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 狭义而言,物理海洋学是运用物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海洋中的力场,热盐结构,以及因之而产生的各种机械运动的时空变化,海洋中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转换的科学; 广义而言,物理海洋学是以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海洋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并研究海洋水体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 A- o7 E O, Y. f! |101 黄海沿岸流(Huanghai coastal current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是一支沿山东和江苏海岸流动的沿岸水。它起自渤海的鲁北沿岸流,绕过成山头后向南和向西南方向大致沿 40~50m 等深线流动,至长江口以北转向东南,其中一部分加入黄海暖流,构成黄海反气旋环流;另一部分越过长江口进入东海。 102 东海沿岸流(Donghai coastal current ,East China SeaCoastal Current) 东海沿岸流是由长江、闽江等入海径流与周围的海水混合形成的一股沿岸水流。 103 南海沿岸流(Nanhai Coastal Current ,South China SeaCoastal Current) 由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入海径流与周围海水混合形成的沿岸水流。 104 顺岸流(long shore current) 与岸线平行流动的沿岸流。 105 表层流(surface current) 系指表层水的流动。大洋表层流的流场和大洋上空的风场基本吻合。即大洋的东南和东北信风带都有一支从东向西的信风流(亦称南北赤道流),而在南北半球的西风带则有一支向东流的西风漂流,赤道流和西风漂流与其间的大洋西边界流和大洋东边界流构成一支反气旋式环流。南北半球的反气旋式环流之间是从西向东流的赤道逆流,它与南北赤道流分别构成小的反气旋和气旋式环流。在北半球的反气旋环流之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北极海区,有由西风漂流和来自北极的海流组成的气旋式环流,在南半球亚极地海域,西风漂流环绕南极大陆流动,形成自西向东的南极绕极环流,而在南极大陆附近海域是极地东风驱动的从东向西的东风漂流。 106 深层流(deep current) 大洋深层水是由北大西洋格陵兰南部的上层海洋的低温高盐水下沉形成的,它在大西洋自北向南流至附近与来自南极的密度更大的底层水相遇,并在其上向南流去,直至南大洋。它在向南流动过程中与上层的由地中海溢出的高温高盐水混合,在南大洋这种混合水称为南大洋深层水。在附近加入绕极环流,继而被带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在印度洋,西部的深层水向北运动,于 2 500m 的深度上直至;在东部的深层水则向南运动。太平洋的深层水都是由南大西洋的深层水与南极底层水混合而成的,因此,太平洋 2 000m 以下的水层温盐均匀(温度为 1.5~,盐度为 34.60‰~34.75‰)不像大西洋那样具有较明显的分层特征。大西洋深层水加入绕极环流的同时,逐渐上升,在南极辐散带可上升至海面,与南极表层水混合后,分别向北和向南流去,即加入到南极辐聚与南极大陆辐聚中去。 107 底层流(bottom current) 底层水的流动。南极威德尔海、罗斯海是大洋底层流的主要源地,其次是北冰洋的格陵兰海与挪威海等。南极威德尔海是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来源,在冬季冰盖下海水密度迅速增大,沿陆坡下沉到海底,一方面加入南极绕极环流向东流,一方面向北进入三大洋。在各大洋主要沿洋盆西侧向北流动。在大西洋可达,与大西洋底层水相遇,由于南极水密度较大,继续潜入海底向北扩散。北冰洋的底层水,因白令海峡很浅,不可能进入太平洋,密度更大的水在格陵兰与斯匹次卑尔根之间,位于北冰洋的固定冰舌之下形成,但是它限制在诸如格陵兰和挪威等一些海盆之中。偶尔,小量底层水可通过苏格兰-法罗群岛、冰岛到格陵兰的海槛溢出而进入大西洋。 108 暖流(warm current) 源自赤道暖水区的受信风驱动的温暖海水受西边界的限制北上到较冷海域的暖水流动。如黑潮和墨西哥湾流。 109 黄海暖流(Huanghai warm current) 一般认为是对马暖流的西分支,由济州岛西南进入黄海,大致沿着黄海槽向北流动的暖水流。