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物 | 卢耀如院士:科学无垠 足迹深深 “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获得者

[复制链接]
<span style=";font-family:'Microsoft YaHei UI';color:rgb(51,51,51);letter-spacing:1px;display:none;font-size:16px">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
0 F4 z" p/ |! C6 B# @
    * [+ }. i1 s9 A% j4 S+ S2 O
/ O7 C8 A0 k2 V9 _/ H8 @6 p8 }* _
7 Y% s) `8 ?. o6 p  y
    + {# l/ S8 L' b% g! a$ u' U2 e
    ||耀||
: `6 ~5 K$ ~- E4 o6 @8 G$ u7 w  p- g4 B
    卢耀如,1931年5月1日出生于福州市,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共党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I3 u0 I! B1 o1 d2 D' K4 X    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指导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上水利水电枢纽及铁道长隧洞等大型工程勘测、研究与基础处理工作,取得一系列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出地质生态环境新认识,为西南地区脱贫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积极研究地质灾害,为防灾兴利提供决策依据。( |+ d2 t6 C5 p  b# c0 \
    由于在岩溶(喀斯特)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被国内外学者誉称“喀斯特卢”,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地质科技二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荣誉奖、“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
  @! l" }1 v# U% D: W' Z
   
5 M6 [6 t# Z9 B& `
    ) }6 |- S( z. _4 G* D, v5 u0 J1 x

% t7 N+ p8 ~& M   
2 V! i* v2 T* M+ J0 q
   

3 d- Q( O+ v6 ^7 S5 {# |
    “终身奉献海洋”) D* ?: M. F. O, y0 v/ ]% {

8 q9 B8 M4 K" h
    7 r3 \- h! L2 S% @% [# q
; y) u# @) I, i* n0 F" i* ~0 I
# V  l" _4 q( c7 G5 W

! U  a9 V  h" i   
' F# N, T) l" A* E    2016年12月13日,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为获奖者颁发纪念奖章。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获此殊荣。
0 C# `& N8 l. Q6 ^/ ]8 E
   

: Z# U* n3 b( t: b% v# i
   
5 |) b2 G$ o  E/ X
   

4 V, }/ h2 c/ G3 x- f9 \
   
7 u$ _# b2 I2 E8 Q( m

0 M& X3 ?" X0 Q& q) A1 K# J  j) v& c8 \7 I  h1 b
    4 `- ^3 U& m3 t9 N2 |) L4 _& U
    0 }" x/ m0 R$ N, X2 S% X
    官厅排危,拯救京津* i' T# y5 K. D4 o: z
   
# w9 u5 C, D# E    卢耀如1931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0年1月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1952年,随着院校调整转入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系学习,并于1953年提前毕业。4 o1 R2 D- G0 i( N7 X. M
    毕业分配后,卢耀如随地质部东北工程地质队赴浑江,担任水文地质组长,不久又转到浙江任新安工程地质队的水文地质组长,负责自新安江上游至下游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提出新安江库区不会发生寒武系地层的喀斯特(岩溶)的渗漏,一级开发的坝区水文地质条件比二级或三级开发为好的建议。为我国第一个水文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 g; X: L, m2 J- C
    3 a/ G" E0 P3 m4 p" f2 d
8 n9 @& F9 i3 |# S- c3 q3 B
$ Z; k: n& \! {
   
  Z( ~0 u" T0 ]
    1955年,卢耀如(右二)率队在淮河一带进行勘探工作
7 P9 y8 k0 |3 ^2 c) E, J: t
    1955年我国第一个大水库——官厅水库开始蓄水后,发生大坝的渗漏与塌陷情况,危及新中国首都北京的安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指示地质部负责调查地质上的原因,必须在汛前对水坝安全做出初步判断。当时地质部领导(包括李四光部长)等研究后,决定派卢耀如为官厅水库地质研究队的队长,负责此次工作。
0 {' T6 N$ K1 i    1956年3月,卢耀如临危受命,成为地质、水利、电力三个部门联合组建的研究队队长。通过不断勘探、不断研究,终于在1956年汛期之前基本查明了发生渗漏和塌陷的原因,为进一步处理及保障大坝安全和免除对北京市的威胁,发挥了重要作用。
6 U2 d& z3 S' y2 R    官厅水库渗漏塌陷解决后,卢耀如又到长江三峡,担任石灰岩坝区的勘测研究工作,作为一个比较坝区,他按周总理的指示和要求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 @3 ?! W8 q* `# a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卢耀如还指导研究了长江支流乌江、金沙江、大渡河,黄河干流、海河、辽河,西江中上游红水河、南北盘江等许多喀斯特地区大型水库和中小型水库。  D+ ^( L7 M) r4 {2 p  ~$ \
   
