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 F) ~6 r7 x6 K
+ }8 ?# p. ` D Q- J% J+ {3 Y" | A4 A
* g4 O# p: }9 t
|沈|闻|孙|
) t8 j+ ^0 M9 E8 l " a, K9 V- R5 ]6 y9 @
! s5 k, ^# F0 g
沈闻孙,1930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船舶设计专家,主要从事大型船舶设计研究。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 Y2 M B+ S& @3 u" E' Q8 o # {0 V [& ^2 t, F5 Y, f% I
3 R! A9 M6 d( p; X- `' w i
8 Q0 d6 p3 E0 z; y d% {$ ^5 Y 6 I% D x5 \ J# M4 L6 ~
5 v8 c, R; X g5 k9 Y
“终身奉献海洋” ( N( ]+ O3 U$ f4 }- n
% }$ Q1 h' U/ O5 P
3 \7 j4 a: S, J- f0 a. u
% J# d, f, z( b
4 x9 K5 v8 i0 n/ ~5 K
9 i$ P7 b3 ]) y% B2016年12月13日,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为获奖者颁发纪念奖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获此殊荣。
; U2 q" L( f) t
1 o, d9 A# W7 ^: u( T
# u, ]1 K; B: `( U. h# ~$ B* [+ E * ~5 C' k) J }1 }2 m
不负热爱 矢志造船
( z8 B! T3 i' |1930年,沈闻孙出生于浙江省一个富裕家庭,15岁时与在上海做生意的父亲团聚,入读复旦中学。1950年,20岁的沈闻孙同时拿到清华大学电气系和交通大学(1959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通知书,喜欢造船的沈闻孙选择了交大。/ r- A0 {" ~* G& @
1953年,从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连造船厂从事船舶设计起,他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我脑子里除了船以外,没有爱好”“爱这一行,干这一行,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 G8 S1 t3 ] r1982年,沈闻孙被调去重庆429厂。刚去的时候,429厂处于新建时期,没有什么设计工作可做。当其他设计人员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却忙得不可开交,埋头查资料、画图纸,研究消波水翼等各种专业技术。
1 @6 t/ k: m( l* k) ]0 F9 s作为全国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到了夏天,酷暑难耐。当时429厂条件十分艰苦,画图时汗水常常将图纸湿透。为了防止汗水弄湿图纸,他就将毛巾垫在纸上再画图,不一会儿,汗湿了毛巾就再换一条。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干了整整12年。
% t5 i4 y# ^# R$ x/ @9 w8 D( n0 Q12年的时间,锤炼了沈闻孙的精神和意志,积淀了他的经验和才干。他一人独当一面,担任了厂技术科科长,成为厂里的技术“大拿”。0 k! p, P) M0 U" l9 |
励精图治 直面挑战 : v% q9 w D. w. B% B+ C/ Q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船舶开始对外出口,我国的造船业开始加速走向世界。1982年,沈闻孙从重庆429厂调回大连造船厂,负责研制出口船。当时,我国的船舶工业刚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造出口船的规范和资料很少,工作难度非常大。& b" [6 T& F% k2 T
沈闻孙和他的团队克服一切困难,从参与、主持设计和开发我国第一艘出口船2.7万吨级散货船“长城”号,到9.8万吨级双壳体油船、15万吨级散货轮、5.2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再到我国第一艘超大型油船(VLCC)等20余种船型,为中国大型、高附加值船舶走进国际市场,力促中国造船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
' {+ S l m7 y, }: J2 [7 |0 O
6 ^0 R, F/ |$ v0 U1 P: ?( ? " w$ y9 H! x! p" K. c' r* M
建造中的“长城”号 $ a0 e, x( {& }/ i* H. B& B" w
