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s' G* J" S* X) ~+ e
新华社天津6月8日电(记者徐思钰)“我见证了海博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很爱它。”白黎璠真挚地说。 $ I6 A- X# g! X* U% \
白黎璠口中的“海博馆”是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国家海洋博物馆,现任该馆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的她,已在这里工作了九年。 ' e. L; L6 G" a3 ~3 O9 N
白黎璠谈起刚进海博馆的工作情景记忆犹新。藏品征集、展陈论证……筹建工作千头万绪。“当时人员少、任务重,我和同事们都是加班加点忙活。”直至开馆前,她仍对博物馆能否得到认可而忐忑。 ; {4 G |; a0 X
 0 z7 w8 ^& B7 S' B# M
白黎璠(中)跟志愿者探讨展厅讲解事宜。新华社发 $ f& K8 a4 A, d
2019年5月,海博馆对外开放。作为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五年以来,客流不断增长、获评业界大奖、观众好评如潮,现已成为天津热门旅游打卡地。
; [' [# h9 n. f! `; q2 Q' o “这一路困难重重,但努力没有白费,值得!”白黎璠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如今,负责人文类展览策划与藏品研究工作的她,也在这里参与见证着海洋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 0 q# \3 L& d7 F# O" |) `4 N
目前海博馆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板块,共设16个展厅。2020年开始,馆内展览“引进来”与“走出去”齐头并进。
$ m5 Y' |3 ~- Q% F" F 今年上半年,海博馆与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联合主办的“浮天沧海 万里风樯——中国航海技术文化展”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开展,全景式展示中国海洋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大同。此外,馆内还引进200余件(套)中外文物,举办首个中外合作展——“大河文明”,讲述古代人民依靠大河发展农耕文明的精彩历程。
& Q0 ]6 f5 s u0 e 
4 f6 Z7 _+ ]( m0 \- T( [: {( { 游客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大河文明”展。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 x0 O( G! a# N6 y! z; i “能为国家海洋文化事业发展出一份力,非常荣幸。”她说。 5 C5 }* G) S4 m, z. N6 i& ~
不少活跃在海博馆工作一线的青年工作者也深有同感。 - w0 G1 p7 K5 p$ N6 j1 U. }0 ?5 @4 X
早上八点半,换好工服、扎好头发,23岁的卞晓彤来到馆里的晨训地,练习发声方式、熟悉讲解内容……十多分钟后,她便正式投入一天的讲解工作。 + Y# i* _9 t# d. x$ v. N" ]' o

" h* M7 R/ I1 k# }% d 卞晓彤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为观众进行讲解。新华社发
7 C3 e& v& }# h* k/ d 通过看纪录片、知识科普类视频,卞晓彤不断学习,扩充知识面。“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观众了解博物馆展览内容,传播海洋文化。”卞晓彤说,观众能在一次游览中记住某个海洋生物或某个知识点,有所思考,便是这份工作带来的意义之一。 . ]: @, g3 T$ t/ a9 a
游览至“今日海洋”尾厅,抬眼可见一个大型工艺模型,一头白鲸的后半部分身体全被塑料垃圾所覆盖,触目惊心。每次讲到这里,卞晓彤都会呼吁大家保护海洋生物,守护蔚蓝家园。“尽管只是几句话,但通过我们日积月累的坚持,相信会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积极影响。”
0 s4 P2 c$ t* m3 `$ F+ W: A. t1 Z  ; t, {# n1 c2 Y% H$ L( B9 A# s
“五一”假期期间,观众在海博馆游览。新华社发 * R, V6 {0 A' Q1 V$ g4 @
今年“五一”假期,海博馆吸引观众共16.12万人,同比增长56%,其中外地观众14.82万人,占比 91.94%,端午假期将迎来新一波游览高潮。
2 R# e& Q) r, L7 L( o2 R. l 国家海洋博物馆副馆长刘洁说,通过收藏展示海洋自然与海洋文化历史成果,培养人们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推动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希望更多人走近海洋世界,了解浩瀚的海洋文化,领略海洋魅力。 ( Y5 A( @ e' k
(来源:新华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D# E. r7 B0 g( M. i# u% K* q8 ]& N* E
责任编辑:
6 b' c( |/ I+ G# E6 P% s* R+ B! c8 k( y5 ~2 _- I. s1 J
, O. N: B" Z" w' Y E
; [6 r+ j, q# Q1 b9 K, t! a
- F* L2 ^( X1 n- R2 h* U'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