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全球性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三大难题,人类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将成为21世纪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与环境条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已提出明确要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壮大藻类产业,建设蓝色粮仓工程。
众所周知,包括鱼类、虾蟹类和贝藻类等在内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大的利用和经济价值。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业也已为我国提供了大量食物、营养、保健、药物和就业机会等,还可为改善和解决我国粮食安全、营养状况和环境问题等做出更大贡献,并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沿海藻类产业(包括天然藻类滩涂采收/海上捕捞、藻类海域/滩涂人工养殖和藻类工厂化设施栽培等),必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01
自2007年黄海浒苔绿潮暴发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等部门,以及山东和江苏两地,对浒苔这样的天然大型经济海藻在靠近我国沿岸海域的大范围、大规模繁殖生长产生的巨大生物量,却是手足无措,偏面地当作自然灾害,采取保守的防控措施。
殊不知,十七年过去了,黄海浒苔绿潮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除了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改变,以及居高不下的水体富营养水平有关外,还与近些年针对黄海浒苔绿潮的防控策略所采取的许多不恰当人为干预措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近两年在山东沿海多地发生的把大量打捞上岸的浒苔,通过微生物菌剂腐熟后又投入海洋的极端处置方式,更是不可思议。
02
大量调查研究业已表明,浒苔是一种常见的大型海洋藻类,也是一种可食用和营养价值较高的经济海藻,还是一种制作海洋药物、工业和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
虽然,浒苔比起在我国沿海广泛养殖的海带、裙带菜、紫菜和江蓠等大型海藻,其名声要逊色不少;但在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区,天然浒苔至少已有200-300年的采收、食用历史,并已有小范围、小规模人工养殖浒苔的先例,而且产品还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浒苔产品还能远销海外,收获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可见,浒苔资源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03
其实,2007年浒苔绿潮在我国南黄海沿岸海域大范围暴发,看似突然,也是必然。不仅仅是浒苔绿潮在国外早有暴发先例,而且一晃40多年过去了,却已然没有消停的迹象。
回顾2007年前后,我国陆域众多江河和湖泊开始出现由蓝藻暴发引起的“水华”现象,一些海湾和开阔海域上也随之呈现了由以束毛藻和微型原甲藻为代表的红藻暴发引起的“赤潮”现象,还有以浒苔和石莼等大型海藻为代表的绿藻暴发引起的“绿潮”现象等。
尽管藻种不同、叫法各异,但都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由某种藻类爆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现象。
这种奇特的生态异常现象,虽说其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但由人类向江河、湖泊和海洋排放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后,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超高所致,却是不争的事实,并已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公认。
04
近些年,国内外也有不少通过限制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使用(如化肥)和排放(如工业和生活污水、农业退水等),以及实施水生态修复等措施,使得一些湖泊、海湾和半封闭海域(如我国渤海)的生态环境开始得到改善,水华、赤潮和绿潮等水生态异常现象的暴发频度在逐渐降低,甚至也有异常现象消失的成功案例。但在处于流域末端的开阔海洋上,至今鲜见防控或者防治见效的先例。
显然,尚需借助于防治江河、湖泊和海湾水生态异常的各种措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方可取得防治和恢复包括开阔海洋在内的水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系统这场特殊“战役”的全面胜利。
05
防治发生在开阔海洋里的浒苔绿潮,切忌急功近利、病急乱投医,更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在入海氮磷等营养盐类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海域内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依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盲目采取一些不恰当的人为干预措施,反而会导致绿潮暴发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风险。
眼前,人们只看到了每年夏季(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约50天内)浒苔绿潮在山东沿岸海域暴发,并对个别滨海城市(如青岛)和重要港湾(如胶州湾)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害,却忽视或者漠视了黄海浒苔绿潮暴发的真正诱因,以及浒苔也是一种海洋生物资源,只要重视并扩大资源化开发利用的规模,不但可以集中力量把个别重要城市和港湾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还可以收到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社会经济价值不可低估。
06
据保守估计,在黄海浒苔绿潮暴发小年的生物量湿重约为200万吨,大年可高达2亿吨,其他年份的生物量也在200~20000万吨之间。可见,黄海浒苔资源生物量十分巨大。但近十年来,每年的浒苔打捞清理量也就维持在50~100万吨之间,年最大利用量(湿重)只有20万吨左右。
浒苔年利用率仅为打捞清理量的20~40%,只占绿潮暴发期间浒苔总生物量的0.1%~10%之间,浒苔资源浪费现象极其惊人。
至今,参与浒苔资源化开发利用的企业,特别是涉及海上打捞及浒苔成品初加工(包括清洗、脱盐、脱水、烘干/冷藏等)的企业,依然屈指可数。
07
即使已经被打捞清理上岸的浒苔,也还存在两大问题:
到目前为止,超过资源化利用能力的打捞清理浒苔,早期主要以陆域填埋为主,因发现其对空气、土地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已被陆续叫停;2021年尝试采用微生物菌剂对浒苔腐熟处理后再抛入海洋的试验,但需要较大的处置场地,人力和运输成本也会增加,而且对陆域和空气还会造成一定污染。
于是,在2022年对上述处置方式又做了“创新”改进,试图直接在海上平台(驳船)把打捞浒苔经腐熟处理后投放海洋,并计划于2023年在山东沿海全面推广。
然而,经腐熟处理的浒苔,虽宣称“无毒、无害、无污染”,但如同农业生产中对粪便、尾菜和秸秆等通过微生物菌剂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料一样,腐熟浒苔同样会含有丰富养分,并存在两大隐患:
一是以浒苔为原料腐熟产生的有机肥料,因打捞的浒苔未经脱盐处理,或许不适合用于农作物施肥,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但一旦投放海洋,显然会增加水体原有的富营养化水平。
二是利用微生物菌剂处理浒苔时,还存在菌剂指标是否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腐熟处理过程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经腐熟处理后的浒苔是否全部失去了生物活性,以及大量浒苔有机肥试验性地投放海洋,是否按国家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倾废管理等法规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过申报、审批等问题,也亟需弄清真相。
缺乏第三方监管的海上平台(驳船),在实施浒苔有机肥现场制作和投放作业时,很难准确估算打捞浒苔的数量及其喷洒微生物菌剂的剂量标准等,浒苔是否完全腐熟,并准确投放到指定海域,以及对投放区域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是否会造成影响等问题,尤其是投放区域及其尚未失去活性的浒苔是否会成为当年或者次年浒苔绿潮暴发的种源,都无法监管到位,并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估,明显存在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隐患。
08
显而易见,盲目推广利用微生物菌剂腐熟浒苔、并投放海洋的所谓“无害化”处置方式,不仅会浪费大量宝贵的天然大型经济藻类资源,还会给海洋生态环境,乃至整个黄海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而且,对黄海浒苔绿潮防治更是有害无益,甚至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尽早放弃和停止实施利用微生物菌剂把打捞上船或者运输上岸的浒苔、经腐熟处理后再投放海洋的极端处置方式,应是当务之急;而强化浒苔资源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无疑是配合陆海统筹、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和防治浒苔绿潮暴发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