在他主持设计建造9.8万吨成品油船时,双壳体油船不仅国内首创,因设计风险大国外也少有。第一次试航回来,他连续一周没睡好觉,老伴心疼地说:“你都已经62岁的人了,何必呢?”沈院士却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责任心”。就这样,沈院士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成功研制了在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被船东称为“大连未来型”的双壳体油船,创造外汇1.12亿美元。
! ]! c4 F7 A* w/ t2 x6 N+ r- i, s8 ^0 g6 I
8 Q" W5 f, J* T- R
VLCC是超大型油轮(Very Large Crude Carrier)的英文简称,是海上的“巨无霸”,30万吨级油轮的船舱就可以装下1200节火车厢。当时,国际上VLCC油轮的设计和建造,基本上被日韩垄断,中国从未建造过VLCC油轮。能不能建造VLCC,是衡量一个造船厂乃至一个国家造船能力的重要指标。
" F6 P* U& E# G+ }- V. m1999年,担任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的沈闻孙,虽然已经69岁,但依然带领团队完成了这个新的挑战,打破日韩对VLCC油轮的垄断,开创了VLCC在中国建造的纪录。( K8 t! H- Q9 @9 b6 v4 m
" ^4 z4 Y" ?; x- R3 f9 p. n
: d/ q! K9 T7 E; X' f" _* V8 R* W; {3 c% h
+ \5 x$ E- r1 w4 L# U沈闻孙(右2)在现场指导工作 % \& }- D u/ q
沈闻孙最骄傲的还是2011年开始开发的少压载水VLCC油轮项目,沈闻孙所在的大连造船新厂与中船702所合作,开发VLCC油轮少压载水项目。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沈闻孙仍孜孜不倦,他和团队经过一年多线型与总体布置的优化设计以及多次船模试验,终于实现在VLCC油轮上减少40%的压载水。原本,VLCC在压载状态,需要10万吨压载水,经过他们的改进,仅需6万吨。最重要的是,这使得油轮的二层底部全部变为空舱,对航速、油耗、压载管系的简化,都有好处。这在目前世界造船设计方面是极大的创新,走在日韩前面,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S6 w, r$ T, x2 ]" X. S0 u
: j/ S! C: L1 [+ }( |3 y# E+ Q
4 m/ l6 I$ b9 s9 H* \* ^* I
) Y5 G- v! F B( t 9 V* o9 K& Y6 y' ~: D
硕果累累 谦逊赤诚 1 b- }8 o9 E V+ ^" p8 X8 B
沈院士从事船舶设计与开发工作六十多年来,在他的主持下,成功解决了大型双壳体油船结构、大型船舶振动、艏浪拍击、机桨匹配、船体线型优化等许多重大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每个技术突破背后都需要极大的风险。面对困难,沈院士从未有过退缩,他说:“遇到困难不能绕道走,应该知难而进,迎接挑战,这样的工作也是最有乐趣的工作”。
4 l0 ]3 ~, N$ X5 W$ W
/ x! C0 H8 S8 F2 W) j/ W9 a* {& Y6 n" F2 t4 H8 a& Y
当谈到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称号时,他谦虚地说,“工程技术上的成就大多数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由此而得到的荣誉应该归功于集体,对于我而言只能理解是‘机遇’,把自己推到‘代表’的位置而已。”
; }/ u U l7 x" W- E/ l- `4 i5 i' [3 v* o$ L7 y
信息来源:
# S n' g% ~) a1.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s& u4 p$ v9 ]5 U! _* j/ A
2.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 E# S2 f X& U0 o" {! L0 e- B
3.《船舶设计六十年》、《船舶设计五十年》沈闻孙. X+ C5 N9 r7 l" I: s
整 编:孙晓燕 编 辑:雯 媚 校 对:李维杉 审 核:采 悠
# S3 C1 U3 z- k' e & V! a l# K, r# p. J# Q' h
9 `! r7 e3 M2 e+ L; x/ T7 ^0 { 9 y8 w+ j. ?) h2 Q7 s/ P4 j2 G
7 b, V7 P) @$ ]2 `$ M4 f
; ]0 N- n7 B7 J" s/ G
2 k; q. V0 T( O$ @0 o
3 L9 j9 {: r2 j3 K! i
. G: g; u/ h) z2 M & y4 H- O3 t- H3 }7 t0 F( d$ P0 Z
2 ^4 u, R: I; }+ V @9 s; W
# g! w' i; r$ G9 C
0 A; g4 H' x ?: X( _5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