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六号”南极科考取得多项突破性创新成果 - 海洋地质热流测量

[复制链接]
4 {- B; @% E. t* ]

为了掌握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状况,加深对全球碳循环的理解和防治环境灾害,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海洋地质六号”南极科学考察航次,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时间为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同意,该航次统一编入了中国第三十三次南极科考队。

* Y3 ^( x& @/ V5 }" b/ h

该科学考察航次从地质环境和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着手,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考察,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取得了显著的调查研究成果,是我国在南极半岛海域又一次系统化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也是一次从深海大洋向极地冰海跨越的历史性航程。

9 K( z! d9 T6 s. C3 q

成果与进展, _7 k1 c- d. Y% E, v( V

一是共完成规则测网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1420千米、多波束测量5475千米、浅剖测量3925千米,长柱样取样7个测站、短柱样取样14个测站、箱式取样8个测站、地热测量5个测站、温盐深测量3个测站、底层水取样9个测站。

9 a$ N! r. u' [! @! L3 F

二是首次获取了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北部海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以及欺骗岛三个区域的海底全覆盖高精度地形地貌图,确定划分出上述区域海底的一级地貌单元。该成果为研究南极半岛周边区域的沉积地质以及洋流循环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可为航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u6 V) @! Y1 n8 J5 Z

三是利用自主研发的海底沉积物地温梯度测量系统,在5个测站成功获取了海底热流测量,填补了我国在南极海域海底地温梯度测量的空白,充实了全球南极热流测量基础数据库,为未来南极半岛海域的区域地质和南大洋环境研究及航海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 x) a0 Q% `8 b- p' L

四是调查显示,受季节性融冰及太阳辐射影响,调查区夏季海洋上层100~300米深度出现逆温层。通常情况下,逆温层将导致垂向不稳定,但占据相同深度的盐跃层则抑制了该作用。该成果为认识南极半岛海域上层物理海洋、海洋化学以及南大洋深层环流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 b4 x6 G* Q$ V7 H/ x

五是系统收集和积累了大量南大洋气象资料和南极半岛浮冰区的航海资料,积累了全海域航行保障及复杂环境下开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的经验,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对未来南极海域综合科考航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应用与转化 : H7 v$ k7 H$ O p* W7 E- f

该科学考察航次实现了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探索了“多船多站”“海陆联合”的极地科考新模式。航次过程中,“海洋地质六号”船与“雪龙”船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了联合海上考察,登陆考察时又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所科考队员联合开展陆地科考。另一方面,搭建了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整合了国内科研力量,实现了资源共享。来自中国地调局、国家海洋局、同济大学等十余家单位,共123位科考人员开展了多领域的调查研究。

- p* ? w$ S" R

该科学考察航次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和年轻的远洋极地海洋地质人才队伍,为挺进极地海域开展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人才储备,彰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从管辖海域,到远海大洋,乃至极地冰海全海域综合调查能力的整体提升。来源:中国矿业报

2 r7 t) X: C7 p: O

) l2 k" Z- d' {; ~8 d- o5 T0 z" J8 l* O/ S5 V% V ' y3 e6 w$ P$ E" X# t1 }3 | }- r: u( @6 y: z" Z+ z , }" ?; B7 c9 M4 v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王方
活跃在2025-1-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