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 期末复习资料-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复制链接]
第一章0 ?+ }% n) t' ]- i7 j8 ~
1. 什么是海洋地质学?) S" H8 s" _2 s2 y& u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2.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v5 T8 x! Q9 j0 F* @& ^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部分岩石圈,具体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四大洋。/ j$ k  W% ~- Q, K& |# s
3.海洋地质研究调查方法2 J! S5 K) W1 c$ y# D8 U) `
(1)海面调查:1、定位:近岸导航定位(前方交汇、后方交会)、
9 u' A8 f) u4 ~+ C0 u远海导航定位(天文导航、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6 O% V$ U# @5 H+ M! Z
2、测深:重锤测深、回声测深* Q. M) [( U" R
3、取样:表层取样、柱状取样、钻探取样) W2 j2 T- L& T6 B) d0 ~8 m# ~
(2)海下调查(3)遥测遥感调查
- M% V5 C7 Q+ Y/ D) |' C(4)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地震探测法、磁力探测法、重力勘探法、热流测量法
. x2 v% [) ^5 u7 M( R第二章
1 Z0 P$ c# j: W" {1 N) N/ o. e- H8 G1. 固体地球可划分为几个一级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6 z. a2 T2 ?$ Y& ~. w
3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划分依据为莫和面和古登堡面
2 q6 o+ ?# Y2 D4 j$ V/ P(还可分为6个Ⅱ级圈层: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7 q: N: i, {, z9 Q3 S9 i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大陆厚33km,大洋薄7km,平均16km。大陆地壳(上地壳)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铝层;大洋地壳(下地壳)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镁层,比重较大,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下部。
! t: R* Z- @1 R$ e( E" N: H6 X; H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约2850km。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 x$ L% a+ ]: y& f# J# p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半径为3480km。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外核:为液态,其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
5 U1 q! r0 L& T# P" \8 z: Q2. 什么是海与洋?海根据形态可分为哪几类,这几类海如何定义?, L( E' F, ~7 G4 y# s5 z
海:靠近大陆,位于大洋边缘的水体叫海。面积小,水深相对较浅(一般在3000m内以)。占海洋总面积的11%,据其形态可分为内陆海、边缘海、陆间海。7 L8 _9 K5 N6 Q7 Y, N( G" J
洋:亦称大洋,为地球表面广袤的水域。它面积很大,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特水别深(一般大于3000m),远离而大陆。通常把世界大洋分成四大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8 r/ X+ I& ~内陆海:伸入大陆内部者称之。其水文要素主要受大陆的影响,虽然与大洋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总体说来,受大洋的影响不大。如渤海、黑海、波罗的海等。! B. o1 q# A+ @" p# p' @: J! j
边缘海:位于大陆的边缘,因岛屿而与大洋隔离者称之。其水文状况在外侧主要受大洋的影响,而内侧则主要受陆地的影响。它可与大洋自由沟通,潮汐和海流是由大洋直接传播而来。如日本海、东海、南海等。3 ~& b. A' V6 k3 z
陆间海:位于相邻大陆之间者称之。其水深很大,往往有海峡与毗邻的海洋相通。如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洲之间的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等。$ E) g" X$ e/ C! Y8 L% {
                               海与洋的区别:) W" P3 m; x# m* f
海盆与洋盆洋盆:中生代以来出现,一直接受沉积。
+ Q3 K3 H9 K0 ^8 _1 l8 Q8 ?1 ~8 K海盆:第三纪初具规模,第四纪完全形成。" K2 j( D$ {- B. G) U0 e  H9 B
洋底与海底洋底:洋壳性质。
. |2 o. {& @+ J9 M6 Q3 p9 U海底:少部分洋壳,大部分陆壳
: k3 X. S: [- T3 m. h水深大洋:水深、面积广、形态不受大陆影响。0 z. ]- w; P& `2 E$ |
大海:水浅、范围局限、形态受大陆地形轮廓影响。" C$ X. C; d8 q) y5 l, s
3.世界大洋分为哪四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i- s! k7 J! u. j2 D
通常把世界大洋分成四大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 t( ~/ p& c5 {. L/ S: x- l) ^太平洋:地球上最大、最深和岛屿最多,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面积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其北部有巨大的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弧,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其中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海渊深11034m,为世界已知最深处。$ S2 M/ @! K4 S+ S3 I& D3 ?9 j
