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学家研究领域 -海洋地质科学家是谁呀

[复制链接]
9 W3 T) `* ~$ \% x2 o

王大鹏

- X& o M8 ?$ q

10月15日在上海参加了主题为“加强作品评论 繁荣原创科普——汪品先科普作品研讨会”,会上有幸获得汪品先院士签名的科普图书《深海浅说》,该书自出版后摘得了2020中国好书和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两项荣誉,回京后,断断续续地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拜读完了这本图书。近日,该书入选了“典赞·2021科普中国活动”的年度科普作品提名(科普图书类),应该说这本书“填补了中国深海科学元科普的空白”(卞毓麟老师语)。

6 D, o# W9 O/ A9 H! K/ K

这本书出版后,很多学者和科学家都发表了非常专业的书评,于此,我也想结合研讨会期间的感悟和阅读这本书的体会谈一些关于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粗浅看法。

# u# b* J9 q0 u8 d& u5 _) q2 l

首先是大科学家做科普,深入浅出,科学家做大科普,小叙事,大道理。汪品先院士是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在学术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但是他的这部科普作品并没有拘泥于学科领域那些深奥的知识,而是用非专业受众能理解的语言讲述了深海的故事,摆脱了“专业读者的无聊或非专业读者的晦涩”这个窠臼。同时,这本关于深海的科普图书从小处着手,讲解了海底的热液与冷泉、地震与火山、矿物资源与生物圈等基础知识,并进而上升到宏观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海洋对于地球、对于人类自身的重要性。

) S! e/ T2 _$ I* k _, i

其次,把科研做成科普,亦把科普做成科研。前者是说科研成果或者说科技资源的科普化,由于汪品先院士长期处于海洋研究一线,他最有资格讲述本领域的科学进展,也最能向公众阐明这个领域的科学,所以他是将这个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科普化的第一人选,也是卞毓麟老师倡导的“元科普”的“执牛耳者”。这实际上也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提出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的要求。此外,他还践行着把科普做成科研的理念,也就是在做科普的过程中时刻坚守做科研的态度,可以说《深海浅说》中的插图就能体现这种严谨。

; S! v& f5 f$ v# _# N

再次,科学需要讲故事,科普就是讲好科学的故事。赫拉利在《人类命运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中一以贯之的一个观点是:人类是一种依靠故事组织起来的群体。也许人类喜欢故事是天性使然,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科学感兴趣,虽然科学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科学也需要故事化的表达,而科普则是在讲述科学的故事,用故事化的手法把科学传播给目标受众,而不是干巴巴地灌输知识。在《深海浅说》一书中就有很多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比如托勒玫地图的缺陷误打误撞地让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当然,科学故事需要真实性,不能杜撰,否则就有悖于科学伦理和科普伦理,因而也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更需要科研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也就是“不要把舞台让给我们鄙视的人”,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元科普”的话题上了。

$ o0 q1 i' G7 X5 B# A6 \

最后,用加的方法实现“乘数效应”。汪品先院士不仅仅撰写科普图书,他还于2020年底“玩”起了新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全网粉丝已经超过150万。这体现了科学家做科普的“与时俱进”,受众在哪里就把科普做到哪里。“跨界”与“出圈”是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高频词,但是对于科普来说,如何“跨界”与“出圈”?汪品先院士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要跨界首先就需要打破边界,而出圈的前提也需要确定自己的“圈”,以及“他圈”与“我圈”的交集在何方,他的这些举动都是在推动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科学文化的繁荣,或者说是在推动广义上的科学文化的形成。

( O3 g) e7 {, a7 w

总之,在汪品先院士的科普作品和科普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存在着“十一个度”(广度、深度、长度、宽度、厚度、温度、热度、高度、速度、风度和角度)。正如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取悦于去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大和深度。”汪品先院士的科普作品和实践延伸了科普的广度,挖掘出了科普的深度——不仅讲述发现的结果更讲述发现的过程,打通了科普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增加了科普的长度,他也让科普不再是“窄播”而拓展了科普的宽度,更在科普过程中融合了全球视野、时代前沿和历史纵深,让科普有了厚度。他的科普是有温度的,也有感于当前科普质量不高而投身科普,进而调动了科普的热度,他立足科研一线但又不拘泥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样就让自己的科普有了一定的高度,短视频平台的实践更是加快了科普的速度,他的科普作品中展示出了大科学家做科普的风度,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融入到文本之中,同时也很好地利用了角度,独辟蹊径,没有独自在象牙塔中自娱自乐,而是走出了象牙塔,在交叉领域里点燃新的火种,更好地发光发热。

0 d& A8 x2 n9 b ^6 D! C1 U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7 E! c; _) P. ^/ U; q7 |% F1 I

来源: 光明网

7 j) F5 @' g d" ~3 f 3 L' ]5 D' [4 O( r) [4 l. I) i! e8 i+ w' i1 |0 M; G( R3 P . C" I5 w# @$ z- \+ {6 n& x6 c! r# {) ?" t2 B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為了你我愿給
活跃在4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