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毅|海洋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与路径选择

[复制链接]
( N( M" d6 `! J9 B6 Y5 [6 g
% [3 a* w; i# d) Z k/ ?( m& l
4 r( Q7 a+ n' I' e2 D9 R
9 `7 O/ Q j: W. M9 x2 O; H
% ~3 Y! l+ M+ l2 | Z; x, M( ]
+ B( C3 F, @+ T+ T1 H
0 a/ m) g) s/ R. D w
; U) u+ f: ~( x' A1 r- U0 c. }2 }& W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取得显著进步,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洋科技不断创新,海防建设突飞猛进。我国正在由一个海洋大国阔步迈向海洋强国。

: }1 ?3 b+ T5 ?, T0 Z. j) J% V! I4 c) h9 B6 z* k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兴衰安危,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事业,全社会需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形成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海洋意识自觉,大力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 ^% E) `5 _7 d& y. u9 L

海洋文化建设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弘扬和发展中国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意涵。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侯毅认为,全面加强我国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我国海洋事业的战略需求展开,在弘扬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阐释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发展创新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华文明特点的海洋文化。

1 i( ?; |0 e+ ?+ v5 s$ a" p. E/ p7 q

在当前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我国海洋事业的战略需求展开,这是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与基本遵循,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9 c" H" F. `$ ^& j- S3 G

第一,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合法权益。

* n; I2 s0 A0 X9 Z0 ]/ T

第二,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 @8 k9 P) |7 y u# s4 @

第三,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深化国际交流,推动海洋文化的交流互鉴。

9 m! d, }5 q3 U) e. s9 Y1 J% J$ E

第四,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人海和谐发展。

% @" V7 t- Z& D6 a/ |! {; i" j; }

第五,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推动中华海洋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7 I5 m7 a D- d+ d

在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形势日趋复杂、国际海洋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将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x2 J) s3 K% @1 }4 W% L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

, Y" u& o2 Q+ l' t/ H

第二,加强理论研究,夯实支撑基础。

4 P, c: H$ F8 ?; g) \4 z: @# S

第三,创新传播方式,讲好海洋故事。

% v1 f2 E* p! ]# A. x

第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成果转换。

9 r9 C; \2 J |& ]: Q p: G% I

第五,健全法规制度,规范资源开发。

* c* f2 T# M" b$ f

更多精彩观点

5 `8 L% b$ [. J! G" S, ?

01

Y0 E: I0 D* Y" A/ w& [

海洋文化建设是建设海洋强国的

' o, W6 B& j6 }4 \7 x; v

重要组成部分

6 |( {. m6 U% y' V% J/ f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海洋文化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在支撑和动力,建设海洋文化强国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 F2 O" O$ t3 z; y

海洋文化建设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世界贸易往来的主要交通通道,任何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离不开海上交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海洋的能力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当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向海图强、向海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提升全民的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空间意识,培养立体多面的海洋价值观离不开海洋科技发展、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文化建设,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基础,对于推动建设海洋强国,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 a2 D0 L5 U# m+ G. h& Z+ @# h

从国际局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围绕海洋的竞争不断加剧,既有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硬实力竞争,也存在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较量。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我国发展,在我国南海、东海频频制造事端,企图破坏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以及我国的和平统一事业,美国政客与媒体炮制出诸如“航行自由”“灰色地带战略”“小棒外交”“切香肠”等论调对我国在南海的合法维权行动进行污名化。2014年、2022年,美国国务院在《海洋界限》刊物上两度发表研究报告,花费大量篇幅阐述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不合法”。对此,全面讲述中国人海洋活动的历史,深入挖掘中国“和海”“睦海”优良传统海洋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海洋软实力,有效应对海洋权益争端,实现祖国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9 N; x* t6 u% g% e3 ~

海洋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战略选择。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个海洋强国,但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种种因素,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重陆轻海,中国人向海发展的步伐迟滞了。面对来自西方世界的威胁,一些封建统治者也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例如,清代康熙、乾隆就曾忧虑“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但他们囿于狭隘的政治利益,又盲目自大、闭目塞听,不谙世界已进入海洋时代,没有研究海洋、经略海洋、开发海洋的意识,反而屡次实施“海禁”政策,限制对外交流;知识精英群体对海洋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鲜有影响世界的海洋战略学家出现;整个社会海洋意识淡漠,即使出现过蓝鼎元等少数倡导经略海疆的学者,但他们的著述并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更无法改变社会发展的进程,最终导致我国由一个海洋强国沦落成海洋弱国。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从海上攻破,海疆危机频发。

