等研究员,以及数字地震学应用研究室、地震观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高原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
( k+ S( ^3 a0 E' t @! A1 q5 i$ g( h0 {, m$ U
8 w; S+ G8 k5 [+ }- l! ]# M
3 }+ C1 g" g7 q# O$ B# j8 V
# u: \* S; o# J# X$ r.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