大西洋:略具“S”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以冰岛附近的威维亚、汤姆孙海岭同北冰洋分开。洋底中央部分有显著的隆起,南北延伸,亦略具“S”型,称大西洋海岭。海岭的东西两侧,分布着宽广的深海盆地。
7 C+ I; J% W6 D/ X印度洋:位于亚洲、南极洲、非洲与大洋洲之间,大部在南半球。洋底有南北延伸的隆起,将其分为东、西两大海盆:东海盆较深.并有数条海沟;西海盆则有多处隆起。6 X5 }8 y/ I2 u3 m9 k! `, \
北冰洋:四大洋中最小,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面积12.31×106km经白令海峡通太平洋,以威维亚、汤姆孙海岭与大西洋分界。罗蒙诺索夫海岭把其分成两个海盆。( V4 R8 |: e2 W4 @0 T9 J. P! L
第三章
) U# {* r; y4 D% d% a/ P1.陆地地形特征0 R% W) |% t! {' v3 t
陆地地形(地貌)按照高程和地势起伏特征,一般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和裂谷。" h8 }) U+ C7 p5 O" K
2.海底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一级单元,各一级单元又包括哪些次一级地形单元?三个一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
$ x- K: p% w0 I$ h+ n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岛弧—海沟
- ~6 \  M/ r1 B0 l9 _大洋盆地包括:海底高地及海岭、海山、海峰和平顶山等6 u: r$ A2 ~  [; K7 F' E0 D
1 q) X6 W1 x,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X! i& v4 R7 v9 R2.何谓岩石,自然界中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哪几大类?* D1 o0 b' b5 f2 }$ }
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固结或不固结的矿物集合体# v5 x" |- K% {9 U% t7 K5 i" c, ]
按照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w! W0 Q+ D+ x' z4 _' h; \& D
                               3.何谓岩浆岩,岩浆岩根据SiO2含量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6 M* |% g, _7 M# {岩浆岩: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者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成为岩浆岩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V6 u; ^4 g( g. E
可分为:侵入岩、喷出岩(火山岩)
5 I+ z5 e" k" z) b$ @" G

$ n. J" v* ?1 J0 P0 R" b+ _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O4 R9 F9 F' w9 C
4.何谓变质作用,何谓变质岩?
3 P: B3 l0 D. V7 r0 Z! \变质作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的原岩,在特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其矿物成分与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4 T0 j+ t% J- x/ R3 T- t3 H
变质岩: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V$ d. K( R# g/ k! g$ W. ]/ Q
5.何谓沉积作用,何谓沉积岩?: w  C' Y5 H7 ~* r% u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
" E- x. E4 [3 i" `% `沉积岩:指在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遭受风化剥蚀的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形成沉积物经过固化而形成的岩石。
, E# H& Z. Y) _3 l% E第四章, c0 e6 @, |' V5 X. g" {
1.什么是相对地质年代以及绝对地质年代?' t' ]7 k6 @! f% k1 t2 _
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叫作相对地质年代
+ F# M1 _! [! q  o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称为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龄)
$ n# }- P7 F# V2 B2 g: |) h2.相对地质年代可以通过哪三类来确定相对地质年代?怎么理解这三类地质方法?$ M6 }' ^6 O+ e, ~
三类: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和切割律。
  ^2 Z; i: N1 }+ o! i. G7 J地层层序律:地层是在某一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这就叫地层层序律
# C$ I; N  N" w+ O! f生物层序律:老的地层中保存有简单而低级的生物化石,而新地层中则含有复杂而高级的生物化石,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I' K# G% m2 a. M1 T$ ~
切割律:由于构造运动和岩浆作用,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常互相切割或呈穿插关系。被切割或被穿插者比切割或穿插者老,此称切割律。利用切割律可以确定一切有切割或穿插关系的地质体(即岩层、岩体或矿体的泛称)形成的先后顺序。4 h0 j0 L0 q- O( B
                               3.地质年代和地层单位怎么对比?(宙、代、纪、世)(宇、界、系、统)1 h; t1 r/ z6 c4 z% `4 y: `
地质年代表中的地质年代单位是:宙、代、纪、世;
( W$ O3 b8 S- O5 B) C与其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c' \% L8 K7 ?
