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C+ E# ~# W5 N5 J3 V 6月28日,以“聚焦高端绿色,加速蓝色崛起”为主题的2024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2024年粤港澳海洋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此次论坛上,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成为关注的热点。
3 X. n" b% P" f! ?: v%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向荣在题为《环境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挑战》的主旨演讲中提到,环境中微塑料广泛存在对各级生物体造成潜在生态风险。伴随食物网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微塑料传递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经发现有1277种海洋生物存在摄食微塑料行为。微塑料等有毒物质会通过“吸收-分布累积-代谢-排泄”过程对生物造成损伤甚至死亡。
3 V( ^8 Q7 b. D % W" T Q y, ?: @3 @9 z0 T9 L4 Z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曾永平在《微塑料从陆地到深海的迁移与归趋》主旨报告中提到,“陆地塑料垃圾向海洋传输预测模型”显示,人口密度和径流量为主要预测因子估算的微塑料河流入海通量约为6600吨/年。用海洋水体表面漂浮的塑料总量,计算出塑料从河流进入海洋后可在海水表面漂浮约2.4年。河流输入是微塑料进入海洋的重要途径。经估算,约21万吨微塑料沉积在北冰洋的沉积物中,而且以每年约3%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 ( u3 ~8 J& @4 D/ v
据了解,根据全球各国塑料垃圾产生量、河流入海比值等参数,计算出各国塑料垃圾的河流年入海通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但人均塑料垃圾年入海量(g)排名中国位于79位,远远低于排在32位的美国。
$ g5 ? t1 n+ {! s* w4 p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郑焰在题为《陆海过渡环境与生态科学》主旨报告中提到,在过去50年间,全球低氧海域的面积持续增长。而我国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河流近四十年入海氮磷猛增,导致有害藻华暴发、赤潮频发、水体缺氧、生物多样性减少,经济损失制约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
# u' j. ^& e. X. Z+ m' ] 论坛由广东省科协、省生态环境厅指导,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主办。
& W. x6 S8 ]2 x$ d; \# ?7 {8 Z
3 W! f4 Q' H/ Q* i 2004年,英国R.C. Thompson首次提到微塑料概念(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2015年,微塑料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也是国际履约谈判主要议题之一。自此,全球科学家们对此问题的研究热度不减。目前,对微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已经从科学研究向污染管控和全球治理延伸,从单纯的污染问题演变为环境、经济、政治交织问题。
7 u7 o5 a0 Q# ~- L- a
9 o o* F( d$ B: v' M5 j4 e. p9 r
, A5 J4 K5 R: S; L& h: Y
) i, r: D1 \+ D3 a3 q, l
' K9 O$ s% I+ e/ ~
1 ^# y- U, d* d5 D; V
' B K2 V' u* ~4 | b+ x3 ~ y5 F$ H( g
, Q& i- b; s! T- U5 s, E
4 [% X" Q4 V" l9 `2 i! a! y4 n
) v2 a6 p& R- j# B! k
' U2 y. y+ s! \& d;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