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我深情地爱着那片海

[复制链接]
" h' U, ^1 u$ u

李立新先生是个有故事的人,不管是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还是在自己平时的接触中,处处都能感受得到。这故事既来自他在海军工作期间的不凡履历,也来自他在海洋系统工作期间的亲力亲为。在他50余年的海洋工作生涯中,自始至终绕不开的一个词是南海,对于祖国南海的关注、关切与关爱伴随着他一路走来,南海成了他梦牵魂绕的那片海。为此,借着在广州开会的机会,特地前去采访现任广东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的李立新先生,下面就是本次访谈的全部内容。

) }4 o1 d' J% P! [, n

& x: b5 v9 m1 j7 T

李立新,1950年出生,祖籍河北省任丘市,1969年2月入伍,1969~1978年分别在南海舰队护卫艇46大队、龙门水警区教导队、海军大连海校任职和学习,分别担任副艇长、参谋、航海业务长等职;1978~2011年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任职,分别担任南海分局计划科参谋、向阳红五号船船长、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副局长、党委书记、局长等职;2012年至今,担任广东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9 j. B p: } B2 B: D+ b

海防港扫雷,在战斗中成长

: u) ?# J6 r/ d1 t) t+ N; Q

0 c& z; s' R2 L: b/ f

入伍时留影

$ B( A% f( b3 y7 K5 u4 d# ]* J

我是1969年入伍,1978年调到海洋局,1983年脱军装,在海军舰艇部队大概10年时间,前前后后在海军工作实际上有15年的时间,军营是我海洋梦开始的地方。

9 O+ G. u! Y E& j% l- R+ K

6 c/ O9 \0 d% x

营区留影

/ P+ D% U G% A) M0 A- O8 F( Q3 T

入伍在中越边境的广西龙门巡防区,位于我国海岸线的最西端,也是我国海军设防最西侧的区域。我在护卫艇上工作,最早是从做报务员开始,一路干到航通长、副艇长,在此期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72年开始的扫雷工作。

; I! W1 C* x9 e, E U, I* m3 K

美国1972年开始封锁海防港,用飞机布雷,投送了大概10000多枚水雷,封锁了整个海防港。因此,在越南战争期间我国援越的物资进不去、出不来,而当时所有的援越物资都要通过海防港,美国想以此来困死越南。

! U3 M* h z4 A: c! e% y- A; f6 o

此时上级把任务就下达给了海军,由于我们紧临越南,因此上级就把任务下达给了我们所在的水警区。当时美军布的水雷叫MK42和MK52,通过前期的摸查发现这种型号的水雷很难扫,不是声响雷就是磁性雷、水压雷,很多还是混合雷,传统的扫雷具根本无法扫。

: ~, j% S, s' _0 K

海军当时出招是用炸弹去炸,因为二战时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攻破德军防线,水域排雷就是用飞机投弹方式。而我军当时没有那么多飞机,也不想在越南与美军公开宣战,能想到的招术就用15艘高速护卫艇去炸。方式是15艘编队3艇一组,航速15节,3秒一次;同时投下3枚深水炸弹。

9 z) @. m1 P8 t5 d8 e( v: G

任务下达后,海军决定以我所在的大队为主,当时考虑我大队艇只配备较新,而且距离海防港较近,为此前期进行了半年的训练。我当时正在担任航海参谋,海军要求非常严,3艇一组,前导艇在前,队员艇在后。要求队员艇船头与前导艇驾驶台平齐,间隔30米,航速15节,艇只的导航难度非常大。当时舰艇定位没有测距仪,更没有GPS,只能用航海六分仪测距,测夹角来估算距离,但无奈护卫艇航速太快,定位延时太多,后只能改用三角板估算相对距离来确定相对船位。