两者的级别和对应关系如下:
5 s% ?( m# X6 \# x

0 o9 s- _; F,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W- C4 \! q$ q4.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分为哪两类,分别阐述。
& i* t( M- Y" G$ W" M4 }% t地质作用:地球科学把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 t% O1 |% R# E) H9 k4 |& {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称为内能;二是来自地球外部的能源,称为外能。- q! y" J0 U2 @- n5 @( c9 a
内能:能量来源于地球自身,主要包括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旋转能、重力作用形成的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产生的热能,此外尚有化学能和结晶能等( k( K* J2 k9 t" F5 y
外能:来自地球以外的能,主要为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此外,尚有其他星体的辐射、宇宙射线及陨石对地球的撞击等亦可产生一定的能量。
3 h3 e3 f+ `& x9 W- [: U% T5.海洋地质作用分为哪两类,每类地质作用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 ^  \: _5 r5 T* f3 Y- P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1 g& f% o# ?- R8 V0 u2 V- G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结晶能等引起整个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
4 v: f3 W! ~/ k/ M1 D外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主荽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4 C7 f% O/ X7 T6 z! e- F
内动力地质作用
4 s% q  v, U6 z6 ^: F" N4 Y岩浆作用(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形成、发育、运动及其冷凝结晶成岩的作用)4 W6 z: k- ~# Q! ~5 M1 z$ m
变质作用(在地壳运动和岩浆作用过程中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0 V1 U+ e3 j- @1 B$ b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她球内部能源引起的池壳物质的机械运动,以往称为地壳运动占构造运动通常以岩石的变形、变位,地表形态变化等形式表规出来)) [! y! v$ Y/ t7 e. n# J
地震作用(由地震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石构造和地表形态改变的地质作崩,称为地震作用。地震的成因又分为构造地震作用、火山地震作用和塌陷地震作用)" k! H: C& ]0 w6 b, v# ?# V& p* e
外动力地质作用
+ _  F/ N. c& D7 H  F1 b" W风化作用(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和矿物受外力(温度、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即物理风化)和化学分解(即化学风化),变为松散碎屑甚至成为土壤,并残留原地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流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 C6 ?) T! @# A8 u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处搬运到另一处的作用,称为搬运作): k) n6 ]- P* }
沉积作用(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适宜的地方堆积下来的作用称为沉积作用)8 V" v+ v; u$ j/ y
成岩作用(由松散沉积物转变成坚硬岩石的作用称成岩作用(或硬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即沉积岩)
8 b9 \+ x& L, Q# c7 |1 r8 A* R% w( r# p                               6.试述外力地质作用的序列及主要类型。% N3 d$ `2 i' q! K
一般按照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的顺序进行
$ a8 E& @* m4 u2 `/ h8 q+ O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1 k( c5 {' }0 _7 c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
# ]0 A0 l1 M9 O, X( ~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
( ?; {, g% U2 w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化学作用、生物作用。7 a1 _# ]% Y& M$ |* }1 B, s
7.世界四条地震活动带分别是什么?9 H6 \. G4 ?: r& \$ ]; t
全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四条: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 S- O4 a3 U; E8 O' z
8.地震发生时或者发生后有哪些地震地质现象?
9 H" }9 g* F. }& `$ X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地震云、气象异常
6 W" L- f+ n2 |, f) g& D发震时:1. 地面的连续振动、地震光、电磁异常2.地面隆起及塌陷、3.山崩和滑坡、4.褶皱和断裂、5.喷水冒沙、6.海底浊流和海啸
& k$ n$ K' g5 s* R1 r7 h; p/ o第五章+ Y5 |0 p( S# h8 p) f
1.何谓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证据?
