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的问题
# A: T3 ]( L( ~* r% u! V" ` O. d- U7 K" v
(一)渔业资源不断减少。由于捕捞强度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繁殖能力,以及养殖病害频发、水域污染等因素影响,全省渔业资源不断减少,资源基础逐渐减弱。同时,违法捕捞行为不断出现,给有限的渔业执法能力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资源家底不够清楚、修复技术不够全面等问题均制约着全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二)渔业机械化程度低。机械化是水产养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养殖方式过于传统,渔业养殖生产环境建造与改善、水生动物孵化育苗、水生动物养殖管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不高,养殖工程与设施装备集成配套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浙江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三)产业融合度不高。根据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浙江渔业一二三产的比例为39.2:35.3:25.5,2019年该比例为49.4:24.8:25.8,一产比重仍较高,一二三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类均为负值,不利于渔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渔业产业链体系不完善,精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渔业品牌创建缓慢,休闲渔业需进一步挖掘。(四)渔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由于遭遇超级台风“利马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2019年浙江省渔业受灾养殖面积4.1万公顷,同比增长171.3%;水产品损失近5×104t,同比增长222.9%;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7.9亿元,同比增长171.8%。自然灾害给浙江渔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渔港和避风锚点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仍然不足,躲避超强台风能力仍需加强。
7 F# O) W8 J0 N+ q二、发展渔业经济的对策建议9 \" r0 ~" Q, M; [% C( i" A
(一)高度重视渔业资源养护与合理开发。加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义务放流、自愿放流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养殖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渔业资源修复能力,为渔民持续增收打下基础。坚持依法治理,建立“一打三整治”长效机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和涉渔违法违规行为。加快实施水产育种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出高产、优质的水产新品种,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二)延伸产业链,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推进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广水产加工品方便化。发展创意渔业、观赏渔业和体验渔业,打造具有渔文化特色的休闲渔业全产业链。实施渔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大宗水产品品牌和特色渔业品牌。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渔旅融合、渔体结合、康养渔业等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现代渔业产业附加值。(三)数字引领,不断推进智慧渔业新发展。进一步加快推动水产养殖、捕捞环节的机器换人,实现全省水产养殖的机械化、设施化。建立浙江省数字渔业数据库,开展渔业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关键技术研究。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搭建集水产养殖、捕捞、管理、销售、保险于一体的信息系统,建成智能化、自动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发展体系。(四)集聚资源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市场需要为导向,优化配置人才和科技资源。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渔业科技支撑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集科研、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化紧密结合的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现有的园区、创新平台载体,打造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提高科技在现代渔业中的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五)完善保险机制,加强渔业抗风险能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扩大渔业保险参保对象、保险险种和责任范围。进一步完善渔业互助保险运行机制,加大补贴力度,对渔船、渔具的维修保养、更换提供资金保障,不断提高渔业生产风险保障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为渔业产业兴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渔民增收、渔区和谐稳定。
% l% E4 Z, P; X7 b) q' X# }2 Q1 x) {# U# _( ^7 L, y- s3 M
7 B* A8 Z. H: ]文章来源:节选自《浙江省渔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原刊于《中国渔业经济》2021年第6期 s: Q. m, d( }7 d0 C
作者:高令梅,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级经济师;郭建林,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建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姜建湖,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程师;李倩,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程师;张海琪,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0 c9 d; F! Q" q! k*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