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M* v9 f# j2 l1 L" z1 {2016年12月13日,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为获奖者颁发纪念奖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获此殊荣。
3 B( n. S& S; y1 t# ^( T# I0 A, R* N0 j3 `0 }& A; e
U* d' W9 H* V R5 ]/ \此次颁奖旨在弘扬彰显老一辈院士专家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奉献精神,号召全体海洋科技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向老一辈院士专家看齐,继往开来、开拓进取,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H) {% K0 J. t! h* N
; C; S H* S1 H( F! ^
# n! w6 y7 W( A2 p3 m$ k7 w, s& t2 V) l, o7 w! m4 L
) u! n: \/ E" o& x. z( H+ {" ]! b6 {7 u( H/ O# k! d& r
9 Q4 m2 w \' W5 ^$ [: ]
; d& x5 {$ j% F: f+ N% R: f3 f, x6 G. t) k
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法箴 ) B9 f5 i1 v4 J2 {) |# W D# k; J5 V
/ Y& `3 K6 ^. x , I- O& P8 m( V) j; Q0 u3 w
8 G$ h' L2 j/ G1 d. I6 D9 H" Z; d1 A* X# Z( x' z
$ u1 z) p) b7 s2 v2 W0 Y6 L赵法箴,男,1935年5月生,山东莱州人,无党派人士,海水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 ?3 W p! }* q! k4 K% a
+ G% {0 v8 z! {$ Z5 { i' R
# O+ L# { {+ ~' R长期致力于海水养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主要从事对虾实验生态及科学技术研究。阐明了中国对虾早期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为突破对虾全人工育苗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率领科研团队创立了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效、稳定、大批量苗种的生产,为我国对虾养殖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对虾养殖生产工艺,推动了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指导、参与完成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撰有论著70余篇。
: T8 }2 C2 `; a4 }$ h( Q
4 a( B9 ]6 f4 H# m3 q% |9 J
9 m2 H2 P1 |! `) G% F1 K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等科研成果奖,1986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4年光华工程科技奖,2008年中华农业英才奖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功勋科学家”,2012年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等荣誉。
! E' ^. ~* W7 k/ P: T0 o. |* S" Y# Q0 k+ K t' |
6 q2 H/ c! m, o, |% C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y. C4 d7 C; a: {! Q
8 R2 B5 |1 r( P; `8 l0 p) I
. ?, Q) x4 ^8 q4 d4 {! I6 i, }2 H0 I+ P; z+ Y1 _
首开先河
1 x9 P* c4 q9 I1958年,23岁的赵法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分配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参加工作后,他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就是“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他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在较短的时间里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这项研究中,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对虾幼体二十六期的发育变态过程及生活习性, 并详细描述了各期发育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对虾教学和生产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与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全人工育苗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此,赵法箴与对虾结下了不解之缘。8 \- I- u) Z: s* m
( ^4 V+ I, G2 \1 n6 S" D
# s9 ], O5 N+ Q, p
对虾属于海洋水产珍品,由于海捕资源所限,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开发对虾人工养殖技术,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赵法箴带领科研团队先后主持完成了“对虾人工育苗养殖和开发饵料”、“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 ”、“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等研究,先后突破单产3750kg/hm2、6000kg/hm2和7 500kg/hm2大关,成果居当时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又创立了一套对虾优质精养高产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养殖户的热情,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中国对虾的养殖热潮,开创了中国对虾养殖业的新纪元。/ U, V. M/ m+ Y) A6 b! D6 d! N3 U3 V
