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j7 e K: ~/ ~8 D吕文正,1944年出生。1997年迄今,连续担任5届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6 {% }. H5 N+ f! I
: {4 J. J2 M" ^5 c- ?8 E3 Y1 V
或许吕文正自己都没预料到,他能成为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 M6 o; |5 ~: w3 R& X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国际机构,由21名委员组成。这些委员都是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或水道测量学方面的专家,均以个人身份担任委员会委员。为确保选举公平公正,委员会采用地区代表制,从每一地理区域(即亚太组、非洲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组、西欧组、东欧组)至少选出3名委员,任期5年。
0 ]3 w7 ? `( j2 O/ m 1996年的一天,刚刚结束大洋科考出海归来的吕文正,接到原国家海洋局通知,推荐他参加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竞选。凭借专业能力和年龄优势,吕文正在竞选第一轮中脱颖而出,成为委员会亚太组的中国籍候选人。7 k4 n2 T @ A% e7 u- Q: e6 k
1997年3月13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大会上,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宣告成立。又经过激烈竞选,吕文正最终当选委员会委员。
5 e7 ?6 Q* x+ F" ^$ |, i2 I+ J- T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成立之初,全球海上领土争端暗流涌动,海洋权益问题日渐受到各国重视。委员会的成立,为各国解决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按规定,委员会的职责分别为审议沿海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及为相关国家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提供科学和技术咨询意见。
+ p4 @2 P& s4 \" a/ }- p 这种科学建议的作用非常重要。“按照《公约》附件2规定,各国在确定其200海里外大陆架界限时,只有在提交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申请并获得相关建议的基础上,其所确定的边界才是固定、有效的。”吕文正说。这也意味着,自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成立之后,如果一个尚未划定其200海里外大陆架界限的国家,想要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就必须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划界申请。否则被视为无效。
+ n" a& g5 k0 U$ q
, ]% e1 L* B' a4 P6 @) W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作用因此日渐凸显。然而,作为此前从未有过的国际机构,其成立之初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据吕文正介绍,当时最为紧要的工作就是“制定规则”,具体说就是制定支撑委员会运转的“三大制度”,即:议事规则、科技准则和工作程序。
4 Y- f/ J+ |7 n7 t 来自全球各个地区的委员对基本规则的制定展开了激烈争论。其中,仅制定议事规则就历时两年。之所以旷日持久,在吕文正看来,主要是涉及到各个国家的海洋权益。
V% z+ ^2 W! z6 x0 u 比如,对存在争端的大陆架划界申请到底审不审议?起初,委员会内部意见不一。据吕文正回忆,当时部分西方国家委员提出:“如果仅依靠争端国家自己协商处理,那么永远也划不出来海洋边界。因此,对于有争端的外大陆架划界案,应交由委员会审议。”对此,吕文正坚决反对,“我们认为,只要存在争端,就应让争端国家协商解决,以便这些国家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海洋权益。委员会对此应保持公正性和独立性。”
- M6 D0 h' ^0 O3 b 最终,同意吕文正意见的委员占据了大多数。至此,凡涉及争端的划界案申请一律不审议或推迟审议,这成为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议事规则。4 h% }9 {/ p& H1 ]( b! c. p1 w
“这条规则现在成了委员会的‘铁律’,有的国家曾经想推翻,但没有实现。”吕文正说,这条规则为海洋争端国家维护自身权益筑就了一道“防火墙”,同时为我国解决周边海域争端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后来,有两个国家相继提交了外大陆架划界申请,但都被委员会以涉及争端为由推迟审议。
: L' [' @3 M O! h$ N+ E6 ~7 B0 P$ Q8 @ f( Z" \
2001年,俄罗斯提交了委员会成立以来的首个外大陆架划界案申请。此后,各国提交的划界案申请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各国已提交了78个划界案申请,委员会完成审议24个。1 D% `* Y ^3 b! @
与各国提交划界案数量激增相对应的,是委员会审议案件进度的“缓慢”。对此,吕文正解释说,这主要源于大陆架划界本身的复杂性。4 U1 g3 t4 z" a- p% o( V
