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来 “潮”起来!看这座博物馆“大学校”的奇妙之变

[复制链接]
- d' i7 v6 ^* i+ I( Q
( ^% g" v S. [
- O0 c5 U; [8 b/ B5 i8 } " U- E9 j' Y8 A- z) e3 `
0 w( P7 T( p* c7 u* Q
$ N, S7 _; h6 C! l3 ]7 @+ J
L! ]+ ^/ u/ o8 Y" V( Z. A
4 l; D |+ T( d( D7 d6 ~3 f- r 3 Q* ]! O: Z8 h" Q; `5 s, G+ F
( a2 J$ f% h- Y. e$ i6 G! m0 K
l, v" ] @6 o0 {+ L

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标,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它滋养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座桥梁。在新时代中,博物馆被赋予了更多可能和期许,近年来,在西安博物院中,兼具专业、热情、创造力、想象力、时代性与时尚性的多元文化潮涌,让这座博物馆“大学校”正悄然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 O4 g8 |2 [! N$ v, ^

从静到动,从曾经的“等你看”到如今的“活起来”,不管是丰富展览形式、着力数字技术融合、不断延伸拓维社会教育的发展路径,还是在机制、运营、服务、文创开发等“内核”方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一切,都让西安博物院已不再仅仅是文明见证地,更成为一个不断激发想象力、创造文化的能动之所。这座公共文化“大学校”引发神奇的“博物馆之变”效应的同时,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帮助公众更好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

: h& f1 q5 b5 ^# [ S( F
. U6 F, n6 ^; k8 f4 r
: j5 G4 |0 [: t& y ! _( t& `' A2 E6 |% p2 [( a7 m1 ?
6 k: G0 `+ d( \5 A3 l- j
) ^( _ N% N' h% ?4 e$ C6 m- b

观众被展出文物吸引,驻足拍照

, V0 M% s: M; g6 k) z7 c

沉浸式参与多感官体验

! Y' `! k8 }0 J

展览的打开方式

1 g9 f' y* E- k/ H

在这里有N种可能

/ A* _- }% L9 C; z L/ U

“妈妈,你快帮我和这个头顶着金冠的‘唐朝阿姨’合个影,她真是太美了!”日前,在西安博物院最新特展“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开幕式现场,跟妈妈一起来看展的6岁的李明萱,对演员头戴的“金乡县主礼冠”推测复原版着迷不已。在上下左右研究了一番巧夺天工的复原版头饰后,她让妈妈带自己寻找到金乡县主冠饰残件中的铜丝和鎏金铜花饰文物展品,再度仔细观赏起来,“唐朝文化真厉害!”

3 o* v6 ^! W7 K% ^4 R1 D

和头戴推测复原版“金乡县主礼冠”的小姐姐一起合个影,还能与“唐乐俑”小哥哥并肩“对酒当歌”,“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展览期间,许多展出文物在由演员扮演后“活”了起来,让观众沉浸式、立体式感知文物。展览策展人、西安博物院副院长李燕告诉记者,此次展览,除了“唐代造型复原走秀”,还推出了一系列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教育活动——线下开放时,观众们可以在固定时段聆听志愿者公益讲解,用手机扫描展览小册子上的二维码聆听16个精彩知识点,参与“钢印打卡”“花丝镶嵌手工艺”等互动活动,西安博物院乐知学堂的“唐朝靓装出行”“带你认识唐代萌宠”“凤箫声动”等系列主题活动也相继举行。受疫情影响暂时闭馆后,相关的线上主题活动依然如火如荼,“金乡县主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金乡县主墓与唐人的日常生活”等系列直播讲座和云观展活动,涌入7.5万文博爱好者共同聆听、观看。即将推出的虚拟展览,也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随时随地云游博物馆。

9 J! i7 P+ ^/ n1 b) W

事实上,“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只是西安博物院近年不断提升展览水平和内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安博物院积极在多领域进行新尝试,并让各种云观展、云直播、云学游等,成为大众打开展览的更多方式。从“巧工大美最长安”到“喜乐长安中国年”,从“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到“十年珍藏回顾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多项优秀原创展览不断运用景观、模型、影像等手段,展示西安宝藏,讲好中国故事。今年全新亮相的西安博物院基本陈列“古都西安”二、三展厅,更通过组合式、功能式、互动式等多样展陈新方法,进一步拉近观众与文物、历史之间的距离。

