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海底地貌

[复制链接]
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5 t% D9 D4 Q, ]& o, D. \  W
# F. p8 d' i/ d0 d2 Z! k) m6 |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5 Y5 \& f! P+ r' B9 ?( H8 E

3 a+ X0 Z# x% s$ x$ j  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4 v  I, R2 {% {

) I. E' [9 {( F) t" u3 p* u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
& ^" }$ w- P/ j7 j. s* T2 x: _ : \# @* U5 q; n0 _6 {. `
  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W9 A0 i* n+ X+ [1 T
' W/ l2 n2 p+ t7 @

- ]: w' w  ^* r* {2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y* @# n& {: v+ e9 _
2 x. t. f' B. G5 E: f" o
  ①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4 {% r9 Z/ L6 I' V
) n6 y% j. T( J3 e3 c- U" K  ②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2 z" v& T3 [1 M6 [
/ @% f! @0 R8 s5 f; o& D) Q  ③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s7 e; p+ ~) P! b* X

7 r6 m# [( k2 [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4 E. H& s' Y8 p6 w+ b; C
& r/ P) {+ O+ ?0 Q
  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
$ a/ I: P5 Q9 [0 K- g( E+ H* m/ S + r5 N! R% m5 K
  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 p" A' g+ h1 `6 X  V 4 T1 W2 i, C! _# w
  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缪7331
活跃在2021-8-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