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前沿论坛【202308】
% N: E" s n. _: y7 A% z. T6 a5 m  01川渝火锅,唯辣不破主题:岩石圈演化过程及其地幔动力学机制
5 u' I0 i9 B# |( j6 b/ j# V6 ~ 时间:2023年3月29日 上午9:00-12:00
7 n" e; b& c4 v; l( } 地点: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楼401会议室 " x9 Q* A3 `3 X
主持人:张旭博 副研究员 01: ]; N' g% ~* Z& W5 D) H
地幔柱对太平洋海底火山分布的影响有多大?
3 Q* I' ?4 x! m 
+ n0 m& i* D( s. G( L5 ?+ v) f$ c$ h 赵阳慧|副研究员
_: l1 [% X8 c" S& _+ G 5 B6 `; s, h8 p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2 _. G4 [1 N) J+ `# _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2016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盆地动力学分析,包括被动陆缘张裂与破裂过程、西太边缘海盆地演化、海底构造-岩浆作用与动力学过程等。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15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于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Tectonic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国际期刊文章。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以及多个省部级基金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大陆边缘及大洋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岩浆相互作用及动力学机制。 ! P! j" ~5 g# V X4 t
报告摘要 + Z4 m6 K; ~5 n, Q# n, k
G7 r& w; c; _ 海底火山是大洋板块内部最显著的表层地质特征,也是传统板块构造理论难以解释之处。针对板内海山的形成机制有两种观点,即地幔柱成因和构造成因,多年来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本研究围绕机器学习高斯过程开发新方法,重建了以往被严重忽略的沉积层覆盖之下的海山体积,获得了太平洋板内海山发育规模的精确结果。通过对比不同成因的板内海山体积规模,定量化证实了板块相关的构造活动对板内火山作用的重要性。 02' G( Y% J3 k" d0 o8 U
贫岩浆型裂谷边缘地幔变形与蛇纹岩化:来自数值模拟的约束 7 T9 L0 ?/ U: F+ N8 i- \
刘仲兰|副教授
& V- K; }5 G5 n; ?6 i & [9 w: O4 ]7 ]5 z# c, T
吉林大学 ( M& j! A% Q! ^' d9 e% i+ y4 {
吉林大学‘唐敖庆’青年学者,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和2018年分别于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其中2016年-20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2018年-2021年和2021年-2022年分别在德国不来梅海洋环境研究中心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9月起在吉林大学从事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攻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方向,以多尺度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开展岩石圈变形与流(熔)体相互作用机理的科学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PNAS,Geology(2篇),EPSL(2篇)、JGR-SE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 C0 H$ P5 b/ W" ~' Q9 k) S
报告摘要 ( c- z4 ^, |! r
% ?, \% ^% C" V1 O' X2 }( R 岩石圈伸展是板块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形成的大陆裂谷/裂谷边缘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地球物理资料及地质样品的获取是认识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基于守恒定律和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能为观测数据的解译提供多一个纬度的约束,这对于处于深海环境、获取资料相对困难的裂谷盆地尤为重要。本报告主要介绍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在研究岩石圈伸展过程中的应用,集中讨论贫岩浆型裂谷边缘形成过程中地幔岩的变形与变质行为。 03
/ ?2 ~+ ~* a+ s" g2 \ 年轻洋盆俯冲起始动力学过程—以苏拉威西为例
# o+ X7 A, @, M1 s4 E7 I9 b0 Q 董淼|副研究员 $ [0 {+ ^- E+ R; `- [ [; [
& F6 h$ r8 z+ O. d%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0 A5 q1 Q) \6 A" v7 S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被动陆缘和俯冲带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在GRL、JG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担任JGR,GR等期刊审稿人。 " S3 Q5 M7 B1 o( T2 Z$ D
报告摘要 0 c8 v! x. v3 w& V! u! Y* w
( ?' J# G0 E4 p2 I, v! P* H4 Y* D 由于缺乏真实地质案例的支持,对于被动陆缘的俯冲起始机制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苏拉威西俯冲带作为刚刚经历了起始阶段的俯冲带,恰好是一个从被动陆缘过渡到主动陆缘的极好例子。该俯冲是“自发”还是“诱发”形成的?为什么苏拉威西岛北支正在进行顺时针旋转?目前苏拉威西俯冲带并不存在对应的火山岛弧,这究竟是该地区独特的构造表现?还是年轻海盆转化为主动陆缘后的“必经之路”?本报告从数值模拟的角度出发,结合地球物理观测的结果,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0 M+ R% \6 j9 ~% k4 J8 E# z
0 R9 O7 B4 \% \: K
( [" Q) C% s/ p1 G+ a5 {3 ]; g8 }
3 l- a8 s" i* ]1 t5 P
/ s: A( m f3 I6 W)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