" d- N% c0 y5 p9 C

“一次考古发现,就是人们认知历史过程中的一次新探索,用好考古文物,办好展览,讲好中国故事,是博物馆的使命。”李燕表示。而李明萱的妈妈则告诉记者,越来越丰富的沉浸式逛展新体验,让自己的孩子已成为西安博物院的小粉丝,“对于她来说,博物馆不是静态的、枯燥的,而是非常有趣,每次看新展,都是一次充满期待的‘奇妙游’。”

4 Q2 I! u/ e8 w& U/ k) q( w
b/ D) n( y/ T- o
$ e/ I w" @- \ 0 |& ?" L9 n/ U; F
; S* C9 O7 G% y2 n$ g, b: m5 Q
+ M4 B4 B# @# C" o+ N

观众在西安博物院展厅参观“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

# I; l9 _% ~; ]3 J; p) Q

数字技术赋能与时代并轨

% H/ X3 P* N4 O* f. M! M+ |! c/ W( D0 `

多样文创助力文物

6 o& G9 A9 Q8 y e. V+ _9 ]

“活”起来“潮”起来

7 r1 W0 {# y( C2 }; M3 B6 _

“你好,我是博物馆机器人,你需要我的帮助吗?”走进西安博物院博物馆大厅,一位“方头方脑”的小个子机器人,礼貌地发出问候,与机器人对话,或点击它“脸上”的图标,就可以聆听西安博物院和馆藏文物的详细介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机器人馆员”会经常出现在西安博物院的展厅,在为机器人输入导览路线后,市民游客就可以在它“带领”下,趣味观展,实现多场景互动式教育模式。

) D( x* x3 S; D. V R* e

博物馆展馆里陈列着的文物,隐藏着或波澜壮阔或曲折离奇的历史,曾经它们只能通过“文物+展板”的形式与观众见面,怎么让“宝贝”们动起来?西安博物院把脑筋动在了高科技和数字化上——在大力引入现代科技助力后,西安博物院的文物不仅“活”起来,而且有了更多“讲故事”的新方法。

2 p3 a/ K* W3 _

在今年的博物馆日上,西安博物院AR眼镜服务正式亮相——戴上眼镜后,鎏金走龙、三彩腾空马、史君墓石椁等西安博物院“明星文物”的前世今生、背后历史,顿时被科普画面清晰生动地展示于眼前。

, c! A: f5 A. `

同样在今年,西安博物院最新推出的AR智慧社教读本《重回长安》正式亮相,利用AR技术手段对读本知识内容进行延伸,实现博物馆课程教育新模式。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副部长张莉说:“我们希望这样有科技感的互动图书,能让孩子们在‘见微知著’中,更好地读懂长安文化,也让他们对博物馆中的文物,有更深入的思考。”

' s$ X1 U/ U" m5 {4 S

当文物的科技创新成为一股新力量,文物也“潮”了起来。西安博物院不久前联合中国运动科技品牌匹克正式推出文物复活计划,将馆藏文物通过实体扫描、采集建模及3D打印技术制成实物,并加之现代赛博朋克风格的涂装推出二次创作的现代“唐三彩”。“赛博”主题的国潮美学,遇上西博馆藏的艺术瑰宝,一经展出就热度爆棚,尤其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观。

, u8 e2 C f4 k& h0 I7 R

通过这些有趣的方式吸引更多人近距离地接触文物,用科技让文物重新焕发光彩。在西安博物院,与时俱进的数字技术与虚拟技术同样在传播层面大展身手——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日前,西安博物院将数字化创新发展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推出《月明雁塔文脉丰华》西安博物院首款数字文创纪念票,以数字纪念票拓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让大众轻松融入有温度的历史脉络中。