首先是每个划界案的巨大数据量。审议划界案申请时,委员们需要查看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数量之大,一般人难以想象。2004年,澳大利亚提交了外大陆架划界申请,随着申请一起递交的是装满了8个航空集装箱的文本资料。2008年,日本提交了外大陆架划界申请,其电子资料数据总容量高达1000G。如此巨大的数据量,仅仅看一遍就耗时持久。何况,委员们还要对其展开分析和判断。1 n6 ?# D8 g) q: O
其次是对于情况复杂需要甄别的划界案,根据当事国的态度,委员会本着谨慎、负责的原则,需要在审议海量数据的基础之上,作出审议、部分审议、不审议或推迟审议的决定。这其中,根据议事规则,要先由7人小组委员会议并起草建议草案,再交由委员会全体大会审议,才能最终作出决定,这就自然拖延了时间。7 z! Z4 h% T9 e5 o
最后是大陆架划界在科学上的复杂性,也延长了委员会的审议时间。吕文正说,各国所提及的大陆架划界申请,往往会遇到很多科学研究上的新问题,甚至有一些提交的数据,连委员会制定的科技准则都无法覆盖,因而只能延后审议。
" v2 d4 _) E0 \# O3 A7 Y “我们每个委员手头平均都有3个案子。”吕文正说,“以目前委员会的审理进度,至少还需要20年,才能审议完各国现已提交的划界案。”他说,目前审议完成的24个划界案申请,已是委员们所能做到的极限。
( c& x* H, b: Z3 o2 h7 N+ X3 s5 z7 C/ s# c) I7 ?6 i
从1997年开始,吕文正已连任5届委员会委员,每次换届都是高票当选。在他看来,各国提交的大陆架划界申请,既是在履行国际义务、维护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的国际海底利益,也是在维护其国家权益。通俗点说,就是利用科学数据划分海洋权益。
% ^3 t3 k+ Y. a: E/ a! N' | 吕文正告诉记者,到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工作不久,他发现我国还没有开展以大陆架划界为目的的专门调查,而一些国家已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划界案。于是,他向国内有关部门建议立即开展大陆架专项调查。2000年,国务院批准了大陆架划界专项,吕文正担任该专项的技术指导和顾问。/ ?7 W- i7 s) W$ R* }! k
此后,历经十余年,我国科研人员在中国海开展了大规模、全覆盖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系统调查和海底探测,突破了中国海复杂地质条件下划界的理论与技术瓶颈,构建了我国大陆架划界技术体系。2012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 |9 H" z. {, G, {$ Q. V
“这既是我们国家的权利,也是在按委员会规则办事,同时符合《公约》的科学技术准则规定。”对于东海外大陆架划界案,吕文正这样评价。" F; h }' E8 w- K$ D
作为委员会唯一的中国籍委员,吕文正说一旦涉及国家海洋权益,就必须站出来据理力争。“首先是要敢讲,关键时候不能沉默。其次要讲到点子上,讲出道理说服别人,最终得到多数人支持。”
9 a `; o0 U, F& F: a6 ^ 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博弈,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维护了国际组织的公正、公平运作机制,这是吕文正20多年来在国际海洋舞台积累的宝贵经验。6 g- O& C0 `) n
, L$ ? x( D5 d9 Z 20多年来,吕文正四处奔波,常常是国内国外两头跑、两头忙。尤其是前10年间,他既是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又是国家“863”项目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国际海底勘探矿区申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等我国海洋领域重大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 X2 z3 B: Z; f9 e
成为委员会委员,吕文正更忙了。起初,委员会每年的工作时间为4周,后来随着审理案件的增多,每年的工作时间增加到21周。这就意味着,吕文正每年要在国外工作近半年。! c8 s) q! _1 r5 b+ P/ y( N
“很多时候都是马不停蹄。有一次回国,我刚下飞机,就接到通知去了青岛,紧接着背着行李出了海。”吕文正回忆道。$ l Q% [1 E+ l. o' `4 o" X
岁数不饶人,如今已74岁的吕文正,难以再长途奔波去国外长期工作。对于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一职,按他的说法,这是一块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阵地”,不能因为他个人的原因受到影响,是遴选新人的时候了。1 I" k, M8 V5 z$ f7 k) ]6 m* x t9 J
“这些年,我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政治判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希望能让国家满意。”谈及如何评价自己这20多年的委员会经历,吕文正如是说。2 n/ q) M9 ]+ _% v+ q( c
<hr/>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 记者 周超 《吕文正:参与大陆架划界20年》" N; Y* _ `+ c( q
6 n$ T7 S3 T* i6 j* l' D, j; l% b. W P- 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