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O/ [; ?* M" T 津滨海讯(记者 牛婧文)一直以来,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领域,科技创新始终是驱动行业快步前行的核心动能。近期,一个名为“渤海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深部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发现”的项目一举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带领我国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在这背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完成单位,为项目提供了自主研发的“海经”“海脉”两种技术装备的多项技术相关专利,创新“桥头堡”地位进一步凸显。
- f6 X4 V3 \. ?9 n4 w “海经”:给海底做“CT”底气十足 ( f3 c' v% A3 p
去年10月,由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参与自主研发的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首次进行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标志着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同年12月,“海经”系统在珠江口盆地完成260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这是我国首次完成3000米超深水三维地震勘探作业,引领我国海洋油气开发自主可控、推进深远海油气资源开发驶入新的发展阶段。 ; v' s* d, w! d8 ~
记者了解到,拖缆地震勘探技术在探测海底地质结构领域具有直接、经济、高效等特点。通过物探船搭载的成套拖缆装备“犁”过海面,以地震波信号可以实现对海底地层的“CT”扫描,从而看清海底的油气储层。 3 x; i6 b4 m% h4 A% S! n; O
由于起步晚,过去我国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成套装备长期依赖进口,多项技术参数和性能受限,制约着我国勘探技术的发展。而“海经”系统的出现一举打破了技术的桎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拖缆地震勘探成套装备技术的国家。
W0 y/ Q1 [0 L1 w; j0 C" L- l4 ] 据中国海油技术专家阮福明介绍,与进口装备相比,“海经”采集到的地震资料识别度更高,精细刻画万米地层的复杂地质结构,装备整体性能满足了当前海洋石油勘探要求。 / N. d# \9 l6 T' R
自2022年9月投产以来,“海经”经历了从常规地震采集,到高密度连续采集再到高覆盖滚动采集等多种作业方式。目前,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具备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并建立了完整的产业化制造体系,未来将持续提升我国海洋油气装备一体化整体研发能力。 , \; f. f& a( {
“海脉”:精准支撑海洋油气勘探 ) K6 G8 A% E1 ?/ N
去年7月,同样由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参与自主研发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正式投入使用。作业人员将数千个“海脉”节点按照设计要求,通过专业收放装备有规律地布放在海床指定位置,形成一个覆盖在海床上的巨大信息采集网,接收来自海底地层反射的地震波信号,并以数据的形式存储记录下来。作业完成后将其收回,下载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而处理成地震剖面,实现对地层的精准“号脉”。 ! H! @# D7 P7 {" E0 O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脉”的成功应用有助于更加清晰准确地获取更深地层和复杂地质构造下的油气藏信息,将为我国海洋油气精准勘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y5 L6 [3 Z0 W* U 近年来,海底地震勘探成为快速兴起的海洋油气勘探技术,该技术可大幅提升油气勘探开发精度。而经常被人们戏称为“千里眼”或“顺风耳”的“海脉”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节点模式地震勘探采集装备,可大幅提升对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具有超强的灵敏度,能够捕捉到万米地层相当于蚊子声1/150大小的地震波信号,并据此描绘高清油气藏数据信息。
! N) y4 \) ]& h, B) r 阮福明告诉记者,“海脉”集合了陆地勘探检波器和海洋水听器综合技术优势,具有体积小、布放灵活、适应水深范围宽、超低频性能高等特点,如同“千里眼”一样可以看清埋藏几千米深的油气储层。
1 u- t+ `3 i: D 如今,“海脉”作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核心装备,不仅能够满足我国主要海域的海底地震勘探需求,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海洋油气藏勘探精度和成熟油田海底油藏的动态监测水平。 2 A' n$ e& E$ C3 c: {; p, u% o
谈及未来,中海油服相关负责人表示,中海油服将坚定不移地走好技术攻关、自主创新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为我国实现海洋勘探开发装备自主可控,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图片由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提供)
3 U) t& R g8 Y0 k9 N! m+ t) ?: S" \
# k' B- U& V `- _- Y9 V( J
: {$ A9 x7 a1 {! ^9 S" g4 l5 ^! f) Y
0 q! u; r; f. B+ h;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