" w# P6 P6 \0 S/ Y% V7 i0 [

# @0 m5 s+ w& y! A

在护卫艇上训练

" x! ?& g9 A9 u

当时白天、晚上都要训练,白天好办一些,夜间就麻烦了。夜间因保密需要不允许开灯航行,就需要凭直觉导航,就这样训练了半年。实弹演习过程中,要求在3秒中投弹3个,每个深水炸弹装药165公斤TNT,将近500公斤的TNT炸药,要求在同一时间爆炸,难度可想而知。炸弹的威力非常大,把舱内的防爆灯都震裂了,在此期间对艇只也进行了伤害评估,经检查评估合格。

& l. M% g1 U) g7 Q9 c2 U

考虑到战时状态,要求我们在夜间进入越南水域,不允许开灯,夜间排雷、夜间撤离,所以遇到的情况非常特殊。我当时刚刚从大连海校毕业不久,才20多岁,这对我本身的专业技术能力的锻炼获益较多,如扫雷编队如何编,扫雷的航海保障如何组织?等等,都要靠心算、脑记来确定艇位和转向点。作为航海参谋到部队后独自组织实战实弹航海保障,最后我们的训练经考核完全符合实战要求。虽然因越方原因取消了入越炸雷计划,但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也是我在海军生涯记忆最为深刻的事件之一。

- u% _( B# r1 M% c* ^

/ y# {! R$ Q' h' {. R- l5 k3 d

护卫艇编队训练后,在码头与战友合影留念(左一)

( v) ]6 \! a! p2 s1 S. F

支援西沙海战,在艰难困苦中值守

( I Y& x& O8 l! a% E

海军生涯印象深刻的事还有支援西沙海战。1974年1月19日,我正在航海短训班给部队航海人员上课,讲授航海实操技术知识,接指示立即回大队部,大队首长让我立刻准备航行计划,由驻地到榆林,从榆林到西沙。此时西沙海战爆发了,我们的任务是马上前去增援,我们一同出发的是8条艇。

8 [% U+ J/ a4 W, q3 N; A

于是,马上赶到航保仓库领海图,做航行计划。上午准备,下午4时就出发赶往榆林。正好遇上冬季,受冬季季风气候影响,海上风浪很大,当时导航的设备非常简单,就是一部雷达、一个磁罗经,编队只有指挥艇一台罗兰-A定位仪,定位精度也非常差。就这样顶风破浪、星夜兼程,第二天上午9时左右就赶到了榆林港。

) s! ^3 }9 ]2 s7 F2 O6 D! u

编队进入榆林港以后,感觉整个气氛不一样,所有舰艇都配备了伪装,到了一号码头才发现,一切都按战时状态在运作。码头上在毛主席塑像台阶上摆放几台手摇电话机,指挥人员指挥各路舰艇加油、加水、装弹,一片忙碌的景象,作战室给我们编队陆续下达了三次指令,在让走与不让走之间犹豫。

1 p; x) Q$ s5 x* v7 Z

我们那时没有西沙海图,当时我也没有去过西沙,当务之急就是补充西沙海图,确定从榆林到西沙永乐群岛的航法。直到晚上8时,才下令我们起航。后来才搞清楚让我们再三等候命令的原因是,前指焦玉山(时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总指挥及相关随行人员要由我编队护送,并要为陆军部队携带部分作战物资。我编队的主要任务是把前指指挥所送到西沙战区,并增援西沙海战。

- s' A, E' I# d; |

编队出了榆林港,涌浪特别大,同时由于距岸远,雷达导航失效,只能靠经验推算来导航,就怕迷航。幸运的是,经过昼夜的兼程终于准确地发现了珊瑚岛。记得当时涌浪大,副长、雷达兵等都晕船,加之海图室密闭,雷达仓强磁噪声和轮机仓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航行条件非常糟糕,只有我没有晕船还在值守。独自坚持为编队导航,多日整夜未眠,因此非常疲惫。