/ U# x) n* `/ `; f- U8 s大陆漂移学说:在古生代末期以前,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巨大的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位于地球的南极附近,在其周围是一个辽阔的大洋称为泛大洋。后来,特别是中生代末期,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成欧亚、北美、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等六个大陆块在泛大洋中漂移。这样分离出来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目前位置,其间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原泛大洋缩小成目前的太平洋。9 M8 x% B- z" v7 B
主要证据:
  w& v* L4 [& ~$ N①大陆轮廓的相似性:特别是大西洋两岸非洲与南美洲的岸线十分吻合;) P6 V1 K# s8 Y) @  n4 z5 t7 q
②地层和地质构造证据:地层和褶皱山系的延续性,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构造可以彼此相联;( R' c4 U) L9 [" o' \6 z
③古生物证据:生物的亲缘性,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为一体的大西洋两岸生存着相同的动植物种属。印度和南半球各大陆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中广泛分布着相同的舌羊齿植物化石,是南方古大陆存在的有力证据;
' H/ S/ {! ], q6 C6 n& n- z④古气候证据:古冰川存在的广泛性,石炭、二叠系地层中,有大量的冰川遗迹,广泛分布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部和印度半岛。
' x+ ~; H) J' S9 `: F7 ]2.海底扩张说的要点是什么?
8 O% F! A2 s5 s: P要点:; d, V, s+ w1 E8 [" l
1、大洋岩石圈因密度较低,浮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是可以漂移的。" S3 t5 R* F8 x, m. W
2、由于地幔温度不均匀而导致密度不均匀,结果在软流圈或整个地幔中引起对流。较热的地幔物质向上流动,较冷的则向下流动,形成海沟! L+ G& u7 G! P# M: a/ k& O) v
3、大洋中脊裂谷带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不断上涌的地幔物质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先形成的老洋底到达海沟处向下俯冲,潜没消减在地幔中,成为软流圈的一部分,因此,洋底始终处于不断产生与消亡的过程中,它永远是年轻的。6 k0 y2 ]" J/ n" U* }* _
                               3.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 L/ Y5 d" n) {# E: R" x5 F主要内容: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并非统一的整体,被活动带和断裂带分割成若干大小的球面块体,即板块,全名称为岩石圈板块。所谓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板块内部具刚性,板块的边界为洋中脊、岛弧-海沟系、地缝合线和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因而板块边界具有强烈的活动性,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 K" w8 P; ?  F( V; N& w$ P4.何谓转换断层?$ o4 \4 T/ m" l: ?
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垂直其轴线的断层切割,使洋中脊被水平错开,这些断层看似平移断层,其实它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它是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 C( E! f4 D8 j" W7 Z: W; \5.划分板块边界的标志是什么,板块边界类型有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Z$ t) v2 |8 B- V& q
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的整体性。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岛弧-海沟系及年青的山脉是地球的构造活动带,它们就是板块的边界。6 K8 b5 I5 R% v# e) Y
(1)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两板块相向而行,形成边界汇聚、对冲、碰撞、消减,是地球表面上巨大的挤压带和造山带,是岩石圈中构造现象最复杂和最强烈的地带,如太平洋板块边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岛弧-海沟型、地缝合线型。% }- x6 T$ S4 u/ |; {7 X# g9 |! h
(2)离散型(扩张型)板块边界:两大板块相背运动发生洋中脊扩张,迫使中脊两侧洋壳相背离散向外扩张,中脊处上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岩石圈有所增生,又称增生边界。伴有浅源地震和高热流值等。是板块边界中最重要的类型。大西洋中脊是典型的离散型(扩张型)板块边界。2 K) n* w9 k, P# r/ r6 G
(3)平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以转换断层为板块边界,转换断层两侧大洋板块相对滑动,这里岩石圈既不增生,也不消减,沿断裂带有浅源地震分布,一般无火山活动。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之间以转换断层为边界,即平移型板块边界。8 ?2 F+ ~2 c# M. V. X
