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象山港海域浒苔资源化利用探索追踪(后续)

[复制链接]

进入每年的夏季,南黄海浒苔绿潮依然会如期而至,从上到下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忙碌着,可谓闻“浒”丧胆、苦不堪言。但在南方地区,人们对天然浒苔却是如获至宝,甚至有人穷尽一生探索并研究、实验着,自然采苗、人工育苗、海域/滩涂养殖、工厂化设施栽培及其资源化开发利用,……云云忙得同样不可开交,还想着能够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用来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造福沿岸百姓,甚至于惠及人类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这不该会是无稽之谈吧!然,事实确是如此,且让笔者娓娓道来(注:拟分三篇叙述!

eed0f1057e05ce1061284df6a2051a7c.jpeg

象山港及其环境资源状况

象山港(注:并非通常意义上用于船舶停靠、补给和装御货物的港口名称,如宁波港、上海港、青岛港等;而是一个海湾的名称,如同浙江温州的乐清湾和山东青岛的胶州湾等),位于浙江海岸线中部,与东海相通,是我国东部沿海楔入内陆的一个狭长型、半封闭的海湾,湾内还有西沪港、铁港和黄墩港等三个港中之港(注:实际上是湾中之湾);属海洋和陆域两大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体,是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

象山港具有独立的海洋生态系统,所以它还是一个具有独特海洋生态特征意义的港湾。整个海湾纵深60多公里,湾深水清,一般水深在10-20米,最深处可达60米。总面积约560平方公里,其中浅海面积约392平方公里、滩涂面积约171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内四大主要海湾之一。

象山港区域的海洋环境及资源条件十分优越、富饶,兼具“港、渔、涂、岛、景”等五大优势资源。象山港内海水温度冷热和盐度咸淡均属适中,年平均表层水温为17.9、盐度为26.43。湾内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即一个昼夜分别会有两次涨、落潮过程,形成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且其潮汐特点呈现了潮差从湾口向湾顶逐渐增大的趋势,平均潮差湾口约为3.18米,到了湾顶可达3.74米。湾内海洋生物资源尤其丰富,浮游动物有近170种、游泳生物约210种、潮间带生物约190种,堪称国家级“大鱼池”,是浙江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和多种经济鱼类的洄游、索饵和繁育场,以及经济贝类苗种的自然产区。

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潮间带生物的大型海藻浒苔,在象山港内分布甚广。据《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专业报告》(1985年)称,“大型藻类有浒苔,在象山港资源十分丰富,多分布在中潮区,年产2000吨(注:折合鲜苔约6万吨),在这次调查中,占各类生物量的第二位。

象山港虽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因分属周边五个县(市、区)管辖,涉及鄞州、北仑、奉化、宁海和象山等县(市、区)的20多个乡镇,条块分割比较严重,致使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也增加了发展的成本和代价;再加上湾内本身就存在的水动力条件弱、海洋自净能力差、自身环境容量有限和湾内外水体交换周期长等固有缺陷,无论是海洋生态环境还是海洋生态系统,均长期处于垂危和亚健康状态。

进入本世纪来,随着象山港沿岸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捕捞渔民转业转产、土地资源不足、电力供不应求等矛盾日趋突出,加之大量海水养殖和陆源污染物的无序排放,以及各类涉海工程建设对象山港海洋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等,导致整个海域的环境承载压力加大,污染加剧、赤潮频发,外来生物入侵、互花米草疯长,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海洋生态日趋恶化。

据海洋环境监测表明,象山港海域水污染一直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其平均含量均超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是浙江全省近岸重点河口、港湾中营养盐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水体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早在2005年,浙江省专门颁布《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加大了对象山港的海洋综合管理力度,开展了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滨海电厂热污染影响评估、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海洋生态红线划定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试点,以及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依法加强了对各类污染源的长效管理等;并对象山港内的重点排污企业实行额定指标排放,海水养殖实行数量控制和养殖方式转变,以及制订象山港海水网箱削减方案,积极做好转产转业渔民安置工作等。

之后,又进一步加大了海洋污染整治力度,实施了象山港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以及推进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和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点建设;并实施了海洋牧场建设,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经济鱼蟹虾和贝类苗种,以及建设藻类生态修复示范区和藻类自然增殖区,推进碳汇渔业建设和扩大浅海贝藻养殖等系列应对措施,才使象山港内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重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并呈现出逐步恢复、好转的迹象。