( _: G! R* j) X( U* s& v) [
7 j `5 v/ L/ |7 A20 世纪80年代初,赵法箴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这项研究由他主持起草项目计划、组织协调科研人员共同攻关,经过艰苦努力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获重大突破。由于及时推广,1982 年全国对虾人工育苗量比 1979年提高52倍,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人工虾苗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也从1978年的450t增至1991年的近22万t,1981—1992年养殖对虾的直接产值累计超过400 亿元。 这项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被动局面, 不仅推动了中国对虾养殖事业的大力发展,而且对海区放流虾苗的增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赵法箴创立的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效、稳 定、有计划大批量苗种的生产,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Q* l% Y9 l4 ]
二次创业 / W: L* j6 e! E9 A
从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是赵法箴最显著的特点。随着对虾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对虾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对虾种源缺乏与改良的问题摆在了面前。作为对虾养殖业的重要奠基人,赵法箴深感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使他寻找一种对虾品种改良的新途径。 在先后完成多项研究的基础上, 赵法箴开始带领科研团队在一个全新领域步步拔高。之前,中国市面盛行的对虾都是国外品种,由于养殖环境差异,经常发生白斑病,严重影响了对虾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通过赵法箴及其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中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 品 种—中国对虾“黄海 1 号”于2003年终于诞生。: h# M) {4 b, ], I7 S% ^
2 k; a# Y/ T0 _1 A8 [1 w! R/ s; j图为:中国对虾“黄海1号” : I; O" F# h' m: s& u- V+ }5 M8 E# V
& ^! k( t) i# Z& Y, L. ^
/ a7 c* O9 e8 z8 q% ]1 U+ O* D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成功培育填补了中国海水养 殖 动 物 选 择 育 种研究的空白,为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 S0 c/ \5 ~' D; Z/ L0 }' o+ e6 @. {& s( {1 Z8 a8 _
* P; f/ h% X0 d! w. ]2 g: k. H8 `
中国对虾“黄海1号”,品种登记号为 GS01001—2003,亲本来源为海捕亲虾,由中国水产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日照水产研究所共同选育。该品种生长速度快,由原生长期5个月缩短为3个月,和普通对虾相比,腹节 3、5、6节明显增长,比对照群体体长增长8.4%,体重增长26.9%,平均体重达50g 以上,最高达到 100g,在同等环境条件下产量可提高 25%,且抗病、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生化遗传与分子遗传检测表明,同野生群体相比,该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即有较大程度的纯化。 “黄海1号”成熟后通体橙红,如珊瑚雕就,弓腰长须,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Y4 @1 H0 F f. o" e3 p
5 e: v2 T8 p( T; R, U3 Y8 }" ~7 e$ W0 D3 `- r
这项成果在得到充分肯定之后,中国对虾“黄海 1 号”新品种开始在山东日 照、胶南、即墨、东营等地的示范区进行养殖,并逐步扩大了养殖面积。中国对虾选育种群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超过10000hm2,产值超过10亿元。中国对虾“黄海1号”作为2006年、2007年、2008年农业部确定的主导推广品种,目前已推广到山东、河北、江苏、天津、辽宁、浙江、福建等省、直辖市,凸显了良好的养殖前景, 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 X( S5 g2 a3 k) Q4 s) Q' K3 ~
5 b) ~$ q' J$ }- s. ^3 g2 h* C
& ] u+ Y! B; E6 H
6 @' ?) g# Q0 V+ P" [ N8 F) W+ K( h
; [8 ~3 A6 K: P& w1 s“人一定要有一个专业,一个方向,做一行就要研究一行,深入一行,把这一行干好、干漂亮”;“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水产事业的发展,变科技为生产力是我最大的愿望”,这是赵法箴院士对孜孜以求的事业的承诺。缘于热爱,赵法箴院士一生专注于海洋渔业的研究, 被尊称为“中国对虾之父”。) C' X% w5 S2 l" O
6 o& L+ V: U1 Y, q1 V
/ O' F, Z7 Q) Q: N1 V" t7 L/ O
% }- l5 p2 a2 i2 R5 @9 z8 K7 a2 g+ R& c z/ h7 {# N
<hr/>内容来源:世界农业 2008.12(总356)《一剑五十年 折铁海洋渔业——访中国对虾养殖开拓者赵法箴院士》殷 华 杨冬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