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 {9 [) D$ f+ j% B2 U
% u- p) h; {5 h 昨晚,伴随着2022卡塔尔世界杯热情似火的开幕式,夜色之下海面之上,中国如何不声不响地创造了全新的世界第一?投资十多亿,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古沉船”,值得吗?#长江口二号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寻美中国# 一,中国又创造世界第一了吗?到底是什么情况?也许你还在回味昨夜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的“壕气冲天”,吐槽“国足”烂泥扶不上墙,根本就没有留意到,凌晨时分,小央还在尽心竭力地直播中国水下考古“长江口二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现场。我可以骄傲地跟大家讲,华春莹表扬了卡塔尔世界杯的中国智造,咱中国水下考古,创造了世界第一,这次“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打捞古沉船船的世界第一。这次,中国水下考古是科技创新大集成,集成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是地地道道的世界首创打捞技术的世界第一!
( H4 z& U% G7 T8 Y, n 9 g3 A( w0 I. z8 z3 X/ v& y( ^. `8 U
3 t7 u1 O2 A6 z! A" C 1,最大的难点是浑水打捞!
6 p# L: t e0 Y7 Y 浑水环境是中国水下考古之前最难跨越的技术瓶颈,对于世界水下考古而言,他们平时基本上都是清水环境,浑水他们更不行了。所以,这次咱们的水下考古专家与科技相关领域专家,专门为“长江口二号古沉船”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出来“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一句话:在零能见度的海底,看清楚对面是谁?有多大?藏多深?你们觉得牛不牛呀?还能做啥用嗫?我不能再多说了,自己去想吧…… + K' [ l1 L5 y# q+ G c
3 K5 j8 }( J4 F: z, i3 d9 W
4 m! D$ o0 n( _- O/ E0 a8 I 2,解决了浑水看清沉船这个大问题之后,下一个世界难题就是,用什么设备才能把体积和重量都无比巨大的海底古沉船,完好无损地打捞出水?
2 e$ }4 G/ ?% o* Z+ ^ 从2014年第一次从物探设备显示屏里看到“长江口二号古沉船”,到现在已经8年时间了。水下考古专家们已经确认这艘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古沉船的所有基本数据: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我们面对的是乃中国至全世界所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有可能最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前,全世界都没有人干过这件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5 A8 n& _! M5 ]0 k6 T " f$ s3 J3 G% s* E4 J
4 R- J% P0 j6 v& h 经过“此处省略十万字……”的努力,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的方案被确定下来。这项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这一连串的全新技术大家估计都惊呆了吧,从来都没有想到,中国水下考古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古沉船,完整并完好地打捞出水,这是拼上了所有身家为“长江口二号古沉船”做了一个巨大的沉箱。这个巨大海底装置由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形成一个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海底巨大沉箱。 / L% P7 q3 m8 S3 k
z, i% v+ e8 ~3 E8 \2 C
0 X! ]2 O5 ?3 h$ f
3,上万吨的起吊重量,这又是地球人从来没有做过的难题!
; h, ?: j7 g' M# L+ Y 面对要吊起“055”万吨大驱一样巨大的起吊重量,中国水下考古人和上海打捞局又一次向海洋打捞工程的“世界之巅”发起挑战。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包含“古沉船”的海底沉箱,并且还要将沉箱护送至提前准备好的船坞。聪明的中国人这次设计并建造出一艘长 130 米,宽 34 米,型深 9 米,设计吃水 6 米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这条专用打捞船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根据海底沉箱尺寸,设计了一个长 56米、宽20米的月池。“奋力轮”把沉箱从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并承担转运、卸载至船坞等后续动作。可以说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将上万吨的海底沉箱的提升、运输、卸载三项任务集合到一艘专用船之上。这简直是太过完美了。 1 y1 p. o/ {/ l [8 n# v
" j$ q- D1 H+ ^; L: J) n
- V- F. f- q$ l" a
* q* {3 i7 C4 ?2 y 以上三点,正是这次中国水下考古在“长江口二号古沉船”整体打捞工作中所创造的世界第一。大家觉得怎么样?是不是可以值得骄傲一下下呢? $ V, o# Y6 \, M5 g. s
二,这次中国投资超过十亿,整体打捞清代同治时期“长江口二号古沉船”,值得吗?
8 F$ B0 P2 O7 F1 N# r" Z 为了将埋藏在海底的这艘“长江口二号古沉船”,安全、完好地从海底打捞出水并放进提前准备好的船坞,再为它修建博物馆进行室内精细化考古发掘工作。中国已经投资了超过可十个亿人民币。有些人一直跟我提出质疑,这样巨大的投入值得吗?
