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重大项目申报指南来了! - 深海考古学研究项目

[复制链接]
# T" r# D# B6 I. i2 H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

9 S1 c( C: N" i' v" `& S$ g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的通知

文物保发〔2020〕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价值的认识,提升考古在文物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推动考古事业发展、中国考古学学科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我局组织编制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现予印发。请你局(厅)按照指南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做好项目申报与管理工作。 1 N. Y: m; t7 W) _9 [( ^( ?

附件下载:

4 z. [4 I$ b" e% X5 I; Z( G

附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

国家文物局 2020年8月17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价值的认识,提升考古在文物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推动考古事业发展、中国考古学学科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国家文物局启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一、项目学术目标以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为主要手段,鼓励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重点实施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全面、科学地揭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核心特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进文明比较研究,以考古学实证中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程,凝聚民族共识,坚定文化自信。二、项目支持方向聚焦国家考古事业发展和考古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学术问题,重点支持以下研究方向:(一)中华文明发展时空框架构建1.人类起源时限为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至2万年前后。探索中国境内古人类起源和演化进程,构建中国古人类年代框架;探索中国境内现代人起源与发展进程;研究石器工业的起源、发展、分化和传播;研究人类起源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旧大陆两侧东西方人群、文化、技术的传播、交流与融合。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1.1中国直立人起源与演化的化石形态与石器技术研究1.2最早人类及文化起源研究1.3东北亚旧石器与古人类文化迁徙交流1.4北方地区旧石器与现代人迁徙北线研究1.5青藏高原史前文化及古人群研究2.早期社会时限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早段,距今2万年至5500年前后。探索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农业生产、陶器制作、家畜驯养等人类社会新兴因素的出现,以及人类生业形态的转变,研究各区域考古学文化产生、发展、演进路径及区域间交流融合的过程,探讨文明起源前夕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精神基础,梳理文明起源前夕各地区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脉络。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2.1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多样性研究2.2早期陶器在东亚的出现与传播2.3农业起源研究2.4东北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2.5东南、华南新石器时代与南岛语族起源研究3.文明与早期国家起源时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探索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王朝国家出现前,中国境内各区域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总结不同区域文明起源和发展路径、模式,揭示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探索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探讨生业、技术、资源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进一步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进程的内部动因与外部环境。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3.1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3.2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3.3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3.4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3.5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4.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与早期王朝国家时限为夏商周时期,距今4000年前后至公元前221年。探索夏文化、商文化与周文化的起源,丰富和完善夏商周时期文化谱系与年代框架,全面揭示夏、商、周时期王朝国家形态,研究早期王朝国家周边区域的文化、社会发展进程,及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互动,深入开展考古学文化、族属与早期王朝国家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4.1夏文化研究4.2商文化起源研究4.3商王朝形成与发展研究4.4周文化起源研究4.5西北地区华夏化研究4.6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研究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限为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1911年。探索战国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内在动力、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特征等,研究边疆地区考古学文化、民族关系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构建完整的历史时期考古学体系,梳理不同民族政权融入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和重要节点。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5.1秦汉大一统格局考古研究5.2汉唐西域军政建置考古研究5.3西北游牧民族文化演进研究5.4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化和统一进程研究(二)考古学专题研究1.聚落与城市考古重点探讨聚落结构、布局及其反映的社会组织形态,研究城市产生的要素和判断标准,开展微观视角的城市与聚落结构功能布局、规划设计理念,以及宏观视角的城市与聚落网络体系研究,构建史前社会至历史时期中华文明的地理框架、社会政治结构与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模式。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1.1早期社会聚落形态研究1.2龙山时代城址形态研究1.3秦汉城址布局研究1.4历代都邑布局研究2.古代科技和生业模式研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模式、社会关系等,梳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区域差异、演变过程,与之相关的人群迁徙和技术传播;重点关注铜、铁、玉、盐、煤等矿业资源的开采与利用,理清青铜器、铁器、玉器生产和传播路径,研究盐业、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等手工业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与工艺进步、资源控制与流通等;分析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地理、水利、建筑、交通、农业技术、医药学等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深刻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对古代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2.1古代中国交通体系研究2.2大运河文化考古研究2.3长城和中国边疆商贸体系研究2.4早期青铜资源开发与流通体系研究2.5早期玉石资源开发、玉器制作技术和礼制化进程研究2.6早期铁器资源开发与冶铁考古研究2.7盐业考古研究2.8中医药文化考古研究2.9中国瓷业技术发展和对外交流研究3.