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物 | 谢世楞院士:一生乐为“筑港人” “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获得者

[复制链接]

, x; v% \% Q) T  q

$ @3 g! U/ _# r& N: _
$ d$ Q6 n% Z- i. u 1 _  o" P, I! K6 [2 l
||||

% V" v9 r& F% N( x谢世楞(1935.5.20—2018.11.9),原籍浙江慈溪,生于上海市,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系水道和港口工程专业。曾任交通部技术顾问,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规划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亚洲和太平洋海岸工程(APAC)会议理事。
, A9 y3 Q% ~2 p+ h. T. r长期从事港口和海岸工程设计工作,完成设计及研究100多项,其中有国家重点及大中型项目40多项。曾在国内外用中英文发表论著约百篇。在荷兰进修期间提出的直立式防波堤前海底冲刷的计算方法,1998年被纳入交通部《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2003年被收入美国《海岸工程手册》。
  h  O& A" P6 t+ c9 t9 d& \( v主编《海港水文》规范,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设计工作。《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项目,2006年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对离岸深水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被国家海洋局授予“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工程设计大师。7 n9 f9 K( z$ e1 g4 R2 Y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T+ [! J1 T& w0 h

9 v4 _; c& B) V

/ H1 d1 }# x3 L

& V5 q# I- _& P0 `* S  `
- `/ P7 u* }# l  l0 g9 a7 f$ [

! M' }0 n1 y2 n
; O$ d4 g: H1 s' D; H
“终身奉献海洋”
6 k. h3 W% e9 M' O1 j: _, H! ]
8 a: d8 Q; q5 p$ k- J; Y
/ B4 D+ w7 e( W4 i. u8 x! [$ |
8 n' w) J) x+ {: F; n. S
2016年12月13日,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为获奖者颁发纪念奖章。
- N: U& H2 f- _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楞获此殊荣。
# D9 I: V4 p  z# w, k. \8 x

. m; E( a0 e9 R" A/ @/ S3 |  _
' l8 V# X% g0 m3 V# F

; ?( o( x* _$ Q' s

* b: e: w4 J$ d4 m: k1 O! x8 W2 J

2 k$ e. R* o( j
* B7 Y& ]" G+ Z. _  y* x7 k! P
/ J) n: A) g6 C2 Y' \; F  i
! v9 Q2 h. z" F! `$ l
以国家需求为己任
3 |" Y# X# E4 x  i
, g3 B! k; p! B
谢世楞从小喜爱绘画,一直想报考建筑系。可一个偶然机会,他的中学老师说起港口建设的重要与当时人才的匮乏,谢世楞在高考时便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港口和航道专业。! p3 b: Z7 W8 A7 W
1956年,谢世楞以优异成绩从大连工学院(后来的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水运设计院工作。从此,他就与大海、海港和波浪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秋,由于设计院机构调整,谢世楞来到了天津交通部一航院,一干就是50年。! n' Z& f! S$ u; d* ]; }
1958年后,他相继参与了秦皇岛港8号、9号泊位沉箱码头和防波堤的新建工程,天津新港南、北防波堤整治工程,青岛港的防波堤工程以及天津新港大沽灯塔的设计工作等,这些工程的特点除了结构计算外,都是与波浪作用有关。7 \& F9 Q  L7 p9 b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对外贸易来往日渐增多,外贸海运量猛增,对港口码头的等级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海岸工程理论方面,如对波浪、泥沙的研究以及试验设备等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少差距。谢世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出国求学,用国际先进的建港技术回报祖国,发展祖国的港口事业。
6 ]! C2 r5 s5 \+ {4 C7 u1 l1 r% H

5 C, j, X" g& s, t. c- Z

  a) m. ?+ R& }# _, b- }2 P
% B% J1 n7 E) c0 ^
4 V9 N+ b: B: F1979 年,谢世楞报考了教育部选派到国外进修的留学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港口工程专业赴国外进修的三名人员之一。他主动要求到荷兰代尔夫特(Delft)理工大学海岸工程研究室深造,师从世界著名海岸学专家拜克尔教授。
: P% m, d5 H* W有这么一段插曲。鉴于谢世楞“进修生”的身份以及中国当时港口和海岸工程的实际水平,拜克尔教授一开始安排谢世楞研究海浪对海堤上人工护面块体的内力分析工作。谢世楞一听心凉了半截:“这方面研究在国内也能做,学不到拜克尔教授的核心技术,我何以提升国内港口建设水平、报效祖国?”他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拜克尔教授在惊诧之余也深为谢世楞的爱国热忱、求学精神感动,决定让他研究当时最前沿的波浪冲刷理论——也是他自己的专长。/ ~1 Z' F1 `; b. l
把港口理论写进美国工程手册

8 z/ f* |$ x2 o! d- P6 T6 w谢世楞没有让恩师失望,1981年,他提交了论文《直立式防波堤前的冲刷形态及其对防波堤整体稳定的影响》,对有关的计算理论提出了突破性的观点。论文发表后,成果被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等有关文献多次引用,所提出的直立堤前冲刷公式,被称为“谢氏理论”和“谢氏公式”,之后还被纳入当时的交通部防波堤规范,并收入美国《海岸工程手册》。
) W5 i/ w: J9 K1988 年,受美国《土木工程实践》设计手册主编的邀请,谢世楞为该手册编写了“波浪对建筑物的作用”一章,在该书中也包含了他的直立堤前冲刷公式的成果。直到现在,这个理论和公式仍是有关国家研究机构从事该项实验研究的一项依据。在一次深水防波堤国际会议上,德国专家说,“谢世楞先生是世界上同时用规则波和不规则波完成动床模型研究直立式防波堤前冲刷问题的第一人。”
9 f+ w9 z- }% R! L$ F' u0 Z1981年回国后,中国港口正处于大发展阶段,当时外贸海运量猛增,港口出现了接连不断的严重堵塞局面,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为加快我国港口建设步伐,他夜以继日地研究世界先进的港口设计成果,结合我国港口和海岸的特点,撰写出70多篇学术论文,对我国港口设计和海岸工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6 l; @+ t- D2 t9 r# ~( u
. c* k; Q- j3 `; t
+ n1 r0 o4 |' v1 t

