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O: {) A+ w, L+ p i* ^
/ ]# `. s+ p0 j% L8 J. |1 }! j
李宝泉,现任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他致力于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长期演变特征、海洋底栖生态健康评价以及烟台海洋牧场生态效益评估等方面开展研究,助力烟台市海洋强市建设。, h* N0 A* Y5 o7 E
为掌握了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长期演变特征和生物多样性变化格局。他查阅研究近60年来历史资料以及近年现状调查,摸清渤海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家底,发现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长期演变呈现区域性差异,整体变化格局呈现群落结构简单化、小型化趋势明显、群落稳定性降低这一特定趋势。解决了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长期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渤海及烟台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 b4 E4 z& m( o4 ]* z' _0 ^, B
明晰烟台近海底栖生态健康状况,为烟台市近海生态环境提升提供支撑。利用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对烟台近海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数据可为我国海域生态健康评价提供重要参考标准。
- J, h+ F, _% O3 z9 A% N阐明了烟台近海光棘球海胆地理分布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海胆种群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海藻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烟台长岛海域海胆种群的生态调查,研究结果有力服务于烟台市光棘球海胆养殖产业健康发展和海藻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d( `# a2 M$ U q2 b0 g完成了烟台海洋牧场生态效益评估,服务烟台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他带领团队成员组织开展烟台市海洋牧场现状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梳理和模型构建进行了系统评估,编制完成《2022年度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蓝皮书》,服务烟台海洋牧场建设。完成对全市海洋牧场的环境质量、生物生态、渔业资源等5大方面101个指标的全面“体检”。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被大众日报、中新社、烟台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多形式报道,扩大了烟台海洋牧场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
; h8 d; G/ Z' g/ W. O3 [5 f十多年来,李宝泉及其团队聚焦主责主业、立足基础研究、瞄准区域发展需求,聚焦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以及生物响应对生境的相互作用,以海洋生态现状调查与长周期数据积累分析为依据,结合现场与室内生态模拟实验,开展“群落现状-变动规律-成因分析-适应机制-健康评价-生态修复”的系统研究。他积极投身对未来人才的培育,培养研究生24名,其中博士4名,硕士20名,在海岸带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上不断贡献力量。李宝泉研究员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底栖动物分会理事、山东省动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应用生态学报》、《广西科学》编委。先后主持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已发表国内外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科普著作1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7 P8 N% Z9 h* O, s
; [8 J& H J- S2 C! ~- F
( d$ p' K6 |4 k# r ]; x( {/ z) H) r& l+ W/ ?+ d, z% e
8 w( b4 `2 `2 S; o3 P- p* x ]
4 T* G1 ~( \2 R% h# w4 @# J
7 C2 l: ]& V+ p5 ?- `0 D3 T; O2 K( R1 I
6 Z+ J9 C0 t6 U' P/ ^9 W" a
3 a" t% P3 ?6 A* m; A. c1 V t1 u信息来源:烟台市科学技术协会 。# q0 q9 y: F; o6 v4 W.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