古代人地关系研究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客观规律,重点分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太行山、祁连山、秦岭、燕山、阴山等重要地理单元的人类活动变化,通过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深入分析中国境内古代族群迁徙、融合,古代文明起源、发展与变迁的环境条件,进一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3.1黄河文化考古研究3.2中国文明起源与古环境背景研究3.3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流研究4.早期精神文化与宗教考古探讨早期精神文化、信仰、宗教思想的起源,从考古学视角研究神权与政权、族权的制约关系,以及国家祀典的意义;探索中国境内不同宗教信仰的来源、发展和本土化过程,科学认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特色,重点推动石窟寺考古、著名寺院道观遗址考古、简牍文书研究等,梳理古代佛教、道教、摩尼教、祆教、伊斯兰教等分布区域、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探讨宗教在古代社会发展、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的作用。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4.1史前岩画与艺术考古4.2外来宗教考古和本土化进程研究4.3石窟寺考古研究5.水下考古开展南海海域、环渤海海域、内水水域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开展东南沿海、黄渤海海域、南海海域及东西方海洋文化交流研究;开展海岛文化遗产、港埠遗迹、甲午海战遗迹、明清海防设施、南海更路簿、部分内水湖泊库区水下文化遗产专题研究;推动水下考古区域调查与物探、南海海域深海考古、深潜器及潜水装备等技术研发,推进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学科发展。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5.1南海海域水下考古5.2甲午沉舰水下考古与研究5.3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迹调查5.4明清海防遗迹调查与研究6.文明比较研究综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探讨东西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贸易内容,重点开展“一带一路”考古研究,推进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边塞驿道等线性文化遗产调查,重点关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动,积极开展东北亚、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培育在埃及、印度、中美洲等古代文明核心地区的考古,推动古代世界文明比较研究和交流互鉴。近期重点支持以下项目:6.1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考古研究6.2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6.3早期(汉以前)中西文化交流研究6.4世界古代文明比较研究三、项目申请要求(一)项目实行开放式申报,不限制申报时间。(二)申报主体仅限文物考古科研机构、高校,不接受个人申报。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项目,应确定项目牵头单位作为项目申请单位。(三)项目申请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考古发掘资质;2.具有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的经历;3.具有该领域的学术科研力量、文物保护团队和设施设备保障条件,能够保证文物安全和考古研究质量。(四)项目申请单位应确定项目负责人。1.项目负责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具有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的经历;——具有主持重大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的经历。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参与项目的人员,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2.项目负责人只能同时承担1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五)项目申请单位应按照本指南支持的研究方向,组织填写项目申报书、考古工作计划书(附件1、2),征求相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意见后报送国家文物局审批。项目申请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对所提交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负责。申报材料涉及多家合作参与单位时,应加盖相关单位公章并由法定代表人签字。(六)项目申报采用线上方式,项目申请单位可报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登录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http://gl.ncha.gov.cn/申报项目。同时,可向国家文物局寄送项目文本纸质材料(一式3份)。四、项目组织方式1.项目实行国家文物局、省级文物行政部门、项目(牵头)单位、项目负责人分级负责的工作模式。(1)国家文物局负责:——制定、发布项目指南,明确学术目标、支持研究方向、项目申报方式、管理和考核要求、保障措施等。——项目审批与管理,结合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审批给予重点支持。——制定考核指标(附件3),组织开展项目抽查、整体结项验收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整体评估。——发布、推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发现。(2)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项目的日常管理、监督,及时组织开展项目进度和质量检查、阶段性验收与年度验收工作。——明确出土文物保存、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的具体要求,督促项目单位及时开展考古资料整理、报告出版和出土文物移交等工作。——配合国家文物局做好项目检查、整体结项验收和评估工作。(3)项目(牵头)单位负责:——项目整体管理、工作组织、内部质量和进度控制等,选派项目负责人,推动项目内部技术与人员共享。——制订、上报项目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做好考古发掘项目申报工作。——建立信息数据平台,统一项目数据信息采集、记录、资料整理和档案建设标准,并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组织做好项目信息交流、发布,每年举办一次年度学术交流会,并不定期地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提交项目年度考古报告、经费决算报告、项目整体结项报告。(4)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整体策划、团队组建,全面负责项目的运行管理。——拟制项目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指导项目团队开展相互关联的田野考古项目与专题研究。——严格执行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有序推进项目进度,及时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总体把握项目学术目标与方向,及时组织项目团队、专家开展重点难点问题攻关,认真总结项目各阶段进展,适时调整研究方向与重点任务。——组织编制、审定项目年度考古报告、经费决算报告、项目整体结项报告。——向国家文物局及有关省级文物部门汇报工作。项目负责人因故变更时,应经项目(牵头)单位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备案。2.项目实行年度审核和阶段性评估相结合的项目评价方式。(1)年度考古发掘项目实行中期检查、结项验收,检查和验收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延续性考古发掘项目的年度检查、验收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项目审批的依据。(2)中长期考古工作计划实行中期评估和结项验收,中期评估和验收结果作为考核依据。3.对存在以下问题的项目,国家文物局将暂停或中止其实施:(1)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恶劣社会影响。(2)项目未完成年度工作计划,或年度检查、验收考核不合格。(3)项目成员单位未按照计划完成资料整理、提交年度考古报告,造成资料严重积压。(4)项目成员单位未提交年度经费决算报告,经费使用情况不明。(5)项目成员单位对考古成果宣传不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五、项目咨询方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 张凌、胡传耸联系电话:010-56792086、2087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83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邮  编:100009附件:1、“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书2、“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古工作计划书编制要求3、“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核指标 & V- b" B4 u A/ t