$ b8 u1 ` t6 X' c4 U- B w$ `

待1月21号凌晨5时我们到了指定地点后,有两个任务:一是护送前指总指挥及随行人员到指挥所,当时给我们传达的指挥所位置是在晋卿锚地,去了以后才发现指挥所已经转移,折腾一番才把前指总指挥送到指挥所;二是要带两名潜水员探摸为避免沉没抢滩搁浅的389号扫雷舰上的密码,当时的情况是389号扫雷舰在人员撤离时没能带密码上来。

6 \" D! k. l5 x

! U$ q; X8 ~6 |+ L

在护卫艇上工作

1 [8 G1 u1 M8 N9 G% A

我们编队到达西沙后,事实上西沙海战已经结束,但指挥部命令我们值守西沙。为此我在西沙坚守的时间很长,有将近整整一年的时间,要知道在当时驻守西沙的环境条件非常艰苦。即便如此,也咬牙坚持了下来,非常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 a: g1 @/ }7 g$ m

西沙值守的环境艰苦总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发按战时的部署,参战艇只要求人员配备有双备份,指挥艇上共有50人,造成用水更加紧张,要求5吨水用一周,一人一天只有一口杯的用水指标,没有办法洗澡,人受不了;二是出航时为冬天,官兵们都穿着呢制服,没有带其他季节的服装,到了夏天,军队又要求不能光膀子,经历着高温、高湿、高盐的气候,非常难受;三是伙食差,护卫艇没有冰柜,没有蔬菜补给,成天吃罐头食品,因此很多人得了胃病,我自己也因为高度紧张,在西沙返回后检查发现得了十二指肠溃疡;第四是睡眠质量的问题,艇只没有空调,白天甲板上温度可达40~50度,晚上要到深夜才能降点温,舱内温度更高,因此一直休息不好;五是医疗条件差,在航行期间出过一个笑话,有一次战士生病需要打针,卫生员在大风浪航行时手一晃,针头断了留在肉里,其疼痛程度可以想象。

5 H* c+ r7 {2 ^- Z+ U/ e

记得在大连海校期间参加航海参谋班,当时全海军一个班就24人,因为学制短,没有教基础课只有专业课,此阶段整个海军的航海专业人员非常匮乏。在担任航海参谋期间,其他人都可以轮岗,因为没有人顶班,唯独我没有安排轮岗,就这样足足在西沙值守了将近一年,除了几次去榆林基地补给的机会外。另外,在西沙期间,航海除了陆标导航和雷达导航外,更多的情况是推算导航,主要依据自身的经验,应该说对于专业技能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 J/ |9 v! w: L

对我来说,海军时期的这段经历非常艰苦但很值得回味,令我受益匪浅,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我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 |& J' f. V3 \" \

7 D& P1 F s5 S! C( l

在西沙值班修整地点——永兴岛

. p1 _/ J' `" O, L* `0 ?( A+ J

转换角色,开启新航程

6 Z+ m& l/ ?; o# G9 ^3 Z' A

时间来到了1978年,海洋局到部队选干,我进入到了国家海洋局队伍。国家海洋局成立于1964年,从最初人员构成来看,是以南海舰队人员为主组建的国家海洋局,第一任国家海洋局长齐勇就来自南海舰队,时任副司令员。不难发现,最早国家海洋局机关的干部多数来自南海舰队和海司航保部,其主要的使命任务就是为海上军事斗争服务。

' ]% s3 n( @( @* R3 x0 X

南海分局组建于1965年3月8日,是三个分局中最早组建的。组建初期以军人、学者和大学毕业生等几方人员构成,分局组建的最初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配合三个舰队提供水文气象等资料的战场保障;二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主要是为海洋渔业服务。

) l' Z- I* v6 i& [+ m

另外,当时国家海洋局有两支队伍:一是海洋调查船队,是从海军各舰队抽调一些官兵组建;二是海洋观测的沿海台站,先整编了国家气象局的沿海气象站,转为海洋站,尔后再通过招收大学生等方式扩大规模。

