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E- N: h+ j# L% R; o' A; o3 a- t 龙虎网讯 (通讯员 林雯 余洋 记者 陶禹歌)郑和下西洋时航线是如何选择的?受到哪些区域性海洋状况的影响?航线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不用于以往更多从人文历史角度研究郑和下西洋,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董昌明教授出版了专著《郑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学》,从严谨的学术层面重演了郑和航行的风貌海况,分析并验证了郑和对航线与航行计划的精准把握。这是世界首部从海洋学角度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专著。
! L& m: M$ T, _/ d2 u/ C6 Y h) s 郑和第六次航行线路图 , n9 ]3 H0 d* a- @: }
季风时间计算精确:万事俱备,“只等东风”
, y# k! ^4 r# s! p, T2 A 六百多年前,郑和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驱动船队航行的?“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活动”,董昌明解释道,“郑和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地区都是全球显著的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不仅驱动了帆船,还带动了海流的变化,为航行提供了动力。”为了验证郑和下西洋对海况风貌的准确把握,团队选取了历史资料较为充实、航线较为绵长的第六次航行进行史实重建,将途经的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区域、非洲沿海区域等分为23个框区,逐一分析论证了框区内的海气状况,原创性地再现了郑和下西洋的海上经历。
8 m6 E$ @: ~) n$ L 季风全球季节分布图(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4 W# \3 n2 I2 g" @% l D+ E 郑和船队航行往返的时间一般为一年半,而他航行所利用的四种季风之间的转换也刚好是一年半。“所以郑和船队早就对季风的规律了然于心,1421年船队于3月初从江苏太仓出发,就是在等东北季风助力南下福建,风速能达4~5m/s。”董昌明说。而在比较遥远的阿拉伯海区域,郑和还能精确测算季风吗?研究发现,郑和船队于夏季自南向北在该区域行驶,此时西南季风盛行,且在七八月份达到最强风力,西印度洋沿岸的北向流速为一年最大值,非常适合船舶向北航行;冬季船队自北向南航行,该区域的海流也不会对回航造成明显阻碍。 : b q! y6 }5 s: M
除了季风推动郑和船队前行外,海流和波浪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如在第六次航行时,郑和选择春季出发,此时长江冲淡水向东南方向延展,同时江苏沿岸的表层流由北转向东,有利于船舶自北向南起航。 9 b ~$ o; p! D) f: c
为“重返明朝”分析千年间数据 航行或受小冰期影响 ( m4 n3 Q* R% a; j3 t/ }/ }
在研究过程中,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复原距今久远的明朝的海洋状况是一个难题。经过多次的讨论与尝试,团队利用气候态数据资料进行模式推演,分析了区域海洋地貌、海洋温度、盐度、潮汐以及大环境海洋环流、气候系统的影响作用,最终实现了郑和航行的风貌海况重演。
6 ?' n. H9 a: ?6 v" ` 研究人员还创造性地以小冰期为背景对郑和下西洋进行了分析。小冰期指从近1000年以来在暖气之间的寒冷期,由于其大部分时间与我国历史上的明清两代时间结合,所以我国又称其为“明清小冰期”。“虽然对小冰期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但是前人有研究认为1400年前后我国就开始进入寒冷时期,所以我们认为小冰期对郑和下西洋产生了影响。”董昌明说。
$ |5 H9 u" J4 l6 N 过去1200年的全球异常气温变化情况图
" t0 V. k/ [6 _; N% t$ k 研究人员利用过去1200年间的气温数据,对每一年的温度进行滑动平均,采取局部回归的稳健形式,做出了全球异常气温变化情况图。可以看出,在1400年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温度降低的变化。“说明在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段里,气候条件确实较差,航行条件十分艰苦。”董昌明解释,同时郑和选择沿岸航行而非穿越大洋,除受政治文化因素等因素影响外,推测也可能和海温较低有关。
4 O4 J, ]- H4 Q% L* m$ A 海量考证历史资料 理科生大呼“想念公式”
! e) x# W* a2 p 写作这样一本需要厚重历史学底蕴的书籍,对于一个完全理学背景的年轻团队而言可谓“头昏眼花”。对于海量的史学资料不熟悉、对需考证内容不明确等问题给团队带来不小的困扰。 . y1 m8 K$ B+ |7 S- i
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记载散落丢失较多,不易修编。在阅读《明史》《西洋番国志》《星槎胜览》等古文书籍的时候,编写团队纷纷大呼“想念公式”,“我现在练就了一项‘火眼金睛’绝活,就是能最快速地在地球科学文献中检索到文言文关键词。”团队成员余洋说。 ) A& F- j/ B1 f7 }" i( m: ?
团队分组分地区,在江苏省、福建省等现存有郑和下西洋遗迹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他们考证郑和留下的碑文,登上复原宝船的甲板;顶着炎炎烈日,拜谒牛首山的郑和衣冠冢;冒着瓢泼大雨,走进郑和祈福的天妃宫,一群理科生们以一种看似“笨拙”和“费劲”的方法,试图将历史一板一眼地还原。 & z, V. `+ E; k, ^7 }2 {, G5 d1 p
“我在美国教授《海洋科学导论》时,教材中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只字未提,因此回国后,我就下决心要编写这本书。”董昌明说,“我们应该让全世界知道,中华民族拥有灿若星辰的技术和深藏若虚的品格,希望《郑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学》一书成为612年间中国海洋梦浓缩的剪影。”
) U) [4 n* l+ M8 T5 w [; W$ _. e8 n. i
% `( z* \6 b9 q
' _! U! O, ?' R8 E
& ^% @$ K1 n, Y. C8 D) ~4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