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学研究项目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复制链接]
- \$ }8 u" m9 }- l3 }9 i. c e7 j6 [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5日讯 “可能在传统观念中,海底深不可测,既黑暗又寒冷,属于不毛之地,死气沉沉。但据我们探测,海底并不是没有生命的‘荒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志刚告诉闪电新闻记者,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海底热液活动研究就为探测海底环境、探明海底资源和探索海底“生命信号”提供了支撑。

; W! ~8 E* B! S

2023年6月 曾志刚在分析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 B" N5 k/ {4 }, I

海底热液活动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是大洋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蕴含着丰富的热液硫化物资源和热液生物基因资源,包括热液烟囱体的形成、热液流体的喷发、热液柱的扩散以及多种多样的喷口生物活动等。曾志刚解释,通过海底热液活动研究,可以对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热液流体和热液柱的形成演化、热液硫化物的成因、热液成矿作用、热液区内的生命现象以及热液活动的资源环境效应开展研究。

' a* U+ q" {; h; E' i5 w' j, M2 x

目前,通过海底热液活动研究,已发现海底硫化物矿床规模已达6×108t,其中含有Cu、Zn资源量约为3×107t,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可靠储备。此外,因为嗜热细菌和古细菌在基因组序列上最接近地球上原始的祖先,生活环境也与生命起源时地球上的高温、缺氧环境非常类似,所以,现代海底热液极端环境已成为探索生命起源的重要场所。

. n2 j& k5 o W d# r! f: X; c$ s( T

2003年 曾志刚担任航段首席与船队员一道在东太平洋海隆采集到第一块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样品

5 G; U$ @" s& `& I# |6 e& }

2003年,中国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13˚N~11˚ N进行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曾志刚在此航段中担任首席科学家,“我们靠自身的设备和技术方法,首次获取了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样品,使中国的深海热液硫化物调查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 S3 i$ K7 p$ A" P

此后,曾志刚又先后主持完成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印度洋脊Edmond热液区中热液产物的元素富集及其形成条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太平洋海隆13ºN附近热液产物的化学组成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冲绳海槽热液活动成矿机理及其沉积效应”等研究,与合作者围绕深海洋中脊、弧后盆地以及浅海热液活动开展工作,在海底热液产物成因解析与形成模式建立、海底热液区深部岩浆过程及其与热液系统的物质关联以及海底热液资源潜力评估与环境效应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创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理论体系。

: f( } O, A b* W' O. w

2010年7月 曾志刚在美国参加海上调查工作期间使用的ROV

, [2 g B5 x, N3 l& D- O

1997年,受兴趣及好奇心的驱使,曾志刚选择了海底热液活动研究这一国际上重要的科学前沿、热点。从事海底热液活动研究二十多年后,他表示,有幸在国家需求和自己的兴趣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对待科学研究更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 J3 H2 i% n0 n% ~

“我们已提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的理论框架,为发展海洋地质学做出了贡献。”曾志刚称,下一步,将围绕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海底热液烟囱体,开展成矿流体演化和烟囱体生长制约因素的研究,为深入认识热液系统内的流固耦合和物质能量循环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全球硫化物资源的评价、开发和利用工作提供研究支撑。

' Y- Z& a2 v" c( M

闪电新闻记者 刘少君 报道

: c- Y2 w6 @* n+ o( i8 k 0 G/ k4 h1 h3 Y. k. K& [' J- d" s / R6 w" U ?. V/ M- D* k6 t! `/ o9 f# y) y( ]# q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礼子
活跃在2024-11-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