第六章
9 U/ |7 }! d  I3 P0 Z$ n+ q4 L8 o1.何谓海洋地质作用?
! R$ E# I* R* E. s4 a! P) ]海洋通过自身的动力对海岸和海底进行侵蚀、对碎屑物质进行搬运和沉积等作用的过程称为海洋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动力包括三个方面:海水的运动、海水的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 `2 G/ ~+ A; a9 N8 V2.试述海洋沉积物的来源。
' B) c9 O- O, `" w(1)陆源碎屑  I7 \- {4 {4 V! Q1 |1 H# e
据统计,每年从大陆剥蚀、侵蚀到海洋中去的沉积物总量为200亿吨,其中约15%进入深海沉积。(河流带入、海岸侵蚀、风沙、冰筏沉积)* O. e. q9 G+ h6 U/ y1 R( M
(2)海洋生物9 w8 W/ n- q! a9 i/ R
大洋中生活的数不胜数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海洋生物主要生活在500 m水深以浅的海域,每年总生物生产量约150亿吨;生物碎屑有. Y; x" b, J; W% w1 z- O
这些生物体死亡后,它们骨骼和壳体等成为大洋沉积物的一部分。
& @( }9 _5 I2 O& g1 W
$ M' U' J7 Q( ^# d&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d. A; O) I$ N: G8 `% g- n% D4 x大洋周围和内部也分布着火山岛屿和海底火山。这些火山喷发的产物——火山灰、火山弹、
1 c4 K: o& w7 D$ |) H0 J5 G2 \( ~' @                               火山泥和火山岩碎屑给海洋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沉积物。
! g0 H- l8 r/ K: [# r5 U  P每年因海底喷发和海底扩张,使海底增加30亿吨喷发物质,大部分是熔岩,也有相当数量的玄武质火山灰弥散在水体中,然后沉入洋底成为海底火山碎屑岩,大量集聚在火山周围,少部分可飘移很远;高温的火山灰与海水接触,可能形成新矿物,如绿泥石和沸石等。(4)宇宙物质  [  u! O5 I8 B
宇宙物质包括陨石和宇宙尘埃,每年约有几千吨,每日1~2千万颗尘埃进入大气层,其中有2/3落将入海洋。可分为磁铁矿型、半晶质硅酸盐型和高铝红柱石型等。
! L; c0 n: e' Q& ~6 U(5)化学物质& i+ u+ M- b* A) l4 H( Z2 ^$ ^
溶于海水中的物质和陆源输人的溶解物质经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化学沉积物。' \: Z4 K' t) C7 V. O
在海水和沉积物之界面上,由于海解而溶于海水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沉淀而析出各种水成矿物,即海洋自生矿物,如铁锰结核、钙十字石、橙玄玻璃、磷钙石、重晶石、黄铁矿、蒙脱石等:此外,石灰质的沉积物也属于化学沉积物类。
: ]8 W) u0 A2 E& p) ]3.海洋沉积环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据此可将海洋环境划分为几类?* p7 Y; e8 F( d& M
以海水深度作为主要划分依据(海洋沉积环境是指海洋沉积物的堆积环境,其特征主要取决于堆积环境中的水动力条件及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
. T. Q8 ^2 f2 P) R& F( a. i6 k# T1、滨海带:又称滨岸,指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为海陆交互环境,波浪和潮流作用强烈。
$ E3 m1 }3 h2 r: h, M6 z2、浅海带:低潮线至200m深的浅海水域,相当于大陆架环境。, C: n- ^" ~9 H+ @
3、半深海带:水深200~2000海m域的,相当于大陆坡环境。
/ ]6 o( x$ N* u( i7 M4、深海带:水深大于2000m的海域,主要为深海盆地
5 ]$ f; d2 G: J6 J# i第八章
8 d/ R) @4 Y4 N( G+ ?# p1.海岸带分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7 f( I7 s2 T. z1 z' e+ v9 p$ A: k
