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 _, Z& Q0 f3 W. F! x
郑执中
; M2 h" B; Z( Y% F/ n7 Q( d' q郑执中(1917-2011)福建南安人,1943年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任中国地理研究所海洋组助理员,负责石井港验潮站工作,1944年创办延平中学,1945年至1948年任厦门大学助教,1953年获菲律宾大学动物硕士学位。" q& w2 P" H. @
郑执中是中国现代有孔虫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海洋浮游动物学科的创建者和带头人,在海洋生物科学、台湾海峡海洋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他负责的“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是福建海洋研究所的主要创始人,并担任该所第一任所长。: f1 j: m3 X( v Q; Y
. t& j2 t4 P# | i5 s$ p: U/ b: [6 W5 m7 w1 |
0 y) O$ a( u! A
% l' w# @2 _* l/ D/ Y* J: |/ c+ h4 p% w
8 \' i3 j" D+ I4 O: [: R& h' v. Q. p3 \8 g# {! J
# |: `0 f t# t
t, a3 f( s- R/ r% ~3 U% _7 Z
5 C1 u/ Z% A- f! Q+ e8 x9 g$ {; G5 K* G5 A0 y+ t
推动成立
7 Q3 T" \) Q( V5 ]/ _8 g我国首个海洋专门管理机构
. w" C% A1 v- `: K; G4 K( D
* p0 N4 v$ \( g7 N- c, m5 |. X3 J3 z/ ?- c
_# X7 ?, Q! v: o
; l* u- {" Q, `2 c% p+ l8 ^ 2 X9 W8 x4 t" g
) p# A' W9 a7 j# h1 y8 y
5 C9 s+ B' l. R- J提出《关于加强海洋工作的几点建议》
6 d7 e0 j% q; x. u8 o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的29名专家 " Z+ l* D% E- I
第三排左一为郑执中 7 b, ] ?# g2 L
0 E8 y* N8 S2 ?1 Z3 `$ \ W8 n' b. n) D% V% h7 M& s o
1963年5月6日,郑执中等专家联名提出《关于加强海洋工作的几点建议》。& A, A. ~! z! F9 o
* s5 K( b+ F" X# i* c, d: f
1964年1月4日,国家科委写出报告。
( o, D) a5 }$ l) J4 H
* Y/ T9 Q1 i( M+ V6 h. ]+ A- p1964年2月11日,报告得到批复:同意在国务院下成立直属的海洋局,由海军代管。, c5 a) t. {3 d# ]# N- d. `& G8 h# V
1 p5 y8 M& ?4 u5 o( p
/ \5 c: i. v X , ~. y' n- k B* c
I. l) }2 Y' Q* c困苦磨砺 求学不辍
) q- _$ Q% s4 h9 [9 A* Y1917年10月6日,郑执中出生在福建南安石井一个沿海渔村,在母亲腹中五六月时,其父病逝,上有未成年的兄长三人,靠母亲双手劳作维持生计。因家境困难,进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能轮到幼子。初时,他替哥哥背书包,常常在学堂门外听塾师教学童们诵读经书,听了竟随口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塾师看他聪敏可教,就容他进去旁听。就这样,他不花分文,十四岁那年顺利地取得小学毕业资格。
% K3 w, i: i8 O/ G1 t+ ? j- i9 ?因临海而居,郑执中常常和小伙伴捡“海流柴”(从海上飘来的木头)烧火,或是摸螃蟹,捡蛤蜊,海螺等回家食用,有时还跟渔民们出海捕鱼,从他们口中,郑执中学到了很多鱼类和海况知识,这为他以后研读鱼类生物学种下了兴趣的种子。0 M% {" f; P- I6 N% |$ V' u8 ^. d
小学毕业后,为贴补家用,郑执中前往厦门,在一个布庄当学徒。三年的学徒时光,使郑执中脱离了稚嫩,也使他认识到要想改变家庭的困境,非有更高的工作能力不可,而要提高工作能力,非追求更高深的知识不可。