# N- q, A$ D) |9 V

组建初期的国家海洋局严重缺乏专业技术干部和政工干部,除了从海军院校和部队选调以外,从1968年开始用征兵方式扩大队伍规模。

* o: E: L5 z6 n! l

文革期间,因为西沙自卫反击战等因素,国家海洋局脱军装的事就被搁置了下来。这个阶段直至1980年,国家海洋局用征兵的方式来扩大规模。海洋局船队也是那个时期逐步建设的,最初从部队登陆艇及一些地方水产研究所的小船,1970年前后才开始动手自己造船。在此期间,建造了向阳红、曙光系列海洋调查船,即1200吨仿护卫舰的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舶,及600吨仿扫雷舰的曙光系列海洋调查船舶。

, B# k9 j* C: N. c

参加靶场调查,领悟科技强才能国家强

z0 e% b+ l3 d# w7 B3 [; h7 i/ G

因为是航海干部出身,所以1978年4月我来到海洋局后,10月就马上参加了第四次靶场调查,主要为海上洲际导弹发射做准备。前后在南太平洋海上工作了两个多月,靶场调查内容包括高空、中空、低空气象,水文、海洋地质及重磁等,调查要素非常齐全。当时所用的重力仪是我国唯一一台从德国进口的海洋重力仪,为最初的海洋调查立下了汗马功劳,直到今天它的机架还在为海洋二所所用。除此之外,水文观测所用的机械式印刷海流计、颠倒采水器等,都是体力活,干起来非常累。对我来说,通过此次调查的最大收获是,了解了整个海洋调查的全过程,了解了什么是大洋。可以说我是从北部湾走进南海,再从南海走向大洋的。

3 R8 |9 i) w; ^) a6 R' {* w

1 I2 C7 g; r# J

第四次靶场调查留影

0 w B$ D8 w4 p* {8 v3 X

. d# P+ c- `. l9 I" D

580海上编队指挥所部分人员合影(前排右五为海上编队总指挥刘道生、前排右六为副总指挥杨国宇、前排左五为参谋长张序三、后排右二为李立新)

7 M, U, J5 |: |( C# ?( o; Y* D

1980年,参加了在南海向太平洋发射东风五号运载火箭实射任务(简称“580”任务)。向阳红5号作为指挥舰在完成黄海集结后,编队夜间穿过宫古海峡走向太平洋。在穿越宫古海峡后,由于对外发布了海事通告,一路都有国外舰艇伴随,有亲历者以此为题曾写过一本书《绝密航程》,其中对此就有过详细的描述。对我来说,通过这两次大洋调查任务,在现场让我深深体会到,科技强才能军事强,军事强国家才强。

# v t, M" D \( B

1986年,我被调到向阳红5号船,先后担任第二船长与船长。说实话,我当初对到海洋局以后还要再上船工作还是有些抵触情绪的,毕竟海上生活漂泊不定,从部队到海洋局诱因是希望能稳定一些,能在机关工作。

) G. Z V: y A- c7 p) C5 h

3 u6 r1 r0 p# O$ N' u$ ^( g% t* k

1990年,在向阳红5号船上指挥(右一)

, |0 t% m5 n* {! R7 b( t- g

到了海洋局以后,在那个阶段也参加了船长考试,源于多年的技术积淀与经验积累,考取了远洋船长证书。当时在国家海洋局拿到远洋船长证书的人员奇缺,因为很多从军队转业来的船长文化基础太差,13门课程的文化考试他们很多通不过。1984年,因为身体原因曾在家休养了一年,1985年时任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上船担任船长,家里建议我服从组织决定,整过自己慎重考虑后,最后还是去了向阳红5号船担任第二船长。