  附件1  

+ e" n, Z# t3 u. T8 L5 B4 y

4 J. @# V$ m! ]: P" M: @: ]1 _( ^

& q, s! y4 V: Z) t

( e A8 L* P7 e

+ {/ l) U" H; T8 h, Z

, O3 x2 r T" a" U1 j5 h2 J

填表说明:

5 ~& s3 b1 _, k G. @" Z1 Q) @

1.填写本申报书前,请仔细阅读《“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

# t: `% d$ U( U g3 @

2.本申报书填写应简洁、规范、准确、清晰,各栏除特别规定外,均可自行加行、加页,请注意保持页面连续性和完整性。

" S. Y; ?# _8 A2 c" R

3.经费来源和数额仅供审批时参考,不作申请补助经费的依据,本表所列经费单位一律为万元。

* J/ Z7 [3 t1 ?/ l

  附件2  

1 l# j% T: }6 u$ L6 g& w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古工作计划书编制要求

第一条 为规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古工作计划书(以下简称“计划书”)的内容与深度,制定本要求。第二条 计划书应说明项目文本编制原则、目标和工作思路,科学阐述项目内容,文字表达应准确、清晰、规范,包含必要的图纸。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一)项目概况(二)必要性分析(三)可行性分析(四)项目设置(五)实施计划与技术路线(六)组织保障(七)预期成果(八)经费预算第三条 项目概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阐述项目开展的学术背景、社会背景、政策背景,已经开展的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和学术研究现状;明确项目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的定位,阐明项目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阐述项目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机构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具体目标。第四条 必要性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学术价值:阐述项目在促进解决考古学重大问题,推动考古学理论、技术、方法发展,构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二)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阐述项目在服务国家、社会、公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五条 可行性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学术基础: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代表性成果及观点做出科学、客观的分析评价,阐明已有考古和研究基础。(二)机构与人才条件:阐述项目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的软硬件条件,以及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方面的人才队伍情况。(三)其他支持条件。第六条 项目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总体框架:阐述项目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总体研究框架和子项目构成,详细说明子项目与项目之间、子项目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二)重点难点:阐述项目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明确提炼重点难点问题的理由和依据。(三)创新突破:阐述项目在问题选择、学术观点、分析工具、文献资料、话语体系等方面的突破、创新或推进之处。第七条 实施计划与技术路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实施计划:阐述项目研究的总体进度安排和年度工作计划,主要说明田野工作、资料文献搜集整理、科技考古、学术研究、数据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出土文物移交等方面计划。(二)技术路线:阐述项目的总体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明确研究思路,详细说明拟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论证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第八条 组织保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组织架构:阐述项目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基本情况,项目秘书处设置情况,专家库和专家咨询方式,各子项目的参与单位和人员组织情况,明确责任分工。(二)工作机制:阐述项目管理、实施、交流、检查、验收等方面的程序与制度。第九条 预期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阶段性成果:明确阶段性成果内容、形式,成果发表、出版或宣传推介的方式和计划,量化绩效考核数据。(二)最终成果:明确项目验收时应完成的最终成果内容、形式,成果发表、出版或宣传推介的方式和计划,量化绩效考核指标。(三)积压考古报告清单:明确项目涉及的积压考古资料编写任务情况,确定积压考古报告编写工作的责任单位、责任人、编写时间要求、进度安排等。第十条 经费预算内容包括(一)编制依据:说明经费预算科目及编制依据。(二)经费预算:说明预算总额、年度预算及经费来源,细化各子项目、各年度、各科目和涉及各遗址的具体经费数量。8 C, h# Y( l3 M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核指标