+ k9 L' Y) I6 Z+ s郑执中辞去工作,回到水头南星中学读初中,因为比同班同学的平均年龄大,郑执中督促自己发奋读书。他利用空余时间专心自学一些课程,因此得以跳跃式地考入高中和大学。1939年,郑执中前往当时内迁长汀的厦门大学,修习生物学系。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四年的费用,全部靠申请闽西学生救济金来维持。一般人要花十二年或更多时间来完成的学历,他仅用了八年的时间。& H ^1 I' |& u5 s* r/ H% S
. ^/ C$ m+ m2 W! W$ F& A/ l" d. r+ X9 B, F+ X* J+ Z7 J% H
1 t& `0 m5 `0 E" t2 c
建校归国 赤子之心
' A( Q3 }( S1 i$ R' n' R" f; H2 f+ f5 b2 ~9 B
2 _, X. f) \- {9 U大学毕业后,郑执中被集美中学聘用。启程南下时,他听闻海洋界泰斗唐世凤博士正在永安福建省气象台。此前,郑执中在厦大听过唐世凤的学术报告,出于对唐世凤博士的敬佩和仰慕,决定去永安拜访。当时,唐世凤负责在福建沿岸进行一个海洋科学考察,考察团正需要一名协助人员,唐世凤将热爱科学研究的郑执中安排到考察团,从此他将一生献给了海洋科研事业。
* A9 g* d& v% u/ e, }1943年秋,郑执中来到“中国地理研究所海洋工作站——石井验潮站“工作,主要负责潮汐观测和海洋动物研究。
: k# C! B# E3 ]# K
, C1 U; \9 R6 I* \" V) o ) V3 Y( `6 Y W
: P O' O# y" A1 z" ]; W6 g石井验潮站旧址:石井钟楼 . J' b5 U! y- `/ f* x" {7 k
9 R/ h" U! @6 m# E% o' k9 }# v2 n* E) c
0 O5 U2 H& b6 c
回到家乡工作和生活的郑执中,看到很多孩子,为了上中学,必须背井离乡到县城去,因为费用昂贵,很多贫苦人家根本负担不起,这让同样出生贫苦的郑执中深感同情!他立下了为家乡创建中学,为社会培育人才的愿望。可是,创建学校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经费、校舍、师资从哪里来?郑执中竟凭着热忱和执着,在做好海洋站工作之外,积极联系一批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力倡乡贤支持,争取各方经费。经过几年辛苦耕耘,一所开始仅有一个班级的“试点分校”一跃成为初具规模的延平初级中学。; z( M; [: O% x+ r- K A
- }% b. S" g) G5 j1 |" R; \; O5 @$ W& o: M/ d# I* A V
! |7 o2 L% M0 P8 p
0 i0 o9 o; r$ ~' t ~8 Y7 A" k$ m- M
1948年秋,郑执中前往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进修,不料因菲律宾“白色恐怖”困居在此,本打算两年学成归国,变成了七年的艰辛等待,直到1955年,郑执中克服重重阻扰回到了新中国。, Q! i3 p+ l) X# z( a4 j
- Y J. s# G! m8 M& z2 P9 T% g5 S
- b; e% V b, f3 i
" L$ P7 \9 W% H) k
0 N3 T. U% R+ m# Z% \0 r& t归国后在天安门广场留影(1955年冬) 9 R. U+ w8 O5 u4 s3 _; |3 t
8 d [/ V' B x/ |$ S) X6 _
( j6 J, t9 H% M5 I 7 P, Z6 \' h0 _/ x% c! z
郑执中先生作为归国科技人才,在面临工作抉择时,他不计个人得失,心怀报国之志,听从祖国的需要,选择前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工作。! x3 k, J2 k4 l3 z2 M+ |4 B
* ]8 L" |1 d9 D: G* e/ v
0 R( _' Z# ?1 {# M & L8 V ~$ ] P0 h$ Q6 I. _/ j8 s" [
研究开拓 硕果累累 ( h' _, G N W2 f
5 O0 V9 o9 b# i) U, i' b7 O+ Z: I5 E, b( e8 e9 ^1 T
1956年,郑执中来到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到任后便同张孝威一起赴烟台参加鲐鱼资源调查。1957年,郑执中搭载我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金星”轮,参与了“渤海及北黄海西部综合调查”。随后,郑执中主持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的浮游生物生态研究。
8 ]) R: I) P% j, N2 u! U8 N H' h. J% ] E( j
