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l$ Y) V$ f7 Q
; L3 X/ G: l8 J+ \
. o( b% w# T6 f: H3 U5 J9 V0 V
! E& E! C2 a) e|沈|闻|孙| 8 c8 f6 ^) `1 S N
0 Q% v e; n6 [! p( v" Y* c
% m- W2 R, l3 o- I5 a+ _9 N# _) K6 {# @沈闻孙,1930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船舶设计专家,主要从事大型船舶设计研究。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v' p/ g& i. F E R! z: W+ u- m
3 [$ O; m: ?0 u' f( |4 K
% O* A D' m/ Q6 Y: _
& H% @, Z$ S) n
6 z# {: ?- ?3 ^" }; M % _! J. [' d$ e
“终身奉献海洋” 9 ^+ I% ] v, j+ P4 \8 A( ^
7 |$ r! Q( b1 Y/ h) W( M
0 N% j) K6 R6 h! J$ X% ]; e
8 A: \- x/ X; q p0 S) V1 L* h5 B% E, O& C. @2 S( r/ g8 ?3 v, D
G( U5 O9 }" G5 g9 S
2016年12月13日,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为获奖者颁发纪念奖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获此殊荣。: a( i: k7 f e- |) f
, g6 x4 j8 x. z, w& H 3 X( ?& }" f t/ \9 p, D
$ g6 U# @6 P" f9 n! K1 S; e
不负热爱 矢志造船
* n& s/ `. [- d+ S! z) ?; `1930年,沈闻孙出生于浙江省一个富裕家庭,15岁时与在上海做生意的父亲团聚,入读复旦中学。1950年,20岁的沈闻孙同时拿到清华大学电气系和交通大学(1959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通知书,喜欢造船的沈闻孙选择了交大。
: k# i; {* ^$ k9 x9 c; S1953年,从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连造船厂从事船舶设计起,他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我脑子里除了船以外,没有爱好”“爱这一行,干这一行,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 \; x- k: z: T' Z1 E1982年,沈闻孙被调去重庆429厂。刚去的时候,429厂处于新建时期,没有什么设计工作可做。当其他设计人员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却忙得不可开交,埋头查资料、画图纸,研究消波水翼等各种专业技术。
% u: U( \" c3 _2 d7 c1 k作为全国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到了夏天,酷暑难耐。当时429厂条件十分艰苦,画图时汗水常常将图纸湿透。为了防止汗水弄湿图纸,他就将毛巾垫在纸上再画图,不一会儿,汗湿了毛巾就再换一条。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干了整整12年。
@4 B ^) C. E# l, s12年的时间,锤炼了沈闻孙的精神和意志,积淀了他的经验和才干。他一人独当一面,担任了厂技术科科长,成为厂里的技术“大拿”。
9 j) u# `; h$ {& a6 P% c. ^励精图治 直面挑战 }8 q4 e, J Q ?. S+ x8 j" b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船舶开始对外出口,我国的造船业开始加速走向世界。1982年,沈闻孙从重庆429厂调回大连造船厂,负责研制出口船。当时,我国的船舶工业刚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造出口船的规范和资料很少,工作难度非常大。
T7 V: l+ g7 q. B, b( B9 ?/ ^沈闻孙和他的团队克服一切困难,从参与、主持设计和开发我国第一艘出口船2.7万吨级散货船“长城”号,到9.8万吨级双壳体油船、15万吨级散货轮、5.2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再到我国第一艘超大型油船(VLCC)等20余种船型,为中国大型、高附加值船舶走进国际市场,力促中国造船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 L' E/ k2 P4 d6 d
+ |( o3 e- O, o, r/ F
! J/ ~/ {* f: ]
建造中的“长城”号
