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K& w' y; d& ^; | s
(我国科学家在南海拍摄到的鲸落图像,
( h( s0 t6 m- ]7 {! w+ p4 }
图片来自于TS16航次共同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谢伟副教授)
9 }8 E7 \: _4 M+ G' Q+ {3 X
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更让多数网友们第一次听说这个带着浪漫唯美气息的名字——“鲸落”。
+ T. u+ L$ G, x( T# @# \; J# d+ H* h% }; t+ E
(鲸落生态群)
4 F; E1 p" B z# w2 Q 鲸落,与海底热泉、冷泉,并称为深海三大生命绿洲。
$ l1 {2 j( J6 x- R
1
. t" h e+ J" z! v! _8 k 鲸·落·,·万·物·生
3 j- J9 M* \# T/ x
鲸落(Whale Fall),指掉入洋盆或深渊的鲸的尸体,因为鲸类等动物巨大的身驱无法快速被食腐生物分解殆尽,而会落入海底。尸体落入海底的过程可以长达数月至数年,会为食物链的各类型消费者,包括深海鱼类、甲壳类、多毛类、还有各种细小的生物提供食物。
7 L( g2 [5 r; F# p
8 J' Y! R* |. P- M x
(来自Youtube频道-Nautilus Live)
# ]$ z1 m2 `& W$ v0 o5 J5 Q! U
最后剩下的骨架会释放硫化氢提供给自养生物化能合成,这个过程可以持续数年,还有一些厌氧生物可以吃掉鲸骨、分解脂类。一次鲸落形成的生物聚落可以持续数十甚至数百年,在北太平洋深海洋中,至少有1万多个生物体是依靠鲸落生存。
. a7 d0 a+ l2 T% {- E 鲸落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 r' t5 }: f0 o$ q# Y4 f) O 1
1 d) C& \6 N8 z; ]6 u
移动清道夫阶段
u# P, q7 `1 |& D# s7 | (mobile-scavenger stage)
6 T# a4 T7 W e2 K% K
在鲸尸下沉至海底过程中,盲鳗、鲨鱼等生物等以鲸尸中的柔软组织为食。每天有40-60公斤的软组织被这些生物掠去,整个过程持续数月,最长甚至可达1.5年。这一次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鲸落尚处于第一阶段,因此具有长期研究价值。
! ^( u, _# o1 B0 }$ p
. \9 L, C, C/ F+ s. N5 o& | (位于蒙特雷湾(MONTEREY BAY)戴维森海山中的鲸落)
$ e& X7 B+ _& Y) U) \9 E 2
M0 k7 \) \. i; X8 k 机会主义者阶段
- E* R& Y+ G( \7 \+ |$ u' u (enrichment opportunist stage)
m; A+ @! m) i7 X. g2 G X5 \
机会主义者(一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能够在短期内适应相应环境而快速繁殖。这些生物以鲸尸的骨骼和周边的地层为殖民地,繁衍生息。这一阶段最多可以持4.5年。
, Y# R$ G+ I1 p a
3 n/ }: p# _# N# o Q (鲸落中的多毛类生物群落)
+ H( w2 l9 E( B+ ^. b! N' o
3
" S2 K; r) B4 P$ V$ R( O! B 化能自养阶段
. V5 H6 I( ?: m4 Y( i (sulphophilic stage)
# j0 o/ p; U( }8 ?+ A
嗜硫细菌进入鲸鱼骨骼,分解骨头中的脂质。使用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盐作为氧化剂,产生硫化氢。化能自养细菌例如硫化菌,则将这些硫化氢作为能量的来源,利用水中溶解氧将其氧化,获得能量。由于鲸鱼骨骼富含脂质,占其体重的4–6%,因此最终的消化阶段可以持续50年甚至100年。
) G1 v E2 K6 C
( m8 U, z$ N8 E/ ]7 n
(演化到后期的鲸落)
+ N/ r; p4 S/ P. A, |4 l0 j# t 4
, b% e, O8 j1 l; Z. V+ K 礁岩阶段(Reef stage)
3 U$ V9 e) a4 R( i. T: ^ 当残余鲸落当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就会作为礁岩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
+ E2 |/ }9 |- O6 H 2
. p4 C; L! {" D& b1 M1 ` d9 \ 海·底·热·泉
! L- ]& I* y* S! l; c$ Q) m$ \2 @1 [ 海底热泉(hydrothermal vent)亦作海底热液系统(Submarine Hydrothermal System),是从海底喷出经由地热加热过的水及其裂缝喷发口。通常发现于火山活动频发、大陆板块移动的地区及海盆、热点附近。在海底常会形成海底烟囱。
7 u5 L! j8 G* b/ Z# Q- ^: i$ E3 M. G* p
