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 |8 a6 W0 r Z5 A- q
6 V# a) P5 R3 P0 B' @ 7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4000吨级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大洋号”在广州交付使用。该船是中国首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和国际化原则设计建造的新型全球级综合调查船。就在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 ! i1 {- T0 N5 a
" {5 {- b( E: l# T& ~
5 E7 u- r- Z/ w 短短1个月时间里,就有2艘全球无限航区科考船交付使用,我国“探海利器”创造的“中国速度”令人赞叹。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深海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发,新建深远海科考船下水或入列的数量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形成了“多个海域、多船作业”的调查研究新格局。 3 ]$ p8 O+ Q. v4 ]3 W+ a
( D1 T4 Q i: J5 J) N
! M6 U9 I2 G8 Q: ] “向阳红”系列成为主力军 8 o7 j: a6 ^9 G' q9 h1 U, \
* \% `; h5 d) C- Z( ?% N) L3 j
* e1 a) z4 o) V' F" X" s
海洋调查是经略海洋的基础,调查船是海洋调查的主要载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调查事业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利用渔船、拖船和旧军用辅助船改装成海洋调查船,1956年“金星”号海洋调查船的改装完成,标志着我国海洋调查船建设与海洋调查事业的新起点。
" r( ~: D" f9 a7 @/ o6 k) I z # Y4 M. U2 Y! @2 p9 x" E! i6 r W
8 p* s7 @* f- a$ r" d9 `$ j
20世纪70年代,为实现“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战略目标,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改装了一批海洋调查船。其中,“向阳红”系列调查船成为支撑海洋调查、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向阳红05”“向阳红09”“向阳红10”等船更是为远洋科学调查、保障我国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等做出了卓越贡献。
" L: e. `1 V) T" T# I; E* Y2 u7 d $ }; v. C. H0 H# o/ m' _9 B) C4 v, H
; L, E: ]5 x! Z! t! `1 E9 O
1978年12月,“向阳红09”船首航太平洋,参加了世界气象组织的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活动,中国海洋调查船在世界海洋科学调查大舞台上精彩亮相。2006年,就在“向阳红09”船步入近30岁“老龄”之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成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随后,“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完成了一系列海上试验,执行了中国大洋第31航次、35航次、37航次和38航次4个试验性应用航次。
( X: A1 k3 a2 G; o; t ! f7 _) B+ I. i8 d/ ~' Q
1 ~* v' X& A' L- B$ L) S
“向阳红10”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参加了同步通信卫星、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等重大科研试验和考察任务。 ( W7 B1 X1 R+ G9 _# |7 @
: }( r. n1 ]( S
* b0 ?4 p, I( s2 n- { 船如人,终有一老。如今,“向阳红”系列调查船大部分已经退出现役,部分新建调查船沿用了这个光荣的称号,继续驰骋在深海大洋上。
! K$ ~: g1 f9 g( q9 C
' m+ Q, v* z' n, l$ s
0 `& J5 {8 I7 u! @8 `3 O$ ]
0 ]/ A% J4 z+ y1 h0 f0 c3 s8 H & G4 X& W, w# W" Q0 H- }# j
; l, O" ^4 l" p% S* _9 s) f 改装船服务海洋调查
& {8 n4 r# p; a, q9 |# F
' `" F, a! h" ]' N; @
- c+ B* v ?9 t# p" w 极地深海领域的探索研究长期以来都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开展海洋调查,特别是极地深海调查,大吨位、高性能科考船是不可或缺的“硬件”支撑。 - ]- p; P8 r: H0 Y1 l
! ^4 c& V# W/ z! o% l* f' B ( H" k8 ~8 X6 `6 w* x4 {1 r/ [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船舶建造能力限制,我国高性能科考船的设计建造仍是短板。为此,我国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拨款从国外购买了一系列调查船并进行改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科学考察的需要。 . L, R( e1 I; q E7 `) j
) B4 k' g( ?% } , H0 P j- C( z: }# i. C: b. W
我国开展南极考察以来,一共使用过3代考察船。执行我国首次南极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船并不具备冰区航行能力,在完成首次南极考察任务过程中船体受损严重,难以达到南极航行保障要求,只能遗憾地退出南极科考舞台。
* N$ p( p4 T0 @+ j/ e% p! B# F