- ~- m/ W: I. K2 n# m& p在他主持设计建造9.8万吨成品油船时,双壳体油船不仅国内首创,因设计风险大国外也少有。第一次试航回来,他连续一周没睡好觉,老伴心疼地说:“你都已经62岁的人了,何必呢?”沈院士却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责任心”。就这样,沈院士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成功研制了在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被船东称为“大连未来型”的双壳体油船,创造外汇1.12亿美元。3 J `; f+ o6 K6 Q8 x# Y
2 O: Y$ @3 M. ?$ Q
# u9 y3 B9 A- I( S. [3 n* fVLCC是超大型油轮(Very Large Crude Carrier)的英文简称,是海上的“巨无霸”,30万吨级油轮的船舱就可以装下1200节火车厢。当时,国际上VLCC油轮的设计和建造,基本上被日韩垄断,中国从未建造过VLCC油轮。能不能建造VLCC,是衡量一个造船厂乃至一个国家造船能力的重要指标。
. e R. I) H* `6 q1999年,担任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的沈闻孙,虽然已经69岁,但依然带领团队完成了这个新的挑战,打破日韩对VLCC油轮的垄断,开创了VLCC在中国建造的纪录。
; t8 J, e! x& `0 E* w# G7 P' s
' x+ y6 h& l2 c
! c" Z1 A! g6 }: e4 F
5 ~6 L. K% Z; R/ y+ ^
$ R1 e2 ?3 E" \5 h x. X% Z# Q沈闻孙(右2)在现场指导工作
( b1 Q: {1 L1 h0 O$ x2 x0 W( _4 E5 @沈闻孙最骄傲的还是2011年开始开发的少压载水VLCC油轮项目,沈闻孙所在的大连造船新厂与中船702所合作,开发VLCC油轮少压载水项目。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沈闻孙仍孜孜不倦,他和团队经过一年多线型与总体布置的优化设计以及多次船模试验,终于实现在VLCC油轮上减少40%的压载水。原本,VLCC在压载状态,需要10万吨压载水,经过他们的改进,仅需6万吨。最重要的是,这使得油轮的二层底部全部变为空舱,对航速、油耗、压载管系的简化,都有好处。这在目前世界造船设计方面是极大的创新,走在日韩前面,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u2 v8 S* O1 [( n5 c8 p) n+ H+ T
- I4 O! k- |8 u) p
5 m' W2 @) p8 {4 p/ O% ^! q1 B3 @: P1 q* U6 d
0 [! ?6 [6 J0 z
硕果累累 谦逊赤诚 . ~6 K3 f# s4 b9 V# U& g Z- K* j
沈院士从事船舶设计与开发工作六十多年来,在他的主持下,成功解决了大型双壳体油船结构、大型船舶振动、艏浪拍击、机桨匹配、船体线型优化等许多重大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每个技术突破背后都需要极大的风险。面对困难,沈院士从未有过退缩,他说:“遇到困难不能绕道走,应该知难而进,迎接挑战,这样的工作也是最有乐趣的工作”。
% Y, [' }+ i8 D* ^ * o! u6 \% \; ?
3 l" C4 w+ [ ~" t3 [
当谈到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称号时,他谦虚地说,“工程技术上的成就大多数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由此而得到的荣誉应该归功于集体,对于我而言只能理解是‘机遇’,把自己推到‘代表’的位置而已。”
/ Q% M6 V9 K. p2 C) A: s( m' O( G
: h0 B j/ |7 @; Q8 X/ S: _/ X, H信息来源:
5 A S2 y( f# o% B ?1.中国工程院院士馆3 H1 v# R* k- n- Y8 Z
2.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 X: B, u0 z6 H' x# ]4 r& u
3.《船舶设计六十年》、《船舶设计五十年》沈闻孙
0 r% d) |( T% O ]8 z0 @1 N整 编:孙晓燕 编 辑:雯 媚 校 对:李维杉 审 核:采 悠
6 o5 w% S5 x, a6 q7 `! a # H J& Z- h; c; O
8 n/ a. K, f; K) Z$ I0 y
4 U; _7 L# N8 U8 b* u7 f: f
4 l! ~ l# Q9 B- g3 Z( J: C
# p1 ^& p2 ~6 W/ ~: E- ^
3 d8 y: g p1 ^- }& n
6 A8 C; ^ a; U! O% ]% P: W: x a& ~2 ~* B$ P, K
0 a1 b1 @, ~6 \# _2 Z b0 ~; b6 n6 A2 f/ h9 r% S( M7 Z
5 o% N5 ~) R- I @' q" z# C2 a5 B' X" o" }1 S)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