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学家 -海底地质学家是谁啊

[复制链接]
/ U2 [4 p- L( ]* ~/ ^9 I
7 g% \. g+ I. c9 i( @/ W0 r

  汪品先受访者本人供图

- e, E( _. A4 z9 {$ k
( M r% R' S7 o' E) e- f4 O6 H/ H9 Y

  汪品先下潜证书受访者本人供图

( N# A9 r5 g1 G( c4 x, \

  85岁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又火了。

, v: C" v) x: ]6 @& Y; Q

  前不久,这位耄耋之年3次下潜深海的海洋地质学家,开通B站账号给青少年做科普,结果5天涨粉27万,其中播放量最高的一条科普视频接近198万。有人评价,这是汪老院士深潜之后直面的又一挑战:在年轻人扎堆儿的互联网做科普。

1 J4 K: g' H5 O) V1 ]! F: d2 F

  82岁那年,汪品先前往中国南海,9天内连续3次下潜到1400米的深海。在全世界的深潜者中,他是年纪最大的那位。他说,“这个机会我等了40年”。

$ R' G& D# ^8 z0 V/ `! g

  汪品先也是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海洋科研界的风气“做一点无声的批评”:看到一些学科带头人远离海洋调查一线,只派学生去现场的现象,他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们搞地质的人,你不上山下海,你光是看地图那怎么行啊。”

, L8 v% u% B6 r1 l! H% |

  如今,85岁的汪品先每天依旧工作14个小时,周六日也不休息。他还计划着写两本书,给年轻人做科普。

: @* X0 \- i* d+ |6 R4 N

  他说:“我们中国人一直在海上吃亏,非常需要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

- k- l% C0 C; z7 z5 m

  2018年,汪品先乘坐“深海勇士号”,在南海3次深潜。

7 Q. D0 \/ N. {5 E6 s% F$ j$ L& a

  所谓深潜,就是利用深海潜水器,将人送到千米以下海底,是海洋科考的重要手段。

# m* [1 m/ E/ V8 x5 w

  汪品先第一次听到深潜这个词,是在1978年。

$ ]" m" r% w; W; k7 ^

  当时,他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任教。在一次交流宴会上,汪品先遇到了一位刚刚打破世界深潜记录的科学家。

5 M' Q& d( J# Y9 R

  他跟汪品先说,深潜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体验,到了海底一点声音都没有,绝对安静,在海底还能见到特别漂亮的海百合。

- n- ^7 o0 b+ T7 ?6 U; X

  汪品先当时很震惊,原来还有手段,可以把人送到这么深的海底。但国家当时哪有条件搞深潜,关于深海的研究都才刚刚起步。

\/ C7 s9 {& g+ [+ d! s

  这之后,汪品先一边搞科研,一边等待深潜机会。

8 }: l9 J% h0 ?5 d# _: J- W! A7 [

  2009年,我国首个国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下水。当时汪品先73岁,满心期待能参与,结果海洋局担心他年纪太大会有风险,通知他不能下海。

! @- I+ F( \/ c2 o" h% V

  直到2018年,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投入实验性应用。“深海勇士号”隶属中科院深海所,汪品先这才有了下海的机会。

2 U8 n4 p! w' J/ ?7 c( `

  最初,汪品先的夫人也担心他,后来听到是中科院深海所的所长丁抗陪他下去,才放下心。

1 N. h$ B0 \- y- u$ F: |2 L4 U

  “我们很早之前就有过约定,等国产深潜器造出来一起下潜。等了几十年时间,这个约定终于实现了。”汪品先说。

; X- w" i1 X2 M/ K" |

  说起深潜的危险性,其实并不大。

3 v2 u' o5 B1 c% @& Y" R2 Y- z

  深潜器从一开始,就以保障人的安全为首要因素。截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深潜的人死在海底。

8 g) [7 ~: X+ ~/ E; g

  深潜器前半部分是个球,里面可以坐3个人,空间不大。汪品先说,他们以一种很难看的姿势缩在那里,不过,里面的大气压和人们在办公室是一样的,并不特别难受。

' o9 q4 E4 ?3 d( I; c$ w

  那一年,在9天时间内,汪品先一共下潜了3次,累计时长8小时38分钟,最深达到海下1410米。

: X- P0 x* o {/ ~1 s) D# K

  海底看到的景色,是他一直以来苦苦寻觅的。

1 j& s: w M" d% ]. [

  在那里,珊瑚长得像竹林似的,而海绵、苔藓虫这些生物就像是草丛。汪品先还见到了海马冷泉区域,气体从海底冒出来,一大堆贝壳就堆积着生长,密密麻麻的,都是些极为神奇的景象。

* d: S; v M$ J+ k' u$ z: _" T

  看到这些,汪品先相当激动。看着海底的石头,他恨不得从深潜舱里把手伸出去,拿个榔头敲它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成分,现场做个地质考察,可惜没有这个条件。

2 [5 N$ ]0 Q) \9 T6 V

  “搞了几十年深海研究,到80多岁我才真正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东西。”汪品先说。