- I( J" i' k2 S B3 @' g2 W0 @ E( L
1986年,我国南极考察开始使用“极地”号科学考察船。这艘船原系芬兰劳马船厂建造的一艘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货船,我国购进后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在完成了6个南极航次考察任务后,于1994年退役。
' q/ c3 |9 }6 @% R w6 J+ l& z2 l A% v0 ]; Q. e
/ V( k$ P9 v% `6 }/ M! s 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由运输船改造而成。20多年来,我国南北极科考都由“雪龙”船支撑保障,主要负责南极考察站物资补给、科考队员运输和南北极大洋调查等任务。
+ g- k2 K1 ~1 v- |9 ~
W% F2 `* a8 b6 ?, a6 Z
, s: E! Q: \4 @# C* f 与极地科考相似,我国大洋考察也经历了从国外购船改装阶段。 L' m* |% R3 {. t6 c
" ~2 C- m f) |# j
5 _: w, w% d M/ Y
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需要,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了“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经改装后将其命名为“大洋一号”。 4 ?/ I4 C% Z0 }# O7 X
; E& F# s* f" b' }
Z5 t3 y2 K6 h1 K; p& X 从1995年开始,“大洋一号”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航次,为中国大洋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 X, z' H: {6 L2 D$ f$ @
" v1 ?+ d6 s9 j s S- y1 E/ Q
* A% t# i* c: y! n: @; D 为了适应中国大洋资源研究开发从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向多种资源的战略转变,“大洋一号”又历经数次改装,增装了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调查设备,更新了甲板收放设备,改善了生活及安全设施,对实验室进行统一布局和建设,构建现代化船舶网络系统,提高通信、导航和驾驶能力。现在的“大洋一号”可以进行多种高精尖大洋调查作业,是一艘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科学调查与深海设备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船。 2 |, Q5 T+ w: E2 M& }# P
s& C5 Q+ n. @9 x/ c / u) c5 L2 L, O7 ?( q; p8 @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高科技领域不断拓展的态势愈发突出,在载人深潜、极地考察、可燃冰开采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愈加凸显:调查任务多,适用船舶少,供需矛盾突出。 , S: H) s8 I9 K# L0 ]3 [$ t( X
0 F+ u) z# l* ^% m0 C- c& h" a % N0 y3 J2 q/ |
作为我国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号”船一方面成为了中国大洋科考的“代名词”,一方面也处于常年无休的状态。“雪龙”船破冰能力相对有限,经过几次大修之后,调查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超负荷使用状态。 4 Z3 r3 d+ e0 v$ _0 k, L- O
* T$ |4 B+ [/ y G+ \4 V
) g E6 B' s, r+ N( u7 C 由于“船时”紧俏,没有“档期”。许多科研项目只能租用或搭载于外国科考船,不仅费用昂贵,还受制于场地、设备等条件,难以便利地开展科学研究,获得优质样品和数据。
9 \5 s6 w9 h/ p: b- e9 ]8 n
% h! `- H$ ]( y7 ]7 d% f2 P7 Z1 f 6 D: O& _! I! k5 \9 Q9 u
海洋科技当自强,靠花钱买不来核心技术。我国只有加快发展新一代“探海利器”,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集成发展,以强大的装备来支撑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领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 N$ D! [) E( @ S4 i
' n2 U6 \" q1 V
: \& z b( W" \7 r8 b" o' h
% |, d x' e& w N9 N; Z* c J/ Y4 k
$ C1 k: e; O& P- p! N8 u/ ?: p
进入升级换代新阶段
+ _/ a% d4 g1 g
) g# m' \. R( p9 o0 j+ e9 {5 Y : w4 S6 |6 u4 r" \' x$ a. W: J8 k
面对重大专项实施紧迫、适用调查船舶较少的现状,我国近年来持续加大极地深海考察基础能力建设,“东方红3”“向阳红01”“向阳红03”“大洋号”“深海一号”“海洋地质十号”“嘉庚”号、“雪龙2”号等3000吨级以上科考船集中下水或交付,可有效分担极地大洋科考和调查重担。随着新一代科考船的“出镜率”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我国深远海科考船进入了升级换代、有序更新的新阶段。
% Y" Q' O, Z) E# ?$ C* `) T/ n
% ?; ]8 W9 h: o* X 7 g/ b( Z4 A; Y; r
% L, ~5 h6 F% v8 h N7 m7 }
, ?8 g2 M f0 ?# J0 D0 t ) A/ \1 n" M6 J0 U* B
作为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破冰能力大大增强。“雪龙”船是靠船头的冰刀和坚固的船头把冰压碎。“雪龙2”号则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冰区机动能力大为提高。 ; O& y. J- f$ { ~; ?