* p. @! t' o+ z) P
- m( T& I9 e! f8 z3 ^! s% J/ v. l+ d7 {5 m3 h; K* _- Z7 S
) s, L* h5 T& d: i# \
1956年,郑执中初到海洋生物研究室后,除了开展浮游生物研究之外,凭借着科学家的前沿视野,着手为开展有孔虫研究做准备。有孔虫是带壳的海生单细胞动物,已知古代种类多达4万种,现今种类6千余种,大多仅针尖那么小,但对其所处环境的深度、温度、盐度等反应灵敏,遗骸又能成为化石,因而既是研究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又对认识、开发海洋和勘探石油等沉积矿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有孔虫享有“大海里的小巨人”的美称。这项研究在发达国家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而在我国当时尚属空白。
/ n. }7 j* K' l# }$ _# C; I* ], I/ O
8 f0 O# D9 P0 _
- K' l- W; P( N
0 S) p' y+ m$ ~+ k# u- B3 V/ D: t
$ H( s; _: ^) |' h+ d4 k! Z3 k; Y要开展有孔虫研究,需要有从不同地区的深海采来的样品,郑执中相继搜集了与苏联合作的黄、东海冬季渔场调获得的海岸沉积样品,渤海、黄海、东海、西沙群岛等海区的沉积物样品。0 Q0 m5 i3 h& v I6 b
在完成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工作后,郑执中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微型有孔虫的研究上,在组里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 N9 h$ |1 P, \1 Y3 U
: N! w" |6 b5 r( ~) s6 L& S. t4 r1 J8 c
60年代初前后郑执中(前排中)与
+ c1 g! }! v7 |: z4 _" D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有孔虫组研究人员合影 ' r& H0 E# F4 D. T
4 G9 c7 k. G; {+ O9 G v7 I( u
* K. c' m8 r o* Z: M3 }5 t& J; c
郑执中认为基础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潜在实用价值的途径。在有孔虫工作开展研究不久,便关注有关沉积生物学课题组的工作,以期探秘古生态学和发现石油矿藏的迹象。在揭示浮游生物基本分布模式的同时,探寻自然渔场的形成机制。1960年——1965年,他发表了多篇关于有孔虫研究的论文,是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
# V0 r2 X8 q/ I
0 s* T; J2 g! x/ E7 s) ~
) {! T, J! D. m
1 o) l& j; B7 N- r, c2 t3 I
/ }! p, |' M. k( E+ i: s8 s% e , Y$ z. Q, O5 R1 c6 D2 u% N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郑执中的研究工作受到冲击。在痛惜、彷徨中,他仍坚信有孔虫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以超然的态度继续开展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郑执中陆续发表多篇研究论文。3 y7 l8 Y$ P9 j9 b$ S
o( k9 V) c$ F5 u0 |) m) T
/ [# h# Q" B% ]! a* `
1 L* N q8 B# e) \9 Z9 s. I0 y" D& M" l8 o4 c
70年代末,郑执中不顾心绞痛随时发作的危险,多方奔波策划,受托创办福建海洋研究所,为福建省培植了一只海洋工作团队。1983年5月至1984年7月,郑执中策划和组织了十五航次的台湾海峡中、北部综合调查,填补了全国海洋普查中台湾海峡的空白,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 E( h( u: P. z% n! W$ ^1 f! P3 R) A. o
) j7 K9 B2 ~$ y- d1 ?与福建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台湾海峡综合调查船“延平号”上6 n: R6 p7 e; l0 t' j9 g