现代海岸带自海向陆分为水上岸坡和海滩两个部分,二者以低潮线为界,可以进一步把海滩分为后滨和前滨,水下岸坡分为近滨和滨外。' p, R$ w& V( O; O9 C3 c1 d+ q1 `
; A: r6 \! M2 G3 B5 P2 i: p/ K1 f.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J" K1 x" j  T. @6 ]  x  w( U
后滨:高潮线以上的狭窄的陆上部分,向陆直至最大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地方,相当于潮上带。它从前滨的顶部向陆延伸至自然地理特征改变的地方,如海岸陡崖、沙丘或植物生长带。前滨:从低潮线至高潮时波浪上冲流到达的界限,相当于潮间带。它从滩肩顶向海延伸至低潮时回流消散的界线。
; r( U3 p& w% F3 E5 w- ?" ^近滨:又称临滨或内滨,自波浪破碎带至低潮线,相当于潮下带。近滨是水下岸坡的上部,其水深相对较浅,是破波活动频繁的地带。
2 y9 }8 M6 C. U2 A, B( Q/ n- i滨外:又称外滨,是水下岸坡的下部。它自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发生变形从而对海底产生作用处(称为波浪基面,大约相当于1/2长波的水深处)到波浪破碎带的前沿,水深相对较大。
6 N4 P6 f7 {, i0 K* Z/ v- q                               2.什么是中立线?什么是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移,什么是纵向运移,各发育什么地貌?: S) h3 m! v9 B  N4 b0 q
在水下岸坡上,泥沙在浅水波的作用下,作往返运动,可找到这样一点,波浪携带泥沙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返回时运动距离加上重力作用在斜坡上使泥沙运动的距离,即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被Cornaglia称为中立点(Neutral Point),把岸坡上的中立点连接起来,便称为中立线。
, }' C2 {$ a  |/ p) _% R横向运移:若波射线与海岸线正交,波浪的作用方向与重力的切向分量方向将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时泥沙作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运移,称为横向运动。
% {4 }9 P$ o5 {6 E9 V8 S; |, E形成堆积地貌有:1.水下堆积阶地2.海滩和滨岸堤3.水下沙坝4.离岸堤和泻湖5 @6 `, B; g8 T8 p6 e
纵向运移:波向线与海岸线斜交时,水质点运动方向与重力沿坡的切向分量不在一条直线上,泥沙向岸运动的路线与向海运动的路线不一致,泥沙除了横向位移外还发生沿岸线方向的纵向运动。# w2 f6 p3 Y! R# ^7 C+ Z; o! S
形成的地貌:滨海沙体(海滩)、沙嘴、湾坝和连岛坝等
$ V' a2 H6 x" i- `3.简述海岸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5 O, y) E# p2 [9 B
岸坡上中立线位置的泥砂运动是达到均衡状态的,而在中立线向陆侧的颗粒,在波浪一周期运动后,向陆移动一段距离,而中立线向海侧的颗粒经过一周期后,会向海推移一段距离。颗粒在运动时,对岸坡底有一定的侵蚀作用,因而在中立线两侧形成两个侵蚀区,使中立线向陆侧的岸坡先变缓再变陡,而中立线向海侧的岸坡先变陡再变缓,这样,中立线上、下侧都出现颗粒运动的均衡位置,形成中立带,中立带上的颗粒都处于均衡位置,这便完成了均衡剖面的塑造。在中立带的上下两侧出现两个侵蚀区,侵蚀区的外侧是堆积区,靠陆侧形成沿岸沙堤,岸坡水下外侧形成水下沙堤。
$ u( d/ b/ a- |5 ]6 ]$ Z第九章9 D6 A6 ^, M. `1 l
1.什么是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w7 E" v& i$ C
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由于这里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河口为顶点,向海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地和扇形地,便称为三角洲。. Q# u/ ~( a- J* ]2 ]7 V  W