过去二十年里,尽管象山港海域严峻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但要把象山港建设成为生态型港湾、确保海域环境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却已深入人心。可以看到,在国家和省、市组织开展的一系列针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象山港周边五个县(市、区)中的象山县总是走在前列,积极响应,迎难而上,肯化大力气整治海洋生态环境,从而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曾先后获得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量化评估结果位列全省第五、名列宁波市首位的佳绩;还被列为全国唯一以海洋渔文化为保护内容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建成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等。

2022年,由浙江省推荐申报的“宁波市(象山)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通过竞争性评审,成功入围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名录。该项目就位于象山港的西沪港和三门湾的蟹钳港,总投资超过6亿元,其中由中央财政支持4亿元、地方财政配套2亿多元。拟开展生态修复、岸线修复、海岸带整治修复,以及治理互花米草、海堤生态化建设和种植盐沼植被等,以便有效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降低、海堤防灾能力及生态化不足等生态问题,达到滨海湿地生态功明显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和生态减灾功能协同提升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

相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沿岸广大干群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下,象山港的海洋环境及其生态系统,一定会得到根本改善,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浒苔资源开发利用探索中的若干案例分享

针对象山港海域的水污染治理,近十年里采取的“建设藻类生态修复和自然增殖区、扩大浅海贝藻养殖”等治理措施,事实证明成效还是十分明显的,并已成为修复象山港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

大约从2014年起,当地渔业部门一直在鼓励渔民养殖藻类。据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的不完全统计象山港海域的大型藻类养殖示范面积就超过了4000亩其中,由海洋管理部门推荐的、适合象山港养殖大型海藻,就有坛紫菜、海带、浒苔龙须菜等。这些大型海藻不但采收方便,而且极其经济价值,还可以达到净化水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等优势

不过,坛紫菜、海带和龙须菜等大型海藻养殖,早已遍布我国南北方的近岸海域,且在沿海地区几乎家喻户晓;相比而言,人们对浒苔养殖则要陌生得多,尤其在长江口以北的南黄海沿岸地区,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

众所周知,自2008年以来,每年夏季这里几乎都会受到天然浒苔绿潮暴发侵扰,导致沿海地区紫菜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等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为了预防浒苔绿潮进入近岸海域、造成次生灾害,每年还会额外投入近10亿元财政资金,用来组织开展前期防控和前置打捞等人为干预活动,但又往往会是劳而无功。

凡事总是利弊互掺。尽管一些地方,特别是沿海养殖业者对浒苔疯长、引起绿潮,深恶痛绝,但浒苔的营养及其经济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已有的研究表明,浒苔主要成分是多糖和粗纤维,其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脂肪含量则较低。其中,粗蛋白含量约为12%31%,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含量约为37%;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的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含量的近16%浒苔可以提取药物,在降低胆固醇、抗衰老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浒苔多糖对降血脂等都有显著作用。此外,浒苔还可以作为新能源的原材料,用来生产生物汽油和生物柴油等。

自古以来,浒苔就是沿海百姓喜爱的食用藻类。总之,这种大量生长、快速繁殖、数量巨大的海藻,获取的成本相对较低,却有相当高的使用价值。

浒苔家族拥有许多种类,主要有缘管浒苔、条浒苔、浒苔、扁浒苔、肠浒苔曲浒苔,习惯上统称为浒苔。常见的浒苔生活方式以固着或者附着繁殖、生长为主,如象山港海域的浒苔主要生长在潮起潮落的泥滩上。在浙江宁波一带,浒苔又称“海苔”、“苔生”等,经过晾晒后的浒苔俗称苔条”、“苔菜”等。

象山港不仅是浙江省的重要海湾,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优质天然浒苔产地。这里的浒苔由大自然一手孕育,可谓是水生水养的纯天然、纯营养海产品。象山港沿岸百姓采收、食用浒苔,至少已有200300年的历史。

虽然,浒苔早已有被人类利用的记载,但至今尚未达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程度。就东海象山港海域浒苔资源化利用而言,大致上始于2008年。这里主要考虑了浒苔采收和加工,以及浒苔繁殖、生长和经营方式等的改变或者不同,也包含了可以收集到的相关统计数据等。

