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通道源于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但又不局限于此,其目标已提升为中国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国际共推、区域联通、带路衔接的复合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本文系统梳理南向通道的起源与进程,深度分析南向通道建设的作用与影响,客观解析其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促进对南向通道建设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推进。 0 |+ {1 g4 ^$ j3 a/ y! R4 u/ s" p
南向通道的缘起与进程 1 C z K+ E- L1 d
早在2016年5月,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新加坡港务集团(PSA)和重庆西部物流园区建立“渝桂新”海铁联运项目合作计划时,便提出了共同推进南向通道建设构想。 在2017年2月召开的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联合协调理事会上,南向通道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 至2017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会见期间达成“双方建好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并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共识,界定了南向通道“陆海贸易新通道”的要义,此后南向通道建设正式步入落地实施阶段。随着重庆、广西、甘肃和贵州四地一系列政府合作协议和规划文件的出台,南向通道的建设稳步向前推进。2018年“两会”期间,广西等八省区政协委员联合提名建议将南向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可见其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 4 C* B$ J" O) V4 J3 A$ ^
2017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会见期间达成“双方建好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并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共识 。图片来源:新华社 - u$ U1 q5 a2 K; S. e3 R( Q4 _, x9 n
南向通道建设的时代背景
$ Q1 i* S% ]! r' m" i7 f% B8 Y南向通道建设的提出与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条件。 * r B, s: u4 B
首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创造内在需求和支撑平台。当前西部地区北向、东向物流通道已有突破,但是南向出海运输通道仍旧欠缺。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2015年11月正式落地后,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打造一条便捷的南向陆海通道。南向通道作为西部四省共建共享的物流平台,可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与市场要素配置,将获得充分的物流货源支撑。 . f' v" E: ^- [
其次,多式联运顶层设计奠定技术基础和制度环境。建设南向通道需要交通物流行业的配套支持,多式联运作为提升物流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南向通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多式联运的背景下,南向通道成为我国探索国际多式联运新路径的实践平台;同时,通过鼓励利用多式联运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为建设南向通道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 |# t" d% v$ w
再者,“渝新欧”中欧班列提供区域联动和带路对接可能。“渝新欧”铁路班列将西部地区与中亚、欧洲连接起来,为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邻国提供了连接欧洲的新通道,并显现出“一带”与“一路”在西部地区对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南向通道与“渝新欧”铁路衔接,可将中亚、欧洲与东南亚连接起来,丰富国际多式联运运输方式,拓展南向通道的北向线路,形成中国西部国际贸易的陆海完整运输线。
& k. R) L( d( i/ E南向通道建设的战略意义 # |+ U' y5 k$ o
南向通道作为具有辐射效应和经济前景的物流大通道,在衔接“一带一路”廊道、推动周边国际合作、实施国家开放新战略、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7 l" g* [' X- r9 D: U. N# F7 S其一,基于独特的地缘优势,南向通道向北借“渝新欧”班列等线路连接中亚、欧洲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向南与东盟国家海陆相通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实现“一带”与“一路”的有机衔接 ,让“一带一路”经中国西部地区形成完整的环线。
! F$ V% n+ Z' y0 A# X$ f" Z其二,在中国—东盟经贸关系黄金期的大背景下,南向通道建设有助于提升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水平。南向通道定位于区域联通,本身就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战略相契合,通过与东盟合作开展通关一体化,提高与东盟的通关便利程度,改写中国与东盟传统物流格局,极大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 m8 d9 b% c0 k% l* t; ]其三,南向通道北上与“渝新欧”铁路对接,南延与西南各港口、口岸连通,形成贯穿西部、联接中亚、通达欧洲的南北向物流通道,构建起欧洲直达我国西南出海口甚至东南亚各国的“南北向”新亚欧大陆桥,这将给世界贸易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 K2 |! M7 }% m( n/ k# [1 g& `0 m: a4 a
其四,南向通道建设带动“南北向”新亚欧大陆桥贯穿西部地区,将形成“西部大开发”南北开放大走廊,助推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发展。同时,还将有助于长江上游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改善上游地区的经济格局,落实“长江经济带”上游建设的产业布局,实现“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有机联动。 0 C: x& }/ v- a9 K1 J. q9 g# `! G