(海底热液——黑烟囱)
2 B5 S) J, b0 D- }1 v
相对于同样深度的其他海底地区,海底热泉附近通常生物更为繁盛,它们倚靠分解热泉中流出的矿物质为食。
9 O n) t0 [- n/ t( D+ M
( P; d, T' z( t/ K8 q" z (海底热泉口生物丰富)
: I) l, t% ?" }0 r$ q) Z9 P 化能合成细菌和古生菌形成了此处食物链的最底层,支持着多样化生物,包括巨型管虫、一些蛤蜊和节肢动物的生存。
3 W3 q1 Z( [ v0 U z- ~9 H/ z$ ~! c( B# g1 I2 {7 r+ E( X6 {6 Q( w) H+ v
(加拉帕戈斯大裂谷的通风口周围聚集着巨大的管状蠕虫)
6 {" P/ y# q# _0 t" |1 G2 D% D2 `9 ~
一般认为生物存活必须依靠阳光,但是许多深海生物能只依靠海地的沉积物为生。深海热泉为这些生物提供了栖身之所,海底热泉附近的水体富含矿物质及细菌。因此其附近通常会聚集著端足类和桡足类生物,更大型的生物还有鱼类、甲壳纲生物、管蠕虫和章鱼。
" k: z; v' j: {. p0 C 巨型管状蠕虫可长达2.4米,是深海热泉附近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没有嘴和消化道,依靠它们自身组织中的细菌生产的养分为生,每盎司管蠕虫组织中约有2850亿细菌。管蠕虫红色的羽状组织中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和硫化氢结合,并且转移到生活在管状蠕虫体内的细菌。细菌回报给管蠕虫含有碳化合物的养分。
0 t; M5 s5 R! J" g0 W/ I
其他生活在此地的奇特生物还有鳞足蜗牛,其非常奇特的足部附有铁化物和有机材料形成的起保护作用的鳞片。
# q5 ]: y/ `8 N7 `
`/ h# I2 s; u (鳞足蜗牛特写)
0 G( h% j# A( W 3
8 I3 a( R# V9 Q8 U
冷泉
( x+ C3 u( v2 ~7 W- d, ] 冷泉(cold seep),有时称为冷泉喷口,一般发育在洋底区域中,硫化氢、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等丰富的流体以盐水池的形式发生渗漏,形成冷泉。
) u% S. v. h% P5 n' W1 N* E- A0 R4 {1 k5 o4 g- e: b+ a
(冷泉中的盐水池)
- R% Z" B q. V6 W; b1 H6 k5 Y. B8 _ “冷”并不意味着冷泉的温度低于周边海水温度。与此相反,它的温度一般稍稍高于周边。冷泉的“冷”是相对与海底热泉的较高温度(至少60℃)比周围的海水低。这样特殊的化学条件,形成了特有的丰富生物群落。
/ H. x8 J) K" G1 c) b* [& m# v C9 K
6 y# r3 ^, r" z; W+ X' } (冷泉附近大量分布的贻贝)
+ b; z% \9 p3 Z9 Z1 q6 l% e1 \2 e
冷泉形成于在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海底裂缝出。石油和甲烷从这些裂缝中“渗漏”出来,在海底沉积物中慢慢扩散,并出现宽达数百米的较大的区域。这些化学物质为嗜硫细菌等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E' ]9 c: i D4 J
f* h, l4 @, r& t$ f6 J+ {1 ]( l1 y (大量细菌生长形成的细菌垫,红色光点为激光测距)
+ R$ ?6 c7 H4 k. @3 E7 j
随着生态演替,不同的生物群落在冷泉附近和谐生长。
# ?6 N5 i& O0 U: _( Y: }1 N
' E8 g7 H5 }# T- { (管状蠕虫与贻贝共生在冷泉附近)
& \ w, k1 E& o3 t
海洋生态系统,远比我们现今认识到的要复杂的多,不管是美丽的“鲸落”,还是热泉与冷泉,都仅仅是海洋生态中极微小的组成。随着我们对海洋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生命绿洲,在等着我们去探索!
0 s4 M9 w! W7 Z _+ v, n (图片来自于维基百科与Youtube)
& P( w8 R. }7 z/ t& A7 g
参考文献:
2 B% X0 M6 Z$ s 1. Scientists Break Record By Finding Northernmost Hydrothermal Vent Field. Science Daily. 24 July 2008.
6 z& L0 v9 o3 q6 {+ ? 2. Demise of Antarctic Ice Shelf Reveals New Lif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7.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8.
' j/ h% Y+ W5 b1 T 美编:张 岳
6 D. \2 @) J, q; d3 Q( C+ A
校对:陶 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V0 H8 w0 ]1 _8 U/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