2 a* k3 t/ ^' D; ^: J2 Q

从小艇到大船,中美联合调查开眼界

& ~1 l4 s: ~0 ]" D

从排水量125吨的小护卫艇到15000吨的巨轮,开始感觉向阳红5号船的单伡、单舵很难操纵,一番努力后终于能熟练驾驶了,也使我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向阳红5号人数多、装备多,部门广,涉及航海、甲板、轮机、气象、水文、地球物理等,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管理难度大。地方管理与部队管理特点不同,因此也在不断学习中锻炼自己,在向阳红5号共计工作了6年。

9 l$ l; s: ?* N# \

8 v( @7 x% e. A, |& r8 g; U

向阳红5号船

1 b" v& E% T% @7 p

在向阳红5号期间最为深刻的事是参与了中美海气联合海洋调查,是中国的海洋调查首次与国际合作,也是我国用自己的海洋调查船第一次走进深水大洋。记得当时在第一航次的时候,美国驻中国大使亲自来码头给我们送行,国家海洋局局长、外交部有关人士随同送行,中央电视台作了全程报道,在我国科考史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事件。

- O/ z. Y1 Q+ b8 \

4 j" e; \' N0 p' k$ F* e6 t5 u

央视记者为李立新拍照留念

6 D; J: T" z# ^3 L

通过中美联合科考开阔了眼界,这是我真真切切的感受。过去进入深水大洋是为了我们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巡航导弹向海上发射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这次出去的目的不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是与国外科学家在一起工作,第二是使用国外的设备进行海洋科学观测和调查,第三是停靠到了国外的港口。海洋科技国际合作让我国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了眼界,知道了国外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认识了国外海洋装备的先进性,与此同时,进入国外港口后也目睹了国外的风土人情,看到了我们的差距。

+ O' J6 j& ^5 p. Y x' e5 n

$ k1 R. d6 N& r) K) X* y

出港时在船上与悉尼歌剧院留影

! m9 s. i; \8 _, v* p5 j$ M

我参加的第一次中美联合海洋科考去了菲律宾的马尼拉,密克罗尼西亚的波拿佩,澳大利亚的悉尼、达尔文港,整个科考海上历时总长100多天。先是中美联合海洋科考,到了悉尼后澳洲科学家参与了进来,变成中美澳三国联合海洋科考,主要项目是进行台风跟踪观测。

$ O7 Z A: A$ ^; P2 R1 V B

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使用美国的中尺度雷达进行台风观测,时间在1986年年底的南半球卡奔塔利亚湾海域,期间我们观测到了2~3个台风从生成到强大再到消亡的全过程。记得台风观测期间向阳红5号船最大的一次脱锚达13海里,那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至今仍心有余悸。通过本次国际合作,了解了海洋调查船多学科调查的整个过程,对此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最早接触国外先进海洋装备的,比如多普勒雷达、CTD温盐深剖面仪,等等,一切都是第一次,紧张、好奇、兴奋,至今仍历历在目。

; \" I; C* w1 g: G

* S8 v7 L3 E) [2 a. [' `: W9 i

科技人员在进行6000米水文绞车作业

: m/ i" _, T5 T3 c8 j- d. |

永暑礁建站,彰显海洋主权

/ i9 a, ]: ~( k9 ? D, l/ H0 @1 z

南沙建站是我所经历的另一个难忘记忆。记得在中美联合科考结束后不久,大约1987年4月,接上级通知要做备航准备,当时没说具体任务内容。后来才知道是要组织一支科学考察队赶赴南沙群岛,选取一个或多个岛礁作为支撑点,建设一个国际海洋观测站,当时锁定的岛礁是位于南沙群岛中心位置的永暑礁、华阳礁和六门礁。

/ h; J2 V# g4 m+ B" D

- S1 R- x+ w b x

1987年,考察队员在永暑礁测量

: r. x/ @( _3 Q

最后为什么要选定在永暑礁?因为永暑礁位于南沙群岛的中部,在水文气象的观测上也极具代表性,而且靠近国际航道,航行十分方便,周边环境也相对安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议定由沿海国家去建立海洋观测站,既是一项履行国际义务,同时由中国来建站出于信任,就等于承认那片海域属于中国,因此建站意义极大。

