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N" f/ @5 F( i
: L6 W( f3 z5 G6 @ p; E
6 k& K1 K1 C+ g) b! @8 J
* |1 ~7 P4 a3 Z7 b
/ n' j7 @- ~3 ?& m 随着海底地质知识的不断更新,海底扩张证据的不断积累,板块构造学说便应运而生。它立足于海底,面向全球,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是传统地质学领域中一场根本性的革命(wilson.1968)。 7 T$ C r4 o. x! y% [1 y
Y- A! l" B% t& ~6 Q 板块构造的含义是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巨大块体,它们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只是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边缘便成为地质活动(岩浆、地震、变质、变形、沉积等)最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特别是沉积作用的进程(金性春,1984)。
6 A0 S1 _0 Y9 n l2 n5 t 一、板块边界类型-板块划分的依据
% P5 `; k% e) O, k 板块边界是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板块划分的重要依据。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离散型(divergent)、聚敛型(convergent)、剪切型(shearing)。
; n! F0 j8 G" W9 s8 a 1.离散型边界
2 h! l- A5 e' Y8 Z+ f 沿此类边界,岩石圈发生分裂和扩张,导致地幔物质涌出,产生洋壳和岩石圈地幔,出现巨量的玄武岩堆积、频繁的浅源地震、广泛的地堑断裂活动(coward et al.,1987)。因此,它属于生长型板块边界(growth plate boundary),如大洋的洋中脊和大陆的裂谷带。
; @/ l7 U3 a4 n- V! K% a 2.聚敛型边界
$ \2 T N+ G: Z- O9 I 沿此类边界,两个相邻板块做相向运动,密度大的板块俯冲潜没于密度小的板块之下。它属于消减型板块边界(descending plate boundary)。存在两种表现方式:俯冲聚敛和碰撞聚敛。 Y3 O+ v0 [# l% w
(1)俯冲边界
$ U4 [8 q9 f3 \" L8 b8 y8 b 海沟是俯冲聚敛边界。它导致大洋板块沿着俯冲带于另一板块(大洋或大陆)之下逐渐潜没消亡。在俯冲带及其附近,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地震活动和动力变质。在俯冲带上盘,俯冲板块在深部被熔融而成岩浆,岩浆上涌引发火山-侵入作用,形成岛弧(山弧),以及相关的构造变形和变质带。
+ m$ F& l+ I! v8 L, u6 k (2)碰撞边界
( p) i" w. f; {( M: |) ]* J* F 造山带是碰撞聚敛边界。它是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焊接带,故又称缝合带(suture zone)、碰撞带(collision zone)。目前均位于大陆内部。当大洋板块俯冲殆尽时,与大洋板块紧密相连的大陆板块就会在大洋板块即将消失的边界处(地缝合线)与边界上盘的大陆板块发生强烈碰撞,产生巨大挤压应力,形成高耸的山脉,如喜马拉雅-阿尔卑斯造山带,伴随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区域动力变质和沉积堆积(coward et al.,1987)。 : m9 O, Q% C- z- F0 S& K
3.剪切型边界 5 c% V/ K1 g. Y
即转换断层型边界。沿此类板块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也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在转换点之间沿陡立界面的剪切错动,诱发地震、变形与岩浆作用。它与洋脊相伴。转换断层均位于海底,目前在大陆区只有北美板块西界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代表一个转换断层的一段。该断层走向近南北,主体分布在陆地上,其南延与东太平洋洋脊相连,其北延与戈达洋脊以及胡安·德富卡洋脊相接。
5 J1 W" Q' K# H/ X( U; x
$ b: g8 o' N' R) v% f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板块构造只强调板块边界的活动性,忽略了板块内部构造作用的重要性,是其缺陷。随着研究的深入,板块内部的构造-岩浆作用逐渐被重视(见下一节)。
! U( r! [9 Y0 m) k 美编:鲁方圆校对:张腾飞
4 s5 Q2 ?6 G6 U6 x& r ' v! V2 j% a2 |0 D
+ }, @& l9 a# @2 i0 a+ P# j: ]
+ w: j( V$ L2 @; A D
) V6 K5 P5 _$ |' }2 W1 ]5 S) q( X4 ]% n4 v. y0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