近年研究认为是汇集了黄东海混合水北上,以补偿流的态势进入黄海的。 110 台湾暖流(Taiwan warm current) 指在浙闽外海常年存在的一支具有高温、高盐特征的北向海流。一般认为它是东海黑潮的一个分支,即在台湾东北从东海黑潮主干分离出来而向北流去。 111 南海暖流(Nanhai warm current,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 指在南海北部海区终年由西南向东北流动的暖水。 112 黑潮(Kuroshio) 是北太平洋的一支西边界流,它是北太平洋赤道流北上分支的延续,沿菲律宾群岛东侧北上,主干经吐喀啦海峡,进入太平洋,沿日本列岛流向东北,在附近分为两支:主干转向东流,直到,称为黑潮延续体;一支在 附近与来自高纬的亲潮汇合一起转向东流汇入黑潮延续体,一起横渡太平洋。 113 对马海流(Tsushima Current) 是黑潮在九州西南方分流,通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的分支。 114 湾流(Gulf Stream) 是大西洋的一支西边界流系的一部分。它是大西洋北赤道流和越过赤道的南赤道流的大部分沿着南美洲的北海岸进入加勒比海中,成为湾流系统的起源。湾流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佛罗里达海流、湾流和北大西洋海流。佛罗里达海流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北大西洋,沿着北美大陆坡向北流动,与安的列斯海流汇合,至此转变为湾流的起点(有的学者认为起自哈特勒斯角)。由此向北至哈特勒斯角附近(附近),离开海岸向东流入 4 000~5 000m 的深水区,至格陵兰滩以南,附近,海流都保持在狭窄带内,称此段海流为湾流。由此向东转变为大西洋海流。 115 寒流(Cold current) 海水自冷水区向暖水区的流动,如亲潮等。 116 亲潮(Oyashio) 沿千岛和北海道东侧海域南下,直达三陆冲的低温,低盐海流。是反时针旋转的亚寒带环流系的西边界流。 117 余流(residual current) 滤去潮周期性流动后的海水流动。 118 流涡(gyre) 小尺度的海水涡旋。 119 流环(ring) 环流的环状路径。 120 流型(current pattern) 流态的类型,如层流、湍流、定常流…… 121 体积输送(volume transport) 用海水体积表示的流量。 122 动力方法(dynamic method) 根据海水动力学方程式,解析海水动力现象的方法。 123 风因子(wind factor) 动力方程中的风力项。 124 埃克曼深度(Ekman depth) 同摩擦深度(见摩擦深度条)。 125 埃克曼层(Ekman layer) 从海面(或海底)至摩擦深度的水层。 126 埃克曼螺旋(Ekman spiral) 埃克曼漂流流速的矢量端点在空间所构成的螺旋形曲线称为埃克曼螺旋。 127 埃克曼输送(Ekman transport) 指用埃克曼理论推算出来的海水输送量。 128 埃克曼抽吸(Ekman pumping) 指由埃克曼漂流总流量的辐聚或辐散,产生的在埃克曼层底部与其下层的近似地转流之间的向下或向上的铅直流动。 129 摩擦深度(frictional depth) 埃克曼漂流流向随深度增加而偏转至与表层相反时的深度。 130 底摩擦层(bottom friction layer) 有限深海埃克曼漂流,在海底处受底摩擦的影响,而产生底埃克曼漂流。底摩擦层即从海底至底埃克曼漂流流向与底层流向相反时的水层。 131 斜压海洋(baroclinic ocean) 等压面与等温面(或等密面)相互斜交的一种模式海洋。 132 正压海洋(barotropic ocean) 等压面与等密面(或等温面)不相互斜交的一种模式海洋。 133 中尺度涡(mesoscale eddy) 水平尺度约为 100~500Km,时间尺度约为 20~200d(天),且以(0.01~0.05)m/s 的速度移动着的流涡。 134 卷吸(entrainment) 又称“夹吸”,“卷挟”。在某处产生的湍流很快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如静态空气中上升的炊烟呈羽毛状扩展,这种扩展过程就是卷挟,与搅动(stirring)是湍流发展的主要形式。搅动使梯度增强的同时又引起另外一个过程,即分子扩散加强,使梯度减小,这就是湍流产生的混合过程。搅动产生混合的过程就是使物质质点分散化、均匀化。 135 异重流(density current) 由海水的密度差异(密度梯度力)产生的海水流动。 136波流(wave-induced current) 波浪在传播方向上导致的海水净移动。 137 裂流(rip current) 垂向分裂向岸的破波水流的离岸补