# b) @7 R, o$ J$ E. P4 _2 w4 `

% x& l* Y9 M0 ^1 S

考察队员在永暑礁开展建站前期工作

: \) u; @3 S! @9 M" H% E

当时我国对南海海区的资料掌握几乎是一片空白,使用的还是几十年前英文版海图作参考,资料陈旧加上坐标系不一样,因此心里没有底。我们当时用的定位仪是美国的单频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不能进行连续实时导航,平均两次定位间隔时间为35~100分钟,越是低纬度地区卫星过顶时间越长,基本以一颗星或两颗星为主,很难捕捉到卫星信号,因此位置误差很大,最小误差都在2海里左右。

$ W1 q0 Q+ i$ s- b6 H. m! d

# c2 ?3 ], @& T5 C6 }& Q# A& M

永暑礁建碑

# z- D6 p* \( \8 W% q% q: J

就这样,为了寻找到永暑礁,我们可谓颇费周折,最后终于在风平浪静的一天,发现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小黑点,锁定就是永暑礁。我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运送登礁人员的组织指挥,及负责人员登礁作业期间的安全保障。除了上礁时要武装掩护外,上去后我们也要随时关注他们的活动情况。在此期间,晚上我们要留2~3人轮值,以确保登礁小艇上的人身安全,用对讲机随时与他们保持联系。

' S' |+ {4 G- F' C( W3 ~

黄岩岛联测,我国测绘史上首创

1 h, A9 ^& |4 m: C+ s% |

1989年,国家海洋局科技司与武汉测绘学院共同策划了南海岛礁联测,列入1990年国家海洋局南海综合科学考察计划,作为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南海科学考察内容。精确测定黄岩岛等岛屿的地理位置,以此向国家提供更可靠和必要的科学依据,根本目的在于彰显黄岩岛等岛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本次南海岛礁联测由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国家地震局共同实施。

. q/ O; ^' f( L3 \1 ^% \1 s

" H, O. ~+ J6 i% D! h* V

1990年,在南沙海域向严局长汇报航行计划安排(右一为向阳红5号船政委庞钦,右二为国家海洋局原局长严宏谟,左二为李立新,左一为原南海分局党委书记陆夫才)

/ S, _& n; s: ^" [. r. P

当时我还是向阳红5号船的船长,我们的任务除了南海岛礁测绘保障任务外,还有一个任务是护送时任国家海洋局严宏谟局长视察南海,这是我国第一个部长级干部随船视察南海,随行的还有13名记者,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中国海洋报、解放军画报、南方日报、海南日报等新闻记者和摄影记者。从南海返回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连续5天进行了跟踪报道,第一次向外宣示了我国对黄岩岛的主权主张。

9 O# E" a% [. \3 Q2 ]# o% ^

- X) {# V# w. r( i

1990年,测量队员在永兴岛实施点位观测

2 c" u \0 `% o

在黄岩岛联测时,武汉测绘学院是宋成骅教授带队出征的,那时刘经南院士还是一名教师,也是技术负责人。根据项目的技术设计方案,采用3台地震局的WM102双频GPS接收机,分组进行同步联测,我们向阳红5号船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把双频GPS接收机放到黄岩岛南岩上。3月31日开始黄岩岛与永兴岛的同步观测,至4月1日结束,在黄岩岛时间长达一昼夜。本次南海岛礁联测意义重大,精确测定了黄岩岛等岛屿地理位置,埋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对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新中国测绘史上的第一次。

; S F8 B. X/ J2 i) N

/ i6 ^! E0 t1 X8 v

有关参测人员在黄岩岛科考碑上合影

5 Q/ |2 C. b' H. X1 O, ] f( E

三沙的未来,发展海洋经济是关键

0 a" O- e; t/ O) f

在担任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领导期间,主要的任务是维权斗争,从2006年开始到2012年,期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9 o/ Y9 d1 R/ J

