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磐: 一位“老南极”的极地科考记忆

[复制链接]
4 m* z0 k1 P" R1 A) }% L4 D
王自磐,1945年出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退休。
( a( H% {  K- ]2 k* t( J! ], l0 n
提起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自磐,很多关注中国极地科考的人都比较熟悉。从事极地研究30多年来,他先后17次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和探险,其中,两次南极越冬,3次随德国“极星”号科考船赴南北极,7次随“极地”号、“雪龙”号科考船赴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作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亲历者,他曾参与中国南极中山站建站和首次越冬、“雪龙”船访台等诸多重大事件。- \" H% p- V& M, P& ]8 ~: S4 p
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早期开拓者
+ F1 d& t2 v, x! P1 H
1983年,中国还未开始南极考察活动。王自磐作为国家外派科学家赴澳大利亚南极局,参加该国南极站的越冬科考,一去就是两年。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南极:茫茫的冰海、巍巍的冰山、冰封的大陆、可爱的企鹅……从那时开始,他与极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连续参加了国内外组织的极地科考活动,成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早期开拓者。
7 l+ W+ _0 n% G) I1 \8 V$ v! m3 U- c# |7 c* H0 i: X, ?
1989年2月26日,我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区建成。第二天,“极地”号一声长鸣,破浪北归,留下了包括王自磐在内的20名越冬队员。他们在这里值守了12个月,才迎来接替队员。, g; j1 {- M) a" l" O' ^' a* {

$ v& A, Z) I0 x+ \1 _' E王自磐回忆说,中山站初建时期,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整个考察站只有简陋的两栋办公楼和1排宿舍。起初,发电栋只有2个机组可以正常发电,且供电能力有限,再加上建筑墙壁保温效果不好,一到冬季,房间里窗户上的冰霜经久不化,越冬队员待在宿舍时,必须要穿厚厚的羽绒服。不仅办公、住宿条件艰苦,吃的方面也很艰苦。起初的4个月,越冬队员还能吃到洋葱、土豆和胡萝卜等蔬菜,之后的8个月,只能每天吃罐头或速冻蔬菜。
% R5 v2 ^* g3 z! K: c% }* F* ^, D3 C' J6 b
由于通讯不便,越冬队员只有在紧急或特殊情况下,才能给国内打个电话。在长达1年多的越冬期间,王自磐只打过两三次电话。此外,上厕所也是个大问题。当时,中山站只有一个建在小山坡上的“旱厕”,那是一个简单搭建的棚子,队员上厕所都冻得直哆嗦。
+ L& Z# [2 U' h. l+ `# D! X
4 z$ C7 Y/ m7 `1 z9 z  \' ^9 w30多年来,对于身处冰天雪地的越冬队员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孤独。为了充实生活,王自磐迷上了野外观测,开始研究南极鸟类。后来这项科学研究还得到了国家的项目支持,由此撰写的多篇有关南极鸟类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了国外的主流刊物上。工作之余,他坚持写作,详细记录了他的极地科考生涯。多年后再回首,令他感慨不已。  r2 b: m: X" Y  W8 N
1 _, S1 g2 t- R$ E) Q& b% s( c
与死神擦肩而过
% o) _( z+ p7 b" J& B
人迹罕至的南极大陆,带给科考人员的不仅是苍凉与孤独,还有危险。在30多年的极地科考生涯中,王自磐就经历了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 A2 Z" x2 L- P' t7 @' h& C' u+ P