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1、河流泥沙来源丰富。
2 ^9 U/ }6 P7 J! O3 H  F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小
+ k; S0 ~) p5 ^5 N  s8 F3、口外海滨区水浅、地势平坦( b: {: s! F& g- j' q& i
4、沉积环境稳定
7 P  s% ?% v. w1 K0 V2.根据三角洲的动力学特征,三角洲分为哪四类?
. b* k4 K5 @8 n# O$ h( F* i8 i) n河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综合控制三角洲
. h3 h( F% E1 P* N$ d* G3.根据三角洲发育的形态,三角洲可分为几类?2 ]( N- B' E. e+ C
扇状或弧形,如黄河三角洲
- |2 B  u" [& s, m. p鸟足状,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3 U- B* P# C8 Z" s* B+ J  V1 J
尖头状,如意大利波河三角洲
  h8 q# g- R9 M6 |  z; e岛屿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  o# L: B) Q7 k3 W/ O
4.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分为哪几个方面,并加以说明。
1 W5 T% k- T7 r+ r" o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
- ]$ `7 A5 ]" b) c7 j                               三角洲平原相:4 K% j- ~, w& G! X
三角洲平原相指的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相当于顶积层的水上部分。其界线在向陆一侧从河流大量分汊处开始,与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楣接,向海一侧以水边线与三角洲前缘相接。沉积物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和泻湖等多种类型,以细粒物质为主,含有少量海陆过渡相生物。三角洲前缘相:
: ~; k' }4 a- O三角洲前缘相位于三角洲的水下部分,相当于顶积层的水下部分和前积层的上部,沉积物颗粒较粗,泥质、有机质含量极少。微体生物具有海陆过渡相的特点。
( k1 I- Q$ B# I8 r) ^前三角洲相:( a7 q3 P2 h+ b
前三角洲相位于三角洲前缘外侧的向海地带,相当于前积层下部和底积层,由河流输送来的悬浮物质和胶体溶液再沉积形成,沉积物是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物质,呈暗色,具细纹理,含水量高达80%,良是好的生油层。9 q3 A: ]. F; H* j9 Y
5.三角洲向前推进时形成3层具有不同特征的垂向层序,是什么,并加以说明。在三角洲层序中,自下而上依次出现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相和三角洲平原相0 G, r# D; S8 u% |0 t+ D& ^
其沉积相标志的变化相当明显。自下而上表现为:
0 X  B3 Y% B' O$ _3 B$ N(1)积沉物的粒度由细变粗,再变细;
6 t1 P+ d7 d4 y$ @9 }, V(2)沉积物的分选性由差变好,再变差;
4 }3 @8 Z% N1 n2 M, M9 W1 N(3)沉积构造由水平层理向上渐变为波状层理和各种类型的交错层理,再往上又变为以水平层理为主;; [$ u& E! \6 |6 q$ H
(4)物积沉中黏土矿物、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逐渐减小,但在三角洲平原相,特别是湖沼沉积中,含量又增多,
( |+ ~3 Q8 L; ?! K; Q, i! f8 G(5)积沉物的颜色由喑变淡,由青灰色转为灰色,上层为黄褐色;
9 Q' D1 u; g  R8 A3 J' E(6) 海相生物减少,陆相生物则逐渐增多;
& c1 \: |/ N0 w1 e& E0 g(7) 层序下部常见生物洞穴,洞顶部出现植物根系。5 Q) P" I4 }3 [1 O1 u- p, U( }' g) n
第十章1 `1 |0 n1 Y4 t0 a% i  S3 ]
1.大陆边缘有几种类型?
  H7 S9 p! ^+ [( L  v( X按照板块构造的观点,全球大陆边缘分为三种类型:发散型、汇聚型、转换型。
* @( O$ u4 z" Q# n
4 B9 ?3 Y2 j; r( e, b9 _' ]5 Y2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V4 T$ x- M" R2 q- k6 D
根据大陆边缘形态及构造的组合特征+ C( O* Z2 e6 I# F# B: X1 q: Y: t
称为被动型、发散型、无震型、稳定型)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又称为主动型、汇聚型、有震型、活动型)大陆边缘。
1 j8 x! @1 B/ }' R/ l5 f2.大陆架沉积可分为哪三类,并对这三类沉积进行解释。# u, |# K7 N! W4 [8 d
大陆架沉积可分为现代沉积、变余沉积、残留沉积
! s+ J& t  H3 l% S7 B+ b现代沉积:沉积物的性质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及其物质来源相一致,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之中,这类沉积物称为现代沉积
, H& F; y4 [. e4 E! N# h1 K' A变余沉积:变余沉积是指经过海侵后受到现代海洋动力作用加工和改造过的残留沉积物,其性质介于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之间。变余沉积又称为准残留沉积或假均衡沉积。! O5 K* o6 t( y4 }, [+ S3 @3 \
残留沉积:残留沉积是指形成于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之中的沉积物,其属性与现代水动力条件不相适应,如外陆架出现砂质沉积、浅海底出现淡水环境的沉积物等。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红色必胜
活跃在2025-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