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 U& R8 Z# J7 G# `5 O$ K; g——《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7月30日),《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
, y& E: T+ ^4 b n- h学习札记 2 ]5 J' Y- M6 m' B( e
要提高海洋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必须提升海洋科学发展水平和观测探测能力,加强海洋先进技术创新和海洋人才储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海洋科学以近海研究为基础,深远海调查能力不足,这一状况制约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海洋人才的培养。
+ l o$ h* t s: i( E* B对此,我国在现阶段应尽快重点发展一批海洋观测、探测和预测的关键技术,构建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观测和预测系统,解决海洋多尺度过程演变及其气候与资源效应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同时,建立3~5个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团队,创建未来海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个站在世界海洋科学前沿、带动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 N e: `0 S2 k8 ~+ v4 x
与此同时,还要围绕大海洋协同创新平台的观测、机理和预测三个层面的核心任务,按分类管理原则,建立人才多元评价体系。针对海洋观测技术和模式研发人员的工作特征,扬弃单纯以论文和专利为牵引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以观测技能和模式研发水平为主导的新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有力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会聚。——吴立新
+ c6 Z2 b9 h1 h: r! y& f5 \+ w( q融会贯通 0 q, L ?9 T$ f" t2 b- H6 M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随着人口膨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污染,世界各国都把海洋作为扩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方向,海洋经济也成为各国培植的新增长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再次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意味着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探索认知海洋、科学开发利用海洋和综合管控海洋的综合实力。 6 g2 N! R# C6 d; }
新技术革命的不断酝酿和高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让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科技的进步正引领着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当前,基础海洋科学、应用海洋科学、海洋高新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步,并正在形成包括研究生命起源、地球起源、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等在内的“海洋大科学”。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深潜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以及高端船舶设计和制造技术等引人注目的海洋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将使人类在21世纪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理想变为现实。 % C2 y, I' C% Z1 t6 F' y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历史的发展已经印证了这样的规律。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联合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唯有如此,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让蓝色“中国梦”渐行渐近。 3 l! I! R: V1 O j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 ?' G$ \7 T% Z$ W作者: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