5 m" {9 q$ }* X/ a7 p $ E0 o/ ^4 Z/ `, _$ X
( y4 @: W$ z( g4 `+ x
你要知道,“长江口二号古沉船”是中国,至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有可能最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可以说,“长江口二号古沉船”填补了中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的空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艘沉船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全世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你们说,这艘集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长江口二号古沉船”,是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所在的吗?
9 }, s' O" D" k2 d& K( x 三,“长江口二号古沉船”整体打捞工作圆满完成,但还是有一些小小的遗憾……
: `* N' e+ X; p* ~! ~9 t% n 2022年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夜色之下长江口外海横沙水域,黑漆漆的海面上,“奋力轮”灯火通明。集合了中国水下考古人和上海打捞局等众多科研单位,集合了无数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人员们,无数个全力以赴的日日夜夜,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全新的历史性突破。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的庆典中,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开始以每小时3-4米的速度,带“长江口二号古沉船”返航回家…… ; K9 U) e( B& u0 x4 V. _4 F
) M2 A8 V7 D% `- u v8 W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创纪录地输给厄瓜多尔之时,中国水下考古正在将“长江口二号古沉船”从”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提升出水面,时隔150多年,古船终于重见天日。
9 C* L5 P! `4 @" I8 ^0 y# d3 K : P8 j& E6 |. V$ g$ i' p
虽然中央电视台,小央网的新媒体平台都对这次创纪录的水下考古整体打捞工作进行现场直播,但是,由于这个出水时间点的选择跟世界杯开幕式撞车,对于新媒体宣传工作而言,简直就是单车撞坦克,太过惨不忍睹了。央视的“长江口二号古沉船”整体打捞直播间,人气极低,我看到的时候,仅仅只有几千个点赞纪录。对于如此重要的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而言,这样的宣传效果,有些跟“十亿国家投资”不匹配。
1 t/ f) a$ h# k2 d( G/ b6 H 其实,在昨天午夜时分,我就已经发文感慨“哪怕提前半天,哪怕错后半天,长江口二号直播都不会如此冷清。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的工作准备了这么多年,投入如此巨大,却在最后一刻起不到应该有的宣传的效果。咱们的公共考古太不了解新媒体时代了!!!”
+ M* A8 W: }; ^/ L5 s
, i: Q0 T T+ d$ o % {8 C# c5 p1 G x9 y1 c& Y$ r/ k) ?
厦门大学一位文化传播系一位教授半夜给我留言:“时间点选择问题,放在任何时代,这都是大忌。”
) ]8 c% @; Z) v- {) v' ~ ( R2 |: f8 z7 b9 ]: p$ t' X2 e
当然也有更加理性的朋友直接了当地教育我:“考古是为了盈亏吗?它看的是结果,看得不是热闹,文物所蕴含的价值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
8 d; ~; F8 }# e, p& h8 [. M; R8 J0 p
, x3 J6 P2 U9 I1 ]- R 考古确实不是为了盈亏,这一点作为一个考古专业毕业的一线考古领队,我很清楚。但是我也一直在思考,考古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考古从业者,要如何对得起国家对于考古事业巨大的投入?
4 X2 `) y3 Q* J6 l+ R- x
3 N" O* n0 p! ?6 q( Q 经过在互联网领域,两年多的自学新媒体运营,学习公共考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向大众宣传?如今,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支持考古的最核心目的不仅仅是保护好文物,不仅仅是对出土出水文物进行学术领域的深度研究,国家大力支持考古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宣传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考古的成果,考古出来的华夏文明,能够深入大众的人心。只有讲好考古的故事,才能吸引大众的注意,也才能最终完成好国家交给我们考古人的任务,对得起这十数亿的国家财政资金。这都是老百姓的税收,本应该让老百姓们知道我们中国水下考古人用这些钱,都做了哪些世界第一的让大家可以引以为傲的事儿! & z" r7 R7 ]% b5 }2 \
您说我的想法对吗?
9 a& m/ c+ }+ x! ~# A+ d1 W
7 e( t5 d: b0 I- e1 s 0 o& t5 `4 }3 R8 e
+ k# j) g- `2 B4 w, {1 w
" R5 H/ b+ R1 s! O0 Q) \0 ~
' ]2 u7 Q& d3 O
! `. H) A' a. m+ b2 @: {* S
9 {* W, p" R0 d8 n) h
. M! [. h U8 G) q#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