; }9 @  F' S$ m$ y# A& Y

  E' x( K5 W" E# _8 ?6 e. p8 f; n! P: Z* y/ I6 Q/ _( r3 g
   
  F+ y+ J9 l6 e4 S
    2001年卢耀如在北京发起和组织第一届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 x  k- x# E, Q2 i( @    " P1 x' A! G* U' p
    声誉崇隆的“喀斯特卢”
  F+ N0 Q. P7 C/ W  m   
5 c, F/ L8 y# M; F+ S    卢耀如对待学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从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己见,并且常能以理服人。1960年,他陪同苏联专家索科洛夫去长江三峡一带及贵州地区,考察当地的地质环境。  C* |9 w: w7 u0 v# t$ K! `. G+ k, ?. R
    当他们一行人等来到贵州乌江渡,为乌江渡水坝选址时,卢耀如与索科洛夫发生了分歧。索科洛夫主张应选上游的白云岩为坝址,但卢耀如综合考虑了页岩防渗、白云岩古岩溶作用及风化等因素后认为,还是当前选择的坝址更合适。
6 Y% E1 V  n5 F1 y$ y" p    最后经过对实地材料的广泛分析和深入的野外调研,卢耀如的主张被证明是正确的,索科洛夫最后也同意了他的观点。
8 g) ^$ y& t) j. }0 s+ _/ m# C
   
4 p# R) x5 S# y$ b) J
, X( U+ Q/ y/ g+ a

, M5 \# `& v9 q5 z; G6 N    " S" e/ \9 V0 V6 r* |  y- A
    卢耀如(图左戴眼镜者)与索科洛夫(图中拄木棍者)在一起
5 `7 @+ K' E: l2 M) F) b/ D
    卢耀如除了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之外,还系统研究了喀斯特(岩溶)发育规律。他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编制了全国喀斯特分布图及西南1/100万喀斯特图系。' N" Q8 n3 R; e* O: b2 ?0 J' v/ V2 g+ H$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的岩漠化(后又称石漠化)问题,并建立了科技部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贵州师范大学),为完成全国脱贫作出贡献。
" v' h  ]+ `, q8 l# Y    由于其在喀斯特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他被国内外学者誉称“喀斯特卢”5 g+ x/ C( P9 _* S: e
    5 E( @. B' [, Q' F. k' S
    至公无私,痛失至亲
! z: f+ {) Y# U' c+ ]9 r. C1 m2 D! E    9 |* F7 N# m( V9 _
    自从1950年上大学离开福州老家后,由于工作繁忙,加之考虑到要省钱寄回家供弟妹上学,卢耀如再没回过福州老家。除1964年母亲曾来过北京,直到1981年,全国水文地质学术会议在福州召开,卢耀如才有机会回到福州老家。* P! q' x5 Z" B
    1983年9月,卢耀如正准备去云贵地区公出。这时,家里面传来了母亲生病的消息,卢耀如便先回福州探亲。半个月后,他看到母亲气色尚可,而且还能记起一些古诗词,便匆匆启程去西南工作了。他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是与母亲的永别。4 g  M. R" f6 f  ~: v3 G+ {1 W( k+ M
    不久后,正在贵州乌江渡库区考察的卢耀如收到了家里的电报,电报上说卢耀如的母亲已经去世。得知消息后,卢耀如一个人坐在旅馆的床上默默哭泣。此时他还有工作在身,不方便马上回家,且交通不便,想到母亲曾教导自己“忠孝不能两全时,一定要报答国家”,卢耀如一番思量后,决定待母亲去世百日时再回家。这也成为了他终身的遗憾。
+ e7 W6 ~$ N7 ]; W1 b* D   
5 s' |9 D1 K3 n. M% w
) a8 J+ G- ?: E& k+ m; Y2 |! |8 {9 L9 N
   
( {4 R; k8 c  N
    卢耀如

% r( R6 S8 N' p0 \1 r$ u; {8 P   
/ Z7 l. d  N( |( D    捐资报恩,奖掖后学
" G1 [5 C( l! a% f% m, ^    3 X8 @/ j3 O2 S& v
    2019年4月11日,卢耀如个人捐资360万元人民币,在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立“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用于支持、推动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相关学科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支持这些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等。
: L& ?" V$ W  p0 Y
   