南向通道建设的区域影响与联动效应
! [% W+ D V( e* Z9 n9 f( h9 G随着各地建设规划的启动与实施方案的推进,南向通道必将给沿线地区和辐射区域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影响,给东南亚、中亚等周边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其对“一带一路”倡议充满想象的联动效应。 % G3 C* f1 } U" `) R* s
根据《合作共建南向通道框架协议》的规划,西部各地将在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促进沿线地区经贸联动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探索物流驱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吸引外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带动西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说,南向通道将对重庆的贸易、交通物流及金融服务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建成内陆金融开放高地及国际物流枢纽;有利于广西发展海陆双向经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助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转型升级;带动甘肃与中亚、东南亚等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活跃外向型经济,加快融入全球产业和贸易链条;有助于贵州对外贸易发展,加快物流枢纽建设,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实现“开放型数据经济省份”的目标。 0 b! @% l9 h& n' r
依托南向通道,新加坡与我国潜力巨大的西部相连,既可促进与我国西部地区的贸易往来,也可北上寻求开拓中亚欧洲市场。借助南向通道,新加坡可大力发展转运枢纽和中转贸易,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提升其在东盟的影响力,巩固全球重要节点的地位。作为中南半岛的陆海贸易大通道,随着项目辐射效应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南向通道将带动东南亚基建完善、外贸增长以及投资增加,以助力东南亚经济腾飞。此外,南向通道联通中欧铁路,成为中亚新的南下运输通道,将大大增强中亚与我国西部、东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
+ @% K& ]3 W" L5 J) x" _: N8 K南向通道建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 g' A1 r2 e; \( J4 T南向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市场前景,沿线区域也热情响应南向通道建设,但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9 j& i) h$ f' }; A* ]一是顶层设计与合作机制缺失,无法充分发挥南向通道有效整合资源、降低物流成本、联通区域发展的战略作用;二是地区间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地区间资源分散不能形成合力,产业布局重合引致地方同质化竞争;三是沿线物流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否则将难以支撑南向通道的高效推进;四是周边国家互信必须改善,才能逐步消除信任赤字,移除实质性合作的阻碍。 9 o. a8 f% z, f; j9 u
推进南向通道建设的政策建议
3 y7 ~8 D/ D }7 f针对当前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为进一步推进南向通道建设,发挥其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发展,联通中亚东南亚,实现“一带一路”沟通联动,应考虑以下措施:
x" t+ i( s0 c% r4 K9 t一是国家出台顶层规划,将南向通道纳入国家级战略,从国家层面对南向通道进行系统规划、布局,适时设立南向通道部委间项目协调机制,提升南向通道的国际合作层次和政策支持力度。 ) m. v1 M* q: J7 M/ o
二是增强物流基础设施能力,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的建设,解决货物进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应建立基建互联互通专项资金,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形成西部直通东盟的国际物流网络,增强其对“一带一路”的联动效应。
* L' G: A( {- K& h$ n8 r三是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完善现有南向通道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省级协调小组和联络办公室,统一步伐相互协作,落实《共建南向通道框架协议》,防止地方间的同质重复竞争。同时,衔接好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三级工作机制”,建立一体化的对内对外统筹协调机制。 % \, z0 C, u6 y3 { j
四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互信沟通,建立与周边国家有关于南向通道建设的高层磋商交流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稳固有效的合作推动机制。营造共建南向通道的良好舆论氛围,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基建投资的疑虑,打响南向通道品牌,吸引更多周边国家参与其中。 / E& D, G( @$ c& y% u
文章来源:原文首发于《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2019年第1期 $ m+ y+ e" w- G: C$ o9 }* \
作者:熊灵,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徐俊俊
% s6 l+ C7 [) R; v5 ~8 y7 z1 s、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E3 X+ `) D( S( R- f% g. k: n; u9 A
9 D# }- K* J1 e) ]" U8 K3 Q : P) S8 F% `, _/ `
9 k9 k4 j+ H" I$ a( P* ?& P*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