4 ^& a4 o, N( Y: n! C) _

与我国缺乏海洋战略意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方列强十分重视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涌现出马汉(美)、科贝特(英)、约翰·塞尔登(英)、奥本海(英)、格劳秀斯(荷兰)、拉乌尔·卡斯泰(法)等一批海洋战略学家,他们的思想直接引导了国家实践,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称霸海洋提供了理论支撑。马汉的海权论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格劳秀斯和奥本海有关国际海洋秩序规则的论述已成为现代国际海洋法基本准则和国际海洋秩序构建的理论基石。西方国家普遍重视海洋教育和全民海洋意识的提升。日本于1996年确定“海洋日”,并列入国家法定假日。2004年,美国发布《海洋行动计划》,提出除学校教育外,还需利用水族馆、博物馆等拓展海洋文化教育。

9 V. e9 g; d* g f/ Z

中国近代历史教训和世界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昭示我们,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有先进的海洋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海疆主权自主和“向海兴国”“依海富国”的目标,建设海洋强国是党中央谋划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工作,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我国正由一个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8 I9 I4 I, E# W. Y6 p

海洋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客观需求。中国人开发海洋、经营海洋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具特色的中华海洋文化。经考古研究发现,早在8000~6000年前的史前时期,我国沿海地区的先民已有能力跨过台湾海峡,到达台湾岛,并以台湾岛为中转基地向南太平洋岛屿迁徙,在迁徙过程中遗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已出现了“海”字,大量海贝作为实物货币在市场流通,这说明当时中国人认知海洋、开发海洋的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先贤们经常“以海喻人”“以海喻政”“以海喻道”,阐述哲学理念和政治思想,留下众多经典篇章和名言警句。

7 f: l* w a1 Z' n3 j

西汉时期,中国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船只航行可远达印度沿海及斯里兰卡。有学者统计,《汉书》中以“海中”为题名的文献有上百卷。秦始皇、汉武帝等封建帝王多次前往沿海地区巡游。

, O5 W0 j6 l. Q: @1 f

唐宋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被运往世界各地,使得中国也为世界所知。据《诸蕃志》记载,仅泉州一处港口销往海外的丝绸就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唐宋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十分发达。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宋代中国航海技术比西方领先二至三个世纪,已经从“原始航海”时期进入了“定量航海”时期。

: [2 L3 A: K+ K7 Z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伟大奇迹。根据史料记载,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回国时,随船带回17个国家和地区的贡使,第六次下西洋回国时,随船来华访问的有16国使节,超过1200人。郑和船队每次出访无论在船只数量还是人员数量上都远远超过16世纪初西方探险船队的规模。郑和船队所经之处,带给世界的是文化与贸易的平等交流,这是“和”的中华文化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7 g: X; l% i' U! H; K& ~

尽管中国古人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中国先民结绳为网、食海而渔,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识海而述、美海而歌、悟海而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形成了与海共生、尚和敬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与世界人民和睦共处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 S7 T' i# U# ` f1 f5 Y

02

) i, z5 m- b7 A6 z

海洋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与根本任务

D0 L; h2 ? Q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是价值观的反映,体现着时代特色,当前弘扬和发展中国海洋文化的时代意涵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

% c; n% _7 x- h& r9 Z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能在世界激荡变化中站稳脚跟的思想基础。中国海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沉淀,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传统价值对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应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海洋开发、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科技和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领域作出了相关工作部署,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创新了海洋发展思想,形成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观。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建设需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基础上,阐释好新时代海洋观,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6 n W) k# M1 D& L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海洋事业面临的发展形势较为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形成新优势,文化是重要软实力,必须增强战略定力、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鉴于此,中国的海洋文化建设应主动因应时代要求,承载起普及海洋知识、塑造国民海洋意识、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社会功能,在充分展现中国海洋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推动海洋文化的创新与繁荣,构建服务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海洋文化体系。在当前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我国海洋事业的战略需求展开,这是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与基本遵循,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p& W; r/ D1 ?

第一,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权益争端国际化、司法化趋势加强,海洋安全形势日益复杂,成为影响我国向外发展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之一。建设海洋文化强国,首要目标是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合法海洋权益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向国际社会深入阐释我国海洋维权的政策立场和历史法理依据,提升海洋领域国际话语权。

0 z: P: }. }9 N% U, M

第二,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水平”的任务要求。因此,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目标之一是要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在充分发挥文化精神动能的基础上,一方面,调动智力资源,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增强社会海洋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自觉。

6 P$ q) ~6 G/ }, V# N2 q

第三,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深化国际交流,推动海洋文化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构建公平正义的全球海洋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努力方向,向世界阐释中华传统海洋文化的新内涵,宣扬中国“与海共生,尚和敬海”的海洋价值观,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更多地了解国外海洋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互鉴。