! g9 j2 G5 |( L2 H# s- a
' B: {3 i4 f& S" ]) d- ~' \
“大洋号”是国内首艘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可变速柴油发电机—BPC直流母排电力推进系统和双直叶桨推进器集成方案”的船舶,具有极佳的操控性能、优良的耐波性和经济性,可在不大于5级海况下进行深海调查作业。 ; U! w" k3 j" ], m7 f/ y9 ~$ j
, P" l' ?- n, U$ L9 `- B6 k
5 G2 X* Y3 Q4 I E' O$ k, \
专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量身打造的“深海一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吨位深海载人潜水器专业母船。该船可为蛟龙号深潜作业提供运载、就位、布放、回收、通信等水下、水面支撑,能极大提升有效下潜次数,提高作业效率。 7 J* Q4 z5 W5 K o, r
$ i4 t B& ]! l, R* [8 Z$ C
" v) o( @: x1 I x, [" E: l
新建“向阳红01”船安装了64台(套)调查设备,分为水体探测系统、大气探测系统、海底探测系统、深海探测系统、遥感信息现场印证系统、船载网络系统等6大系统,船载调查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名副其实的“流动的海上实验室”。 ! J: X$ D4 u5 ~% a' k# }
: B6 h6 c6 K/ o5 B 1 P6 |8 {: |0 N# n
“海洋地质十号”最大的特点就是钻探能力强。该船装备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拥有1200米钻探能力的举升式海洋钻机,可在水深1000米以内的海域进行钻探取样,并能够在浅水区域钻入较深地层,最大可达400米。 / \: d8 r. B+ T7 G/ B' I
7 D3 t3 X2 ]5 W7 J/ R
3 P4 J; d5 X4 i2 b0 ~1 W
安静和洁净是“嘉庚号”最为人称道的特点。“嘉庚”号可对海水中超痕量元素实现无沾污的采样与分析;全船采用全电力静音推进方案,螺旋桨是特殊设计的五叶定距桨,推进电机也是定制设计与制造的低速静音电机。与此同时,为减少其他设备的振动,减少船舶噪声,船上大部分辅助设备及管路都采取了减振降噪措施,就算是航行中的“嘉庚”号也始终处于“静音模式”,发出的噪音仅与会议室开会所产生的噪音水平相当。 1 q7 ` F8 m" K
) K" ]$ a' {" W0 O/ _0 i( G; F2 g
7 M+ }( i# `2 D( ?: `5 S( P& \! g+ G: m
然而,科考船多了,性能好了,技术先进了,还需要更加完善的组织管理。为推动我国海洋调查船舶的开放共享、促进海洋调查能力提高、保证国家海洋调查任务顺利开展,国家海洋调查船队于2012年正式成立。船队以政策引导、志愿加入、统筹协调、分类分级、信息开放、资源共享、竞争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为原则,开展的主要调查任务包括国家海洋基础性、综合性和专项调查;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国际重大海洋科学合作项目;政府间海洋合作项目。
! j: `2 S U3 B0 l : ]6 v8 g$ z& m- k) W5 p
" |+ H* p; y8 V0 u/ p
截至今年5月,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规模已发展至37艘,初步形成了海洋水体环境、海洋地质、海洋油气资源、渔业资源等多专业调查能力,调查范围涵盖近海、深远海以及极地。
6 w6 K( M% _2 ]# q7 ]6 p" j
9 F5 p$ Y( K* ^* e. v( C$ O: F1 u ! y1 c( Y$ v: x4 s
在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的同时,我国坚持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以科考船为载体积极主动贡献力量。
4 X9 [) {' s3 W
+ |* o7 u8 E: T7 k$ B2 \/ R) p" W
: ?' [5 o& x- g* ?5 F3 R 2014年1月,正在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船成功救出了被困多日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52名乘客,得到了有关国家的积极评价,展现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在今年7月结束的中国大洋52航次期间,“大洋一号”船为来自智利、阿根廷、缅甸、菲律宾、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国的6位受训学员提供了海上勘探培训,传播深海技术与科学知识,积极履行了国际责任和义务。 ( d6 ?! m# h. m
+ t' T4 ?, u- G5 _ 9 P3 X, J) r9 p# G8 F0 F8 Y; A r
航向深蓝,大洋亮剑。新一代科考船为我国开展极地科学研究、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等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平台,将在提升我国极地大洋科学考察水平、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途上彰显时代担当。
( J' m) |& B" L: r6 O* q! u. P / z: S" n! _7 |0 W
( {0 s: @# s; A- F" T6 O# P" u 来源:中国海洋报
9 H3 h* F$ [% G0 e, R
7 t# b! {3 b' g: t6 y; k, J4 b
7 ? s2 I, x6 w0 Z0 N( J" p" G 记者: 高 悦
* ~. n' U" o& v; @' [# _
2 }% i. i" K- }8 l% ^
( s( M) V5 a& u 编辑:吴琼
% q+ k- r! @) V' c
3 W3 p2 ^1 B* V2 Y" A( T ' W4 v9 J9 m* }4 x
举报/反馈 9 F' @1 N( Y8 d; R# G# `. `2 ~* w2 w
" I! L% z. K' X- T1 _2 j9 W* ?+ ~* P, ]+ `" [
1 O9 j/ Q+ k8 z
3 u5 q! v; ^) i, o6 }! ]
9 v! U0 n m& P0 N/ d4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