01、宁波苔菜早在百年前就已声名远扬

据史料记载,早在1895年,开设于上海虹口的“王生泰”号食品店便已开始制售“浙(江)宁(波)茶食重酥千层饼、苔菜饼

1903年,《浙江潮》杂志刊文称,当时隶于台州府,现归属宁波的宁海县大量出产优质苔菜,“上海、宁波皆待给焉”。

1940年,民国老报人、宁波人朱庭筠在《宁波的衣食住行》里点评道:“宁波土产品以‘宁波年糕’最为著名,其次苔条饼、方糕”。到了20世纪中叶,当时的苔条饼,又称苔菜千层饼成为外埠认定的“宁式点心代表”。

1961年,《浙江农业科学》发表了舟山水产学院(今浙江海洋大学)青年教师邬坤富专门到宁波象山考察后,撰写的《象山港浒苔初步调查报告》一文,详细记述了当地浒苔的生长习性与生产状况,以及象山渔民采收苔菜的传统技艺等。

1962年,《宁波大众》在描绘象山县热火朝天的苔菜采收景象时,记录了当地流行颇广的“苔菜号子”,即:“三月苔菜多如泥,妇女孩子下涂去。嫩菜采来当小菜,括拢老苔作基肥”。作者还罗列了当时象山民众享用新鲜苔菜的两种方式,一是“嫩苔腌起来吃,凉爽可口”,二是“晒干当菜,香气扑鼻”。

1987年,《浙江土特产简志》收录了浙江所属各市县的土特产条目400余条。并分门别类地介绍了这些土特产品的产地、产量、特色、价值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以及产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其中介绍了老一辈宁波奉化渔民妥善保存苔菜成品的“土法”智慧,即:“洗净晒干后,分级打包成件,收藏一般用晒干的稻草垫底,苔菜篰(竹篓)用咸草或蒲草编织而成,以防止受潮变质”。

1994年,宁波市农业部门印行的《宁波农业名优特产》一书,制定了评判优等苔菜的参考指标:“条整齐,干度足,色碧绿,鲜艳而有光泽,味道清香,洁净无杂质”。可见在浒苔实现机械化加工之前,一束高质量、可供食用苔菜全凭老天爷的“恩赐”。

02、象山渔民采收苔菜的传统技艺传承至今

舟山水产学院青年教师邬坤富发表《浙江农业科学》1961年12期)刊物上的“象山港浒苔初步调查报告一文,比较尽地记述了当地渔民采收苔菜的传统技艺。当时渔民家都会备上一套专业的苔菜采收工具,主要苔耙、苔拖竹筏等整个采过程包括(1)趁潮水落时撑筏而出,下涂采集;(2)每人用苔耙拉集浒苔,置于苔拖中采集时,应注意苔耙不能扎得过深,以免带泥过多影响清洗;(3)苔拖满后拉到竹筏上倒置;(4)随后进入清洗环节,使用的工具为苔箩。将采收的浒苔放入苔箩中,用淡水冲洗,去除泥沙、碎壳,然后分成等量大小之苔束;(5)清洗妥当的浒苔会被拿去晾晒。把苔束置于绳或竿上,通过和风自然晾晒,使其干燥,方便保存

调查报告还特别提到,晾晒浒苔的方法两种:一种是将苔束直接拉开置于绳上,此法操作简单,干燥容易,但外形较为凌乱,群众称为乱头苔”;另一种将苔束置于绳上,待表面干后再向外摊,外形较为雅观,称为盒子苔后者也就是苔菜评判标准中所指高质量苔菜的制作方法这里,邬坤富作者也观察到晾晒苔条对天气要求极为苛刻,一旦阴雨绵绵,渔民辛苦采收的苔菜只能“捂烂”,沦为牲畜饲料。

然后,在数百年之后的象山港地区,采收浒苔的过程,包括使用的采集工具和晾晒方法等,几乎完全继承了传统技艺,特别是采集工具。2008年之前,象山港地区的苔条制作,日晒、风吹几乎是唯一的干燥处理方式,不仅含盐量高、杂质多、色泽差,而且由于在雨天无法加工,采收的鲜苔容易变质腐烂。

显而易见,传统的浒苔加工方法,使得浒苔资源化开发利用受到极大限制,只适用于沿海地区的一些传统食品制作,销售范围和规模也十分有限。

不过,从一名被当地媒体称为“浒苔大王”的留日海归落户象山港畔的渔村、并创建了“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的那天起,这部延续百年的传统苔条制作历史,终于翻开了崭新一页。苔条制作,开始从露天搬进室内,人们不再需要“靠天吃饭”了。(未完/待续)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孙一震
活跃在4 小时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