5 K7 E3 `+ {- C: }2003年12月的一天,王自磐刚到长城站,行李还未打开,长城站就接到一个紧急的无线电求助。几个小时前,长城站海湾对岸的韩国世宗王站一艘接送科考队员的橡皮艇,在赶赴目的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失联。随后,韩国方面派出另一艘小艇前往事故海域搜救,不料艇翻沉没。情况紧急,韩国站接连向长城站发出求助信号。0 l! A6 |' y0 V
) S& z9 N4 Y8 ?6 R9 P: r
接到韩国方面的求助信息时,时任长城站站长孙福臣立即组织全站人员营救。王自磐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连续在长城站考察的老同志,熟悉情况,经验丰富,便主动请缨带队前往长城站邻近海岸搜寻韩国遇险队员。
3 _9 _  P- o, e- J- z+ A9 ?! k! W: X7 j* ?6 f4 U/ K8 v
当时已是深夜,长城站外风雪交加,积雪最深处已到半腰,狂风吹的人站立不稳,加之视野模糊,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风险。王自磐带领6名队员在海岸陡坡上搜索。突然,走在斜坡上的一个队员一脚没踏稳,顺势滑了下去。王自磐本能地去伸手拉他,无奈冰坡陡峭,未能抓住。冰坡下方就是深不见底的冰海,人一旦落水,很难再爬上来。所幸,滑落的队员被冰坡一处凸起的地方阻挡,王自磐慢慢地滑到那名队员旁,在他的帮助下,两人一起重新爬到坡顶。随后两天,暴风雪略有减弱,长城站联合其他国家科考站,最终成功搜救到韩国遇险的两艘小艇与8名队员。" f9 t+ O+ O! p4 k! w8 ^- P  p
& e7 p) X- @, D* R- j' M9 w
牵线搭桥推动“雪龙”访台

: q- d2 \+ k! ]3 j" K7 j2008年6月,已经退休的王自磐参与了一件在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发展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访问台湾。
+ r1 p7 w+ h$ V
+ f0 q: L. C! G$ g作为牵线人,王自磐就“雪龙船访台”和两岸极地科考合作事宜与他在台湾海洋界的知名学者朋友沟通联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与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建立了正式沟通渠道,并最终由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牵头,联合几家台湾大学函请“雪龙”船访台。
$ W! F) U+ n, ?- n3 ?: i& H
9 _( l- A$ h) ?1 H- \8 u10个月的沟通与磋商,曾一度因台海形势变化而中断。王自磐先期赴台讲学并与台方直接接触,台湾方面一行4人后来也到访原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经双方合力最终促成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台之行。
' T* j$ V# r& W( x& n# Q! s. S6 \/ F5 ]0 B4 E
为了不影响南极科考任务,双方商定在“雪龙”船南极考察返程时访台,地点选择了台湾南部的高雄市。
7 D: P1 n- @2 t# d4 ]  B) C2 H3 i- B3 ~9 G
2009年4月2日上午,从南极归来的“雪龙”船顺利停靠台湾高雄港,当地各界人士为南极科考队和“雪龙”船的来访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码头广场,彩旗飘飘,鼓声阵阵,节目表演精彩纷呈,现场气氛热烈友好。新闻记者与台方嘉宾应邀上船,双方联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 u5 H% p' z. _8 U) f9 y) `, l3 |2 D/ S+ j5 W6 w( {1 S
4月3日,“雪龙”船举行公众开放日,参观者络绎不绝。4月4日,“雪龙”船访台之行圆满结束。王自磐说,此后,有12位台湾科研人员先后参加了5次南极考察、1次北极黄河站夏季考察,两岸极地领域合作一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 E$ U+ ^- b/ {; @3 A+ C- a
- S: w5 R1 p1 b, g! r( M; W" X5 I- g& x5 A/ `) ]6 }
往事如烟,30多年一晃而过,“老南极”王自磐今年已73岁。屈指算来,他这一辈子有十几个生日都在南极度过,甚至60岁还在南极下冰湖游泳,70岁生日时在北极点冰海畅游。在几十年极地科考生涯中,他的故事还有很多没讲完。) j$ p4 X9 O0 d; ]- s7 e
, e. g+ H* R" d. s) q
<hr/>内容来源:中国海洋报 记者 周超
: c5 r6 Y& H( _2 P2 O# {& B4 y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昨天 23: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