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83所大学撤销这个专业,背后有哪些问题?

[复制链接]
; r% p7 u5 K: q/ O

记者|陈振芳

9 f* q( R0 o8 X" H4 @

“这个专业考公的比较多,感觉以后就业方向不明确。”

) ]2 N$ p9 x- ~1 {7 z8 p

8月10日,准大学生李超对界面教育说,他口中的“专业”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据麦可思研究机构统计,近五年共有83所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位列被撤专业首位。

. G' R2 b9 P8 N# E. F; l6 I

新增、撤销专业通常会被考生及家长列为热门、冷门专业,影响考生的大学专业及就业选择。

/ b" M7 r; A4 t0 }# i' m+ Q

但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以新增、撤销情况分析专业的‘冷’与‘热’不靠谱,考生选择大学专业应综合考虑。某一专业在某校是特色专业,在另一校却可能是弱势专业。被某校撤销的专业,在其他高校很可能是特色专业。”

# N, E, [9 C; k S* [3 G5 R

今年2月份,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下称《通知》)显示,全国各大院校累计有804个专业被撤销,其中,有33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31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

' a w1 o9 S2 g; \* Q

据麦可思研究机构统计,近五年共有2346个本科专业被撤销,涉及627个院校。

/ s6 k7 a y' w# ^8 E. z! Y

位列高校撤销专业前五名的分别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达83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7所、服装与服饰设计65所、产品设计51所、信息与计算科学50所。专业撤销原因多位招生困难、专业定位模糊重合、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匹配等。

2 f5 ^* H9 ^( h, U, X( o

针对上述情况,熊丙奇对界面教育表示:“近年来撤销较多的本科专业,曾是10多年前所谓的热门专业。由于开设学校多、招生规模大,不少高校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与高质量,很快就“转冷”面临被撤销的命运。”

: k3 A: o# v2 y% `3 Q) k4 T

《通知》显示,工学专业撤销的数量最多,达到701个;其次是管理学撤销,数量达到394个;裁撤专业最多的为公共事业管理;紧跟着的分别是理学382个、艺术学332个、文学215个。

$ n3 l6 n/ D1 ` P( z* ^% j9 P

专业裁撤背后,既有就业需求倒逼专业改革,也有政策推动。

7 \* i) B6 e$ w9 H( H

新冠疫情叠加经济下行,智联研究院发布报告称,2022年二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中国就业市场景气)为0.53,降至2020年以来最低点,并低于全国同期1.35的水平。

9 e9 M$ i' T6 |; D% O0 f

智联招聘相关研究也显示,理工类行业目前缺乏高技术人才,具备薪酬优势。榜单前列的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有机会进入高薪行业,获得更高的收入。

7 \: x& n9 N% s9 k: V: @

政策方面,2021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下称《规划》)明确,“强化人才培养就业导向,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及时减少、撤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 m& a% i# T3 n6 B1 z$ T

《规划》指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重点专业学科建设,研究制订国家重点支持学科专业清单,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力度,适应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需要。

! O9 t+ Y% i5 U

尽管裁撤专业引人瞩目,新增专业仍非常多。

) Z1 [, O: t$ Y; p" j8 {/ y

《通知》显示,2021年全国新增1773个备案专业,31种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备案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来看,新增人工智能的高校有95所,位列第一;其次是能制造工程专业,新增53所高校。

0 w* w+ r$ s+ T: Z

针对大学专业设置及撤销等问题,熊丙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 ~: E7 z" t' a4 V* g/ ?/ C0 _( \6 L

首先,应由高校自主决定举办何种专业。专业设置属于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应该由学校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条件进行严密的论证。

7 B/ x0 {0 W: y& y% z

其次,新增专业和撤销专业的出发点,都必须是优化专业布局,要办出本校专业特色,保障专业的质量。哪怕被舆论炒得再热的专业,缺乏基本举办条件的高校也要坚持不办。

0 ^1 d; E7 Z$ a

最后,从办学定位看,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校,应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不能把自己办为职业培训所,追逐“热门”专业;职业教育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 `/ L2 l. }: S. _# F3 H1 w

(文中李超为化名)

* E3 `# R2 E3 ` u) Z- C1 H5 @ 4 c6 E5 q t. w8 e: A 6 D, d: B( }3 l# d % W. F) `' \* `* i& T% Z, e, R+ X 9 c } R. l" o0 M J. R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宿命轮回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