" Z. o+ x) y: Q/ i2 _

一级指标

( g$ M* M) X6 M6 ~; q: n

二级指标

7 L! A: u1 _3 l* P

学术创新(40%)

. F2 }6 V4 e$ y3 `' v

实现考古学理论方法或关键学术问题突破,填补学术研究空白,促进学科发展(15%)

7 i2 K, r; a0 N0 m* t" V9 [

完成年度考古报告,发表考古简报、报告、学术研究报告,清理积压考古资料和报告等(15%)

& ]: v. ] o0 `4 ~

每年举办一次年度学术交流会,并不定期地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促进行业交流(10%)

' | p- Q) N4 G' A. Q: h5 ]

多学科研究(20%)

( v, N% b$ T7 _

吸纳多学科、跨学科团队参与,在考古工作中采用最新现代科技手段和设施装备(10%)

9 p4 E$ C X+ j) m

促进自然科学与考古学深度融合,在动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环境考古等分支学科发展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0%)

+ s, y$ ]' y' g& i

人才培养(15%)

0 w( ^% p% {$ R4 u2 r& H

结合项目实施,为高校考古专业实习、基层人员专业培训提供场所和条件,建设高校考古实习基地、机构考古工作站、开放式考古工地,在考古专业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培养方面做出重要贡献(10%)

8 c) v5 ^0 n! ~

在重要研究方向和关键领域形成学术实力强、人才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专业团队(5%)

5 a/ K. I' b3 p$ c* F9 Y

基础工作(15%)

" D& J: }0 e2 @& ^, Q

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为文物认定、保护区划划定、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制定等提供依据(5%)

9 L* P3 b" Z! I5 R3 m* _ k9 P( j

承担150处大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加强遗址基础信息建设、档案建设,完成基础信息数据“一张图”(5%)

/ A) ^& c/ ~5 d1 D& z& L! |, F

开展项目所在地县域文物资源普查,建立地区考古资源数据库(5%)

) x% X, b; ]: M3 g! c0 V) }2 N/ c

社会服务(5%)

& z' L' R. R3 U4 P

结合项目实施,联合所在地社区、学校等开展丰富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2%)

5 o/ \. `9 ?2 O

及时做好出土文物移交(2%)

# _4 [6 V) ?0 b- }6 P+ D

做好考古研究成果公布和媒体宣传,及时、科学、妥善地向社会发布研究进展(1%)

4 K+ |! P; C, ? s2 Q3 _0 S

制度创新(5%)

8 q: {1 P. H! Y9 g

统一项目数据采集和信息记录标准,建立内部开放的考古数据信息平台,规范考古管理和考古项目实施(3%)

/ o5 r f7 C% ~) ^ q, j, P! D* E

在项目管理、标准制定、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有突出成果(2%)

$ e, p+ `6 C# k: V

-END-" t7 M; o, B2 z) h9 V( h8 c8 O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 h5 @' x$ B' d2 U7 ?! _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 ]3 M9 T5 y% n

) ]) Y3 Q) x# ?9 S- b; ^- w- X7 I7 [+ d$ g% t% {2 Z8 n . Y4 U0 I# M( G$ { G& `% y: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莱发包装
活跃在1 小时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