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任务以来,围绕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建设一直在推进。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指出,在大国的互相作用与更替中蕴藏着世界历史的秘密。历史上曾经崛起的海洋强国的发展之路不能复制,但却存在可学习借鉴之处。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中国需要基于自身实际,借鉴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建设需要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推进海洋经济、建设一支强大海军、形成向海图强的风气、主动塑造未来海洋规则体系。 8 c4 i; X" `$ A7 d1 _) k
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海洋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科技的研发与运用能够改变人类征服与利用海洋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海洋强国的延续与更迭。推进海洋强国战略要加强海洋科技的研发与创新,在海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等领域不断探索,解决海洋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开发海洋资源的新技术体系。同时,需要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促进“海洋大科学”人才研究团队的生成。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引领海洋经济的同时,也要着眼海洋领域面临的开发过度、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气候变化等方面问题,加强合作与研究,用科技的手段确保开发与利用海洋的可持续性。 ; x( A# _4 w2 W) U
推进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海洋经济是指开发与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与核心。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海洋渔业、油气、盐业、矿业、化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对于形成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确保国家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中国是海洋经济大国,根据《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1年中国的海洋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出现强劲复苏,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达到9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比同期的GDP增速快0.2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15.0%。从海洋经济主要产业的贡献来看,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分别占到前三位。2021年,上述三大类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4.9%、21.9%和15.6%,合计在海洋经济中的占比超过八成,达到82.4%。相比而言,虽然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增加比上年增长18.7%,达到494亿元,但在海洋经济中的占比只有1.5%;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达到上年的5.5倍(1690万千瓦),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5%。由此可见,我国的海洋经济市场需求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为此,需要合理统筹海洋产业布局,充分利用海洋科技成果,将其与相关产业发展有机融合,通过推进海洋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夯实建设海洋强国事业的基础。
& p8 t5 n) ]0 |, u7 R+ H建设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在历史上,海军建设曾经是中国军事力量体系建设的短板。近代史上外敌频繁的海上入侵,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世界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表明,建设一支强大海军是海洋强国的基础与保障。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海军将承担越来越多维护国家海外利益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军机关时指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海军的装备体系建设与作战能力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从海军装备的数量还是吨位看,中美海军之间的力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当前,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与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意图,使中美在海洋领域表现为对抗为主的竞争状态。在亚太地区,美国主导建立了“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四国机制”的主要针对目标是中国,在此框架下,美国牵头在南海频繁组织的高密度、实战性升级的各种舰机巡弋和演习的目的也是在海上与中国实施竞争。2021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时任日本首相菅义伟、印度总理莫迪和时任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出席了“四国机制”视频峰会,并发表联合声明称四国希望继续推进合作,将合作重点从军事演习和人道主义援助扩展到更多领域,以维持印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这是“四国机制”首次举行领导人级别会议,此次峰会讨论了一系列重要的地区议题,包括“南海和东海不受胁迫的航行自由、朝鲜核问题以及缅甸的政变与暴力镇压”等,宣称四国将继续重视发挥“国际法在海洋领域的作用,促进包括海上安全在内的合作,以应对东海和南海海洋秩序面临的挑战”。“四国机制”的主要针对对象是中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美海洋博弈面临复杂的形势。未来中国海军将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海洋范围内面临美国海军的挑战。建设一支与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相匹配,能够有效应对海上安全挑战,维护海上经济利益的海上军事力量成为历史必然。 + _; [# F9 d' n% @1 s) m* }1 o/ N0 d$ l
建设和发展向海图强的体制机制。建设海洋强国除了国家意志与顶层设计,还需要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可和参与。中国社会民众总体上的海洋意识较为淡薄,直至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民众对海洋的关注度才有所上升。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形成经略海洋的文化氛围,需要加强海洋意识宣传以促进全民观念的形成,进而形成经略海洋、利用海洋、维护海洋的国家风气。东西方文化与社会风气的不同也带来了海洋观念的不同,西方强调武力征服获取海上霸权,中国则强调和平与合作的“和合”观念。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符合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亲仁善仁、协和万邦精神的当代彰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全球海洋事务领域提出的“中国理念”。这一中国理念需要在中国的表率作用下具体化为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更需要在各国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落实为将全球海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之海、和平之海与友谊之海”的“世界行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成为全民共同的海洋意识,当在国家层面与民族范围内形成向海图强的风气后,将会吸引大批人才投入到海洋开发与建设之中,海洋强国事业才会形成凝聚力与向力心。
6 V' ^* O& h0 d; [# }3 K9 h引领和塑造未来海洋规则。英美等海洋强国的崛起与维持表明,规则对于稳定海洋强国地位至关重要,二战之后的海洋权益争端大都是基于规则展开。当前中美海上竞争也大多表现为规则之争。第一,应当重视海洋规则的塑造。海洋强国建设应以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形式确立海洋战略的地位和实施细则。制定和出台海洋基本法以及海洋强国相关政策文件,以保证海洋强国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国家意志力体现。第二,要着眼未来强化海洋立法和实施细则。随着中国海洋贸易与对外交往的增多,诸多海洋问题都会出现。第三,需要顶层设计、整体布局谋划海洋相关法律与实施规则。要基于现实形成避免冲突规则。在2014年4月22日至23日举行的第14届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上,《海上意外相遇规则》获得通过。《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对海军舰机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以及海上意外相遇时的海上安全程序、通信程序、信号简语、基本机动指南等作了规定。《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对于减少和平时期各国海空军事行为的误解误判、避免海空意外事故、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021年12月15日至17日,中美两军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了本年度(2021)的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国防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美双方就当前中美海空安全形势进行了交流,对《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讨论了改进中美海上军事安全问题的措施,并就2022年机制会议有关事宜初步交换了意见。2022年6月10日,在第十九届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举行会谈,双方认为应增进战略互信,管控好矛盾分歧。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指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人类战胜危机指明了正确方向,亚太的和平稳定需要地区国家共同努力维护。与此同时,中国还需要主动参与北极航道开辟与建设、北极地区开发、深海与海底资源开发等规则的制定,以取得未来开发与利用海洋的话语权。为加强海洋事务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可在适当时机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
* D8 _; n& I- H; H& g% P, \% x
6 J K1 N' W" L3 w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强国的历史镜鉴及中国的现实选择》,原刊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7期
4 U$ b2 a0 _& G4 z* p" k
, F6 y) ]* b$ A4 a作者:朱锋,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