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地区紧邻国际边界,社会经济发展都受到边界的强烈影响。边界对沿边地区的经济效应可以分为两种:边界成为阻碍双边商品、服务、资本、人员、文化流动的屏障,即“屏蔽效应”;边界成为促进双方互动交流的中介,即“中介效应”。沿边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屏蔽效应”转化为“中介效应”,因此沿边开发需与开放同步。“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沿边地区发展,全面拉开了新一轮沿边开发开放的序幕。在新时期加快沿边开发开放不仅恰逢其时,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推动周边外交、争取良好周边环境;第二,维护陆地边境的安全与稳定;第三,加强民族团结、加快减贫脱贫;第四,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互支撑。 0 K& f% F& A7 m% N' Z" M% x
一、沿边开发开放的发展现状 8 f" |6 }2 F* k+ P4 @* K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启动第一轮沿边开放以来,沿边地区开放程度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当然与沿海地区相比,沿边开发开放仍有一定差距,但在增长速度、结构优化、发展模式上也存在亮点。 ; `" [; \. L# h* f9 h) r o1 \
1.沿边地区开发水平相对滞后,但工业增速明显加快 3 q# j1 T5 r+ |3 U! H. P1 a0 H) u
我国共有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以下简称“边境县”),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贫困县占比仍约为三成。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占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边境县农业占比较高,服务业占比过低。其中工业绝对规模上相对较小,但是近年来增速较快。2000年至2014年,边境县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为20.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01%,沿海平均水平14.35%。 ' A1 m- {! ?% G9 Q$ t
2.边境贸易规模较小,但贸易结构趋向优化 ' D: r9 y# u$ V2 N4 P
目前,边境贸易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2003年至2016年边境小额贸易额从77.8亿美元增长至334.25亿美元,但在全国进出口额中的占比基本保持在1%左右。从国别来看,边贸流向从俄罗斯、中亚扩展到东南亚,国别结构愈发多元化。从商品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仍占主导,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提升,产品结构趋向优化。 7 U. V& M) `2 _
3.“通道经济”特征突出,但开发开放平台正在完善 ! N [) Y r. e1 q, R; p$ [
目前,我国边贸口岸“通道经济”特征突出,进口的能源、资源等主要销往内地,而出口产品也多由内地或沿海地区生产。沿边口岸与后方腹地的联动不够理想,产业聚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限。正因为如此,我国积极建设完善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平台,推动沿边地区从边贸口岸型模式转向开发区模式。沿边地区已形成17个边境经济合作区、2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和7个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
3 I$ {# _1 L7 h1 u2 m' a二、沿边开发开放面临的制约因素
) g! V6 S) f2 V; P# A& f沿边地区长期以来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和挑战,这既有邻国发展滞后、政治风险高等外部原因,也有经济基础薄弱、政策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内部因素。
$ _6 h: A! v# m1.陆地邻国经济、政治及安全形势的制约 : e* I* V4 I- E! b# J5 b2 ^! Z
我国14个陆上邻国中除俄罗斯以外都是发展中国家,多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边境地区的开发和带动能力有限,更难以辐射到我国沿边地区,从而制约了边界的中介效应。我国具备加大沿边开发开放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合作意愿和建设热情。但是,部分邻国的态度相对“克制”,开发与合作的意愿较低,而且近年来周边安全形势不确定,又增强了边界的屏蔽效应。
7 B9 t7 `( L& E4 u2.沿边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的制约
0 k* {4 l; U7 S我国沿边地方自身在经济发展上也存在诸多制约:第一,沿边地区大多深处内陆、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形成了很强的自然地理屏蔽效应。近年来沿边地区加快了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但自然条件导致投资大、成本高,目前仍未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第二,沿边地区地广人稀、市场狭小,缺乏有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大城市。据中国城乡建设数据库统计,28个边境城市中仅丹东城区人口超过50万,伊宁、哈密超过20万。第三,沿边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受到诸多制约而难以有效集聚所有生产要素,大多尚未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9 W3 v& r x2 I
3.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的制约
% w5 N- ~+ c0 d5 ^沿边开发开放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传统政策存在不系统不连贯的问题,新政策在短期内又缺乏具体配套支持措施。而且,沿边开发开放常常触及主权、外交等敏感问题,细微的进展都可能需要两国部委的协调,大大制约了沿边开发开放的效率与活力。从国内层面上看,沿边开发开放涉及海关监管、检验检疫、外交外事、边防边检等多部门,而现有体制机制远没有形成有效支撑,人为边界屏蔽效应明显。 : ]* K6 |: N) |$ A
三、“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新机遇
7 q) k! B* J1 h9 M! y5 [: x“一带一路”将周边国家列为优先合作伙伴,对内则圈定了全部9个边境省区。沿边地区从发展的边缘转变为开放的前沿,对外加深与周边国家的融合,对内加强与国内腹地的联系。 " ]; N$ ]- A. Z
1.沿边地区成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前沿 . Z; o) r% n9 g$ f6 L8 B
“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边界省区将与东北亚、东南亚、中亚等区域经济实现深度融合,从而改变了“沿海-内陆”的中心-外围结构,原本作为外围的沿边地区成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前沿。在“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中,沿边地区处于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将通过交通设施、制度协议、经济生态等方式,与国内外重要市场链接起来。这有利于沿边地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观念和文化,并最终成为沿“廊”经济增长点。 / K6 e+ r% f% x3 d x& d$ V
2.陆地邻国将发展方向聚焦我国及边境地区
1 @4 ?2 q; w* W8 A. h/ U“一带一路”倡议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逐渐获得周边国家的理解和支持。陆地邻国积极谋求与“一带一路”对接,逐渐将发展的方向转向我国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如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国“发展之路”、越南“两廊一圈”、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等,为沿边开发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陆地邻国为落实与“一带一路”的对接,纷纷制定或修改与中国的边境合作方案,这将放大边境的中介效应,为沿边开发开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k* A, v* o7 W3.内地重视和加强与沿边地区的联系
, ?) k% c* T5 |( K“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边境省区纷纷提出了自身的对接战略。边境省区对接战略不仅将沿边地区定位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并且加强了省内经济中心与沿边地区的联系。在上述战略的推动下,一方面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设施、制度环境将明显改善,在对外贸易格局的地方将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沿边地区开发将获得腹地经济的支撑,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沿边地区聚集,有助于培育沿边地区开放型产业体系。此外,随着沿海地区要素价格的上升,部分产业开始向内陆转移,沿边地区成为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选择。 4 \5 R- J5 {+ h3 I) @0 w
四、沿边开发开放的政策建议 ! }% J0 `( }4 k
沿边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落实沿边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将边境屏蔽效应转化为中介效应,努力成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先手棋和排头兵。 % \8 J7 S0 a3 C6 L2 ?! }
第一,沿边地区应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加大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改善通关条件和便利化水平等软环境。 1 t- b2 Q3 ?4 Q/ r: U ?% e3 z" x6 y
第二,沿边地区应充分发挥“一带一路” 排头兵的区位优势,加强对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夯实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
% O! h/ a# i# K第三,沿边地区应抓住周边邻国发展方向转变的机遇,积极主动加强政策沟通,分享沿边开发开放的成果,调动周边邻国的积极性。 ; Z- ?. L- K% r2 v
第四,沿边地区要加快政策探索创新力度,鼓励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将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 }% \# d7 \3 `# S+ |: ]6 D
文章来源:原文首发于《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2019年第1期
( M- d. s) g3 j$ k作者:谭秀杰,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讲师;熊灵,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刘颖甜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7 z( U; Y3 g" |9 x
! t5 X6 h) G q. W&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