6 t" R/ N' O$ g; Y

第四,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人海和谐发展。海洋拥有庞大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十分脆弱。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近百年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使得海洋环境恶化、海洋污染严重以及海洋资源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强海洋生态建设,构建全球海洋生态安全体系是全人类需要共同承担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于推动生态建设与海洋强国建设有机融合,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之中,从源头上治理,在过程中监督,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海洋文化建设应服务于推动构建科学可持续的海洋发展观,推动促进民众海洋环保意识的提升,使思想的共识化为行动上的合力,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充分释放海洋潜力,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 h, K; h; w# z. |% @

第五,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推动中华海洋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国海洋文化根植于我国先民数千年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的实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的海洋文化也要结合时代而发展,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保持数千年传承不断和魅力不减的重要原因。海洋文化建设就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增强中华海洋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支撑。

& r9 X6 y# W; Z3 C

03

: g3 M; n% a* C5 d6 {* S2 ~

海洋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8 `5 K. T/ \$ J1 O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上,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不断发展和深化。在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形势日趋复杂、国际海洋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将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 y2 K0 q3 B8 e/ R+ ?2 T( Q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文化建设包含内容广泛,涉及领域广,我们应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国家海洋文化建设方案,对于涉及领土海洋权益、全民海洋意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方面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解决好海洋文化研究碎片化、分散化,海洋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等问题。

$ p3 e. n9 O- k3 R2 Q6 ]) ?. s

第二,加强理论研究,夯实支撑基础。没有文化理论的支撑,海洋文化建设就难以深入。当前,海洋文化理论研究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在理论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使海洋文化研究能够产生广泛的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中华海洋文明探源、中国历代海洋治理思想、中西海洋文化交流与比较、世界海洋文明交流等领域的研究,整合研究力量,开展专项研究。

" l% o7 p8 s" S+ Y

第三,创新传播方式,讲好海洋故事。文化要形成影响力,关键在于广泛的传播和理念的认可。海洋文化建设的理念要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了解、认可和接受需要在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应积极拓宽传播渠道,借助于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和推进各类教育基地建设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和讨论海洋文化。在发展好涉海高等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海洋教育。推进对外交流,提升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文化活动中的知名度,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

# q, b: F4 Q( T( H( t

第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成果转换。中国沿海地区具有大量的海洋文化资源,很多文化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特别是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本着科学开发、规范使用资源的原则,适度发展文旅产业,开发文化产品,有利于扩大海洋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加强海洋文化资源与科技、文创产业的融合,通过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品牌,形成示范效应。在沿海地区创办一批高水准的海洋文化遗产文创聚集区,推动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促进学术研究成果转换,做到研产结合,优先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加强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宣介。

O! N8 c& B2 R- F2 W- a

第五,健全法规制度,规范资源开发。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涉及文化、教育、建设规划、旅游、宗教、文物等多个工作层面。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开发政策,才能达到文化资源开发的目标。应制定相关法规制度,为海洋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使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更加规范有序。

R- P2 H4 S& {7 W1 K( n

04

6 w' d2 s% t0 v; ~9 p( I T

结语

( t& `& a6 u. p! ?* O1 B* O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有了很多新变化,强化海洋文化建设工作,构建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文化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p1 Z' s0 p5 r& C' r

当前,我国海洋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与实践需求不适应的情况,我们需要在深入挖掘中华海洋文化内涵、探索其发展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寻找海洋文明盛衰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创新中国海洋文化内容,促进海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中国海洋文化走向世界,助推海洋强国建设。

# }8 ^* `- O% \3 f

需要指出的是,海洋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坚持目标导向,明确建设方向,落实工作路径,推动我国的海洋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8 x. H; }) s& j6 X) V3 l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2年9月上(微信有删节)

; i1 m8 |2 K+ K; v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侯毅

( R- x& r5 y5 U; c, z$ b

原文责编:张晓

) O$ U& U) L$ K3 A; a$ U" ?$ v

新媒体责编:贾晓芬

2 i2 l; q4 ?1 Z

视觉:王洋

! M b& y3 S1 u7 `! S

(图片来自网络)

# [$ s$ t* p j6 R- |4 D( U7 v
- |( ]: G- E1 U! W+ n* D$ \+ E8 q
$ F6 T, f/ q. V8 w

1 q. a, l0 J( F* S: X( v0 r

$ b9 a% v* L7 G& M/ U o/ y: r
+ h8 O @# s" M0 f2 u+ y( K/ q* f
' [- S# `- E. S0 z+ F/ c$ C! J. _
举报/反馈
- `6 M$ f+ ^. g; H7 i0 |0 g
6 t: ~. \. d Y$ g, a$ r z" N) t' o& C$ G O. `: k' s ' i. R! o4 L4 P/ P1 ] ! @# } }1 h- i8 y; F* C. T0 B$ H + p4 C" f" [7 n$ D8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伪丶笑
活跃在2025-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