4 Z5 M6 ^1 Q3 {/ j

  他进一步解释:这就跟球迷们看球,一定要买票去现场看是一个道理。以前是条件不足,现在有机会了,还是要看看深海的。这跟在荧幕上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 J; P) h! N* s: J& b5 g

  汪品先现在的工作,一个是搞大洋钻探,另一个就是做海洋知识科普。

' i% J7 Q# g$ `3 {/ ?; ^

  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就开始搞海洋科普,最有标志性的应该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海洋》。

0 b! u% N' j- ?# p! L- |: y. g

  在汪品先看来,搞科学普及就是要尽量浅显易懂。这有两方面的道理,一个是科学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

* R2 T0 r" \6 p; z: x

  科学家层面,用大白话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有利于互相交流。很多科学家钻进了专业术语里面出不来,自己都不清楚想讲什么,不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这是不对的;至于社会层面,主要是社会上对于科普的需求越来越广泛。

1 g9 r4 \% c3 |& r% B3 Y

  “这一切,都建立在能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用最简单的话讲出去的基础上。”汪品先说。

1 b. j4 A& G& i! U( r3 ^- \% _+ U

  在2019年的南海大计划研究会议上,他给每位报告人定了一个要求——让参会的记者们都能听懂。

( w( V4 X5 [! Z: P

  汪品先自己带了个头,报告的题目就叫《南海演义》,用传统演义小说的形式,把南海的前世今生给编成了故事。

" W! }/ h* G/ d/ e" r8 y' B |) C

  “越是蹩脚的老师讲课越凶,越喜欢吓唬学生,逼着学生去听。而好老师根本不用这样,他们能把课程讲成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去听,我就是要往这个方向发展。”汪品先说。

& l" N' m9 `7 S% L' c

  他在互联网上讲课也是这样,尽量讲得浅显易懂,能不用专业名词就不用。

5 ?7 F4 h L( x' S) z: t

  此前,同济大学的几个学生找到他,说要把他的讲课内容放到B站上去,他就答应了孩子们,“毕竟,搞科普怎么样都是好的。”

) p3 i7 v8 U+ q& ~: a- w0 s& M

  汪品先以前在国外遇到一个人,这个人说他就是几十年前,听了汪院士的某个科普讲话,才走上了科学研究这条道路。

# S2 s; |& x( [9 k% i; O" }& {2 k

  这种经历对他来说,格外鼓舞人心。

" Z0 c: a) y+ x4 r& {

  “可惜的是,时间对我来说,越来越不够了。”汪品先说。

1 ] b; T0 L) ]% Y( N, o) s

  去年疫情期间,他没办法上课,就花了77天写了《深海浅说》。

0 o; Y! ~: ?$ y+ G8 R5 R1 z

  结果交稿不久,他就病了,住院38天。大夫跟他说,这是太拼命工作的结果。

% j B) A& ?0 z% C8 u, a

  此后,汪品先就改变了他的工作方式。

" L, ~# L+ E' A1 s D8 U' H- Y

  现在,他基本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半到办公室。中午也会午休一下,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习惯。晚上九点半就必须回家,这是他太太规定的时间。

" N/ C6 N7 s1 o! o

  汪品先没有周六日的概念,也不放假。他自认为总的来说,工作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 d* L# y; K7 h9 w! V: M# F5 O

  “我的时间一直抓得很紧,这倒也是我这一辈子的习惯了。但这一点也不辛苦。假如你的爱好就是你的工作,那就是最大的幸福。没有什么比搞研究更让你感兴趣,那就对了。”汪品先说。

' y* l _6 |/ P' R" K

  说起自己的科研经历,他总有一丝遗憾:真正开始搞科研的岁月,开始得太晚。

" o3 O& w/ p8 }, F" Z+ m5 k

  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正开始深海钻探时他都已经63岁了。在这之前的浅海研究上,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终究还是太平淡,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

3 c# x% z1 H5 F6 `, r2 Y

  “我觉得做科学家得先有个题目。这个题目,你不解开就难受,觉都睡不着。解开了,高兴得不行;解不开,你就一直停不下来。这个,我觉得才叫科学家。”汪品先说。

$ o& r+ ^0 g4 i h0 }, G0 e7 @

  他说,如果自己能活到90岁,大概要做三件事。

0 c. `$ v7 L& @: H+ C; s

  一是他在同济大学上的《科学与文化》公开课,要把它写成一本书。

* }( u" D/ [$ A+ w; D" p' h

  二是要解决“气候演变”这个大的科学问题。欧美人认为,现在气候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在北极高纬度地区,但他认为,应该是在亚热带地区,他要推翻欧美人的观念。

8 o0 I8 k2 x" Q. M) M

  三是要写个自传,反映我们这个时代。

% x6 ~) t7 M) C4 b

  “如果我能再活5年,这三件事我一定都能完成。如果活不了,那么前面两个先做。毕竟,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的。”汪品先说。

8 c8 n6 k- g4 h; D5 L

来源:中国青年报

; Z- ~6 N5 c% z$ Q* _6 l; r5 c/ s4 R; I: @ 1 H6 M8 J1 ~& }2 k; Y$ s" {& f% u ! K) _- l2 {1 E8 h. C- i ' \8 p& o; |3 }( U0 C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史有明
活跃在10 小时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