% ~5 \: B. D& A4 F  ~& k
# @/ V6 z9 h# A& t2 o$ ?
    卢耀如院士捐赠设立“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
8 t8 K+ @* i% b
    卢耀如说捐赠这笔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兑现当初的诺言,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m# q. K4 `+ i4 q4 a& F; D  U$ d
    1950年1月,从福州私立鹤龄英华中学毕业的卢耀如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继续升学,在师兄李青藻的推荐下,他开始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州市工作委员会南台办事处(以下简称南台团工委)工作。# Z7 S- n! l9 t! E4 |2 m, v3 |1 l
    同年7月,华北高等学校联合在福州招生,一向学业优异的卢耀如希望能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方面继续发展,于是向组织提出升学的申请。这正是南台团工委动员进步学生参与建设事业的关键时期,卢耀如对自己离岗考学的申请能否被批准,心里没有一点底。直到离高考还有12天时,团干部李青藻代表组织对他说:“新中国需要技术干部,你功课好,组织支持你考大学。”% [/ ^; E/ R) K: s; k" M2 A, C" i
    尽管临考时生病,卢耀如依然克服困难,考上了清华大学。但一个更大的难题出现在他面前:他出不起从福州到北京的路费。眼看着清华大学已经开学十多天,卢耀如依然无法动身前去报到。8 L( L/ g1 K. S- ~& M8 q5 P
    就在最后关头,两位南台团工委干部敲开了他家的门,手里攥着29块5毛钱,是十多位同事用自己的全月工资和卖菜钱为卢耀如凑的。加上自己凑的3块多,他揣着33块钱,终于来到梦寐的清华园。卢耀如说,“当时,我就非常感动,立下誓言,学成后一定要回报社会。”
% n4 {4 l* L2 o9 S% }' {' M    卢耀如一直想早日回到福建,向当时帮助他的人亲自言谢,直到30多年之后,他才有机会回去,找到了当时帮助过他的十多人。
8 U7 h: ~* H, |! q, _% F    随着岁月流逝,卢耀如回来时能看望的人越来越少了。一直随身携带的通讯录在出差途中遗失,让他与故友彻底断了联系。想要再和“恩人”说一声谢谢,卢耀如的这个“小小的”心愿,它就像故乡牵出的一根风筝线,始终被卢耀如记在心上。) G- z8 O0 C, D( Y
    2022年7月,卢耀如受第五届数字峰会邀请,回到家乡福州参加活动。在福州团市委的帮助下,卢耀如联系到了当年对卢耀如说“组织支持你考大学”的李青藻。李青藻是唯一还在世的当事人,他与卢耀如含泪相拥,这段跨越了70多年的友情朴素而动人。& U: a' b! L% q7 W
   
3 H2 E) T! h8 M9 `2 X3 i
' w8 D0 M1 E  r6 w) l; b( K) J4 s* l8 X' Z% }4 f  e8 q
   
% _4 v" n8 i) o' _0 C
    卢耀如院士(左一)和李青藻同志合影
, c$ `; }; l8 D" z. n. B! L5 @+ {# i
    卢耀如是在工程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接地气的专家,他淡泊名利,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在中国地质科学领域,卢耀如无论在学识还是在品德上,都是一座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灯塔。他的无私为后辈学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用付出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5 O# q* `' s/ A
    END

4 ~/ C  I2 ^7 B$ C8 ?. A' W3 i
    # v5 G: _: f* \$ M0 x

2 H3 K8 ]3 V5 X, r, f    源:, J$ F" Y1 b( k
    1.《一代地质学家的情怀(上)——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国减灾5 b1 G$ ~, o# C* Y/ j
    2.《一代地质学家的情怀(下)——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国减灾# O6 `! ?3 X( F, k1 H
    3.范兴川、刘之灵《科学无垠 足迹深深——记著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卢耀如院士》' {4 t* \4 [. P8 w
    4.于萌萌《喀斯特卢:绘五十七载地质传奇——访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卢耀如院士》
6 O# h2 P& b8 U6 [    5.《卢耀如:求真务实的喀斯特卢》,中国科学报
! j6 Z) }* m& M8 \* h2 e    6.《感恩之旅 | 跨越72年,卢耀如院士的福州感恩之旅》,红色闽浙赣
7 i: Y& k! A# z    整编:雯    对:李维杉   核:采
3 ~  E4 g; }+ K5 ^- p1 Z; D, a
    / S- T/ X& `# ~9 @. Q7 k4 P9 J

4 ^' r7 a+ I; E) ?9 m& A+ \
# T; T, j$ r3 C    % m6 n: I5 k+ E8 y9 u# H4 G( p
   
! s. H$ v  S2 o. J) F6 ^/ a' a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昨天 23: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