6 |* g2 w n8 F5 {- c$ Y; W0 Y. H
此后,郑执中又以福建海洋研究所为基础,于1985年参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工作站。
4 M. z1 l) U4 e$ E& {( B- f0 J. f* \* M
5 J4 f2 v9 k, ~$ D' Q1985年12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工作站成立(郑执中左一)- b" F x3 u2 H' d5 O' [
+ b5 t& I) n! I
/ [5 B. ]2 Q# F1 M1 s3 v : E, T+ ]5 A) h" N# o
言传身教 大师风范 7 D2 Z% K8 }' }* v) Q
9 K; a- f* o5 A' v3 [; [/ n1 c& L2 f! f6 _
郑执中甘为人梯、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郑执中在中科院负责浮游生物组时,组内成员学历参差不齐,缺乏科研经验。为了培养一支能够独当一面的科研队伍,郑执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每天早出晚归,带领全体成员,边工作边学习。他还邀请厦门大学郑重教授、青年教师李少菁指导工作。
' q! p* C: P& ]. y% S7 s; X2 l' @6 o) k Z3 }) H5 G
# [) L) @! _/ S5 o# B' `
, X) | {6 `. Z$ m9 z0 }$ d
1960年郑执中(后排左4)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浮游生物组研究人员合影 4 u/ D) G# Q/ I5 f2 q' x
% n( y5 W* P. {! d1 I1 Z7 w; O
. \% N+ F/ `5 T3 C5 F他的学生曾这样评价他,“工作期间注重调动团队成员的自觉积极性和激发创造性,同时也给个人以发挥专长的空间,显示了学术管理的活力和灵性” 。郑执中作为科研课题的带头人,为海洋事业培养众多科研骨干,其中包括郑守仪院士。在郑执中的感召和培养下,1956年,她毅然回国,从一位普通话读写都吃力的菲律宾华裔成长为国际闻名的有孔虫专家。
/ q. r9 t. ~0 L9 U) x2 |郑执中胸怀宽广、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对待成绩,他总是饮水思源,不忘过去指导和培养自己的老师。对待荣誉,他说:“工作不是为猎取个人的荣誉。这个人工作,那个人收获荣誉也无妨。因为工作已做成,国家和人类能受益就达到目的了。”7 @& n" K7 M4 b/ e( U0 U0 \( H7 f
6 `$ `0 o' S) _( z6 n
. G% J' J5 E+ V) ]9 Y. I8 {! T2 Q2 P( R2 K5 o
1996年9月30日《厦门大学》报为庆祝厦大海洋系创办50周年刊登郑执中的文章《忆唐世凤先生》4 ^. r# x* _" I1 u) g# Y6 D' T9 m" ?
# V+ m1 p$ t/ b' @, ]% e/ h
d4 W w; F& N. G5 ^7 q4 t5 A
. @+ | y/ e+ u! N/ W典范长存 永远怀念 7 I8 G& x8 |2 a& _2 t
2011年,郑执中在澳大利亚逝世,走完了他与海洋的一生。
- e' A, l2 U0 k) \. e他热爱海洋更热爱祖国,他的科学精神、人格魅力将继续激励海洋工作者不断前行!( k5 f$ U/ w9 u5 q( A
- y4 l3 y: f+ L& Q9 B: ~& ~$ m% o, q) G7 Q# G" p5 T( W( b7 U' l
' V D( C% S( j1 F" _8 x/ z
' P" f7 M2 H" o2 R U# @! e
% y( h+ S5 L2 E6 F; D4 [END
* V7 ^0 n# Y8 Q8 P- Y2 x
% K: V m8 r" A4 R6 E
0 P$ H' T- \# D. }1 @' S; P
" a; Z$ d( H1 t. t- b ! m' O+ G' f. G2 }" {% u, \( D
; `2 ]% s, r6 @9 D资料来源:贺逸女、郑融、王彩霞编《允执厥中——郑执中纪念文集》《一生的脚印——郑执中纪念文集续集》 2 Y) v# U$ n6 Q
整 编:雯 媚 校 对:李维杉 审 核:采 悠& N8 C6 j* X6 A* b/ g
" p. E' @# g3 A2 |( X* f4 ^, {
7 A8 X7 o. p/ }" U( z, o; v/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