) d! {4 v0 l4 |7 B$ m" N
+ D$ {: u$ y5 C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 l8 H4 w5 w0 s9 s# q- e20世纪90年代初,长江口已经没有了深水航道,5万吨以上的外贸集装箱,只能在香港和神户中转,上海港及南京以下多个港口处在无奈守望中,眼巴巴地看着“黄金水道”的效益无法发挥,直接影响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的发展。! p7 J: X( a8 G* @7 h
要实现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长江航运的治理迫在眉睫。然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难度最大的航道疏浚工程,90公里宽,四口入海、台风肆虐、洪淤汹涌……种种世界级技术难题,曾让长江口“能不能治理”论证了40年。! s* E6 q- R5 P% {5 L% w: @. s
时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的谢世楞迎难而上,毅然承担起一期工程导堤SE标段长约20公里和二期工程导堤NⅡB、NⅡC两个标段的设计工作。“承担这项任务,除了一份荣耀外,更多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谢世楞深知这项工程对于长三角、对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谢世楞鼓励大家:“长江口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平台。我们只有潜下心来,锐意创新,将技术和设计方案做到最好,才是唯一出路。”
: c" D7 v$ I. Q  u3 J( v# A

( F! U& j$ `) `
1 w4 W1 e1 y/ R

5 m+ k; }& ^( w" \/ {
! _  H! v/ \5 D, F5 I: f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后,他组织技术人员对半圆形导堤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半圆形防波堤最早由日本研究开发,一航院在引进时进行了诸多再创新,顺利完成一期设计任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积累了宝贵的设计经验。( R9 B* f# G5 M2 v
在一期工程顺利实现8.5米水深后,二期工程遇到了大难题,一度停工11个月:那一年的12月4日,寒潮大风突然袭来,第一批安放在海底的16座长20米、重千余吨的半圆形沉箱,沉的沉,跑的跑,原本整齐的堤坝变得支离破碎……面对挫折,谢世楞带领技术人员,首先对设计方案、波浪、土质等因素逐一排查,最终找到症结:风浪联合作用形成的巨大破坏力,是工程建设的“拦路虎”。
# K! @5 R: P: c" h没有成熟的理论计算方法,也没有成功的工程案例可资参考。谢世楞一方面积极组织分析地基软化机理和承载力降低幅度,一方面积极组织研究开发适合软弱地基承载力要求的轻型结构——半圆形沉箱和空心方块斜坡堤两种新结构,并陆续研究开发出一系列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形成了一整套新技术,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L: Q: |4 j0 d  O: Y" M  C
9 U( M2 _0 q% H$ a) Q8 ]
/ _% `! }& e( k$ l
8 e5 d9 y, H; A9 b- J- h; o* d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大型预制场
2 T" v' K9 r9 u  h7 L" c: f/ v- M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迄今遭遇过几十次台风和数百次8级以上突发性大风袭击,经历过百年未见的大暴雨……在世界河口工程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第一、二期工程连续两次获得詹天佑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成套技术的创新成果多达74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形成的大型河口治理成套技术成果,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t2 D" h" H9 N3 Y- k4 @9 R3 P
淡薄名利 勤奋耕耘

: h! ^* j- c% R, y5 Z

% ?. m. b6 y% V# Y& U1 G  }% ^$ ^' u

1 k$ J) I0 z+ E% b4 p5 ?/ d: `) z* O- ?2 _! {- _; m6 V, J6 x
5 P7 X- u) {8 b5 `) F. S# k. ]
2000年4月在台湾考察水利工程
3 r. O/ y2 y! B- a# g' y& q谢世楞始终把自己当作浩瀚大海中的平凡一滴水,从不图名利,与青年工程师合作撰写的论文,署名时经常把青年人的名字摆在前面。他不为金钱所动,面对“红包”和“吃请”浪潮的冲击,坚强得犹如一座防波堤。为单位创造千万元以上的效益,他却从未领过额外的奖金,他认为,“这是他份内的工作”。, f& E5 @" ^7 B; j3 B" Y
当问及成功背后的原因,谢世楞院士曾经说,他的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关怀与帮助。他还谦虚地说:“我成功的奥秘,不过只有勤奋而已。”4 x9 J6 ~4 f4 T
2018年11月7日,谢世楞在天津逝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阐述这份勤奋背后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发展我国港口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N% Q8 Y; q( B9 ], a
源:
% v% N6 r- z) @! J
1.光明日报《一生乐为“筑港人”——追记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谢世楞院士》;

/ _% u7 K& E, ]  L" P
2.光明日报《心系祖国 无私奉献——记三位情牵交通事业的知识分子》;

: c4 |2 w$ ^8 n' z! f. J: G0 ?2 x# |
3.中国工程院官网;
) k( ~$ _, x; F: r
4.青少年科技博览  《谢世楞院士》;
3 Z2 Z" l) J4 K0 Q" K  M  X9 Z
5.宁波经济《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谢世楞》

9 z5 H, J" t4 A- n- C5 e7 w1 W8 w0 ^5 |
整 编:雯 媚  校 对:李维杉  审 核:采 悠

4 k: D. T: D! n' \( K" [5 ^& M

, M/ S5 |. I- ^+ D/ p

, f1 ]- W8 G, I$ Q1 d0 x- x# }
' [" F9 R+ T! j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昨天 16:5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