3 H/ ^5 D, B7 y$ k3 M

科技融入,文创助力。记者采访获悉,西安博物院文创产品从无到有,如今已有36个系列的240余种文创产品。以博物馆馆藏文物赋能、博物馆文化内涵二次传播为出发点,新开发“乐居长安”、生肖牛系列文创产品,适时推出“小雁塔雪糕”、巧克力,唐小西IP运动书签及盲盒摆件,与运动品牌跨界合作推出文物复活计划及相关周边鞋服产品,合作推出《时光公主》网游,上线的馆藏文物手机主题、锁屏壁纸等收获粉丝30.4万,滑动总曝光1.5亿,让来自西安博物院的故事伴随文创创意,“飞入”千家万户。

, ?* r( x4 K/ ?+ l" p _" [
. \2 K$ Z! O9 j9 Q
' L8 G: }! F s; t1 D) t ; B8 D- |- V4 H( A3 i+ m
5 ^* _/ B/ a6 B# `! @ N
4 N4 `6 w4 L" l, ^# f

观众在西安博物院展厅参观“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

$ ?. C2 i8 f9 }. I

办好博物馆“大学校”

) t, a: D& B& S7 R

带公众在博物馆寻找多彩世界

3 S( s5 a8 O! N/ i" P

如今的西安博物院,不仅是一个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场所,更是开启智识的课堂。

/ y: ^0 y* s/ j8 U. F1 {: W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分道扬镳的‘镳’是什么意思吗?”今年9月,西安博物院“乐知学堂”走进未央区图书馆,为小读者和家长们带来“趣”读博物馆系列之“分道扬镳的故事”。现场,西安博物院的教育专员李晶洋从“分道扬镳”的故事引出课堂主题,结合西安博物院编写的青少年绘本教材《学成语识国宝》的内容,向相关历史文物层层递进,讲解了青铜马具的类型及“分道扬镳”词义的古今变化,以此“趣”读博物馆。

& ?* n, k) p; v! y

作为我省为数不多的为公众教育开辟专属空间的博物馆,近年来,西安博物院重点打造了“乐知学堂”,它既是一个空间,也是一个课堂,不仅为中小学生,也为低龄幼童、视障、听障等特殊人群以及“银发族”们,提供了更多感知与触摸历史的新方式。而组建“教育专员”队伍,也是西安博物院实现“大学校”功能的一大新举措——不同于普通讲解员,教育专员们专门在西安博物院内进行不同领域的社会教育服务工作,通过种类繁多的公益活动,向公众讲述文博知识。

1 t% u: y* h7 m5 `* k

在张莉看来,今天的西安博物院正让文物背后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浸润公众的心灵。她向记者介绍,以“乐知学堂”为载体,这些年,西安博物院在正常开放期间,几乎周周有活动,先后举办“同唱祖国好共圆中国梦——展国旗活动”“彬彬有礼中国人”“我的城市我的家”“大唐印色”“我来守护长安城”等线下互动活动,无一不是人气爆棚。“荐福二十四节气”“乐知云课堂”“趣博物馆”等线上活动,让“线上趣游”成为一大特色。

5 f8 \$ Z6 a7 x

此外,广泛邀请市民积极融入博物馆建设,以此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带动更多人爱上博物馆,经过征集与考核,西安博物院现在已有25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就在今年暑假,西安博物院还完成了第一届西博新“声”代——小小讲解员的培训与考核。在培训期间,西安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以西安的周秦汉唐历史为主线设置课程,结合出土的不同时代文物,向报名的孩子们展示西安的都城发展变迁历史,更从馆藏文物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重点介绍,并带大家近距离、细致观察文物,让学员们具体了解千年前的社会风貌,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好地宣传西安的历史,讲述西安故事。

. H, K5 }: k0 C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小小讲解员们接触、了解博物馆里的文物,增加大家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吸引孩子们去探索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李燕表示,立足当下、传承历史、启迪未来——在博物院这所大学校里,公众不仅感知昔日的精彩,更憧憬未来的美好,“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在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生辉,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2 T: ~! k. _7 c9 {( Y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孙欢实习生袁艺函图:记者李明丨编辑:千树丨校对:张立丨审核:李明真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责编闫含

! A0 X8 E' l8 [9 g8 X* u 6 o a# n4 q9 `$ H5 r 2 ` w$ q* d+ m& p5 i/ f. R8 T4 R; c+ Y( b/ O0 q, k" S $ R+ Z# H5 g4 \, u5 u - V! W2 b+ B1 b9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双绞线
活跃在10 小时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