目前广东海洋发展研究会主要工作围绕南海的海洋权益、海洋安全、海洋科学研究和南海的海洋经济来开展,组织协调南海区的涉海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研究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做得比较多的还是涉及南海海洋安全的相关工作,每年都会组织《南海问题与区域发展》研讨会。研讨会每年拟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围绕权益、资源、环境等议题进行探讨,今年将是第九届《南海问题与区域发展》研讨会,因疫情影响推迟进行。

' s# v* c9 { W& y; x$ c" V

$ m, m* z& m o5 x

2006年,北部湾巡航管护(右一)

O: g. W* m' k- z0 |: I

广东海洋发展研究会以专题研究为主,不同与海洋学会的学术交流,性质属海洋智库,对外的另一块牌子是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南海分会,属于独立法人单位。作为海洋智库,内容包括区域规划研究、法律依据研究、海洋安全研究、海洋经济研究等。

+ l4 ~' {, m/ G" \2 {- ?

三沙市作为陆域面积最小、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从2012年组建至今已有8年多的时间,成立的时间选择在越南颁布海洋法的时候,有其特殊的意义。按照《国际海洋法》的要求,彰显主权必须要有政权的客观存在,因此其主要任务还是彰显主权的存在。当然,目前三沙市的经济还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未来要可持续发展,以我之见,就需要把三沙的海洋经济搞上去,需要发展三沙的海洋产业。

0 E' U d- J B0 z7 l9 @

第一是海洋渔业。传统渔业加现代渔业,包括捕捞业与养殖业,建设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南海有这么大的水域面积,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南海发展。以前没有三沙岛屿做依托,承受不了更多人口的生产与生活,现在有了美济岛、永暑岛、渚碧岛、赤瓜岛等岛礁做依托,就有了坚实的后方基础,就有了发展的可能。只有人口基数加大了,我国在南海地区的存在感自然也就凸显出来了。

% Y# `9 L) b; \, r

第二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众所周知,南海问题的起因与油气资源有关,原来南海没有发现石油的时候,周边国家没有提出过岛礁主权申诉,自从南海发现油气资源后,这样的案例慢慢多了起来。我国目前对南海中南部区域的油气资源开发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未来要深度介入南海的油气资源开发,共同开发或自主开发,或者说用自主开发来带动共同开发,毕竟我国的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这也是三沙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6 ^: o7 }6 N. z' ?4 }

第三是旅游开发。目前三沙旅游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价格、质量尚有待改进,推出的产品也比较单一,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人民希望到祖国的南海看一看的迫切愿望。南海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而到自己的土地上去走一走是理所应当的事。因此南海的旅游开发势在必行,要有序开发、逐步开放,让普通老百姓有机会一睹南海海洋风采,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 |# B( B& Z3 F, Q

% j7 O& Q- l5 ~, R+ U) y

作者与李立新理事长合影

" K b- v* [! q# B7 p

在与李立新理事长的一番交流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朴面而来,历历在目,对他来说有着说不出的亲切与感动,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他对南海问题的关切与关心。在他50多年的海洋工作经历中,无论是军旅生涯还是在海洋局工作期间,包括在广东海洋发展研究会期间,均围绕着南海问题,他深情地爱着那片海。

' v8 y& y; v4 U% V" o+ h3 W$ T, n

一路走来,这份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科技强则海洋强,海洋强则国家强,建设海洋强国我们格外需要那份使命担当。

" j. I0 s5 }- I" B m8 y: d* X6 k5 t& A( u 1 O1 w5 @% X! R0 m7 M. ~$ j C v 7 }6 w( u2 T: T- @ \2 E - Z. {$ f9 O' f* ?# S6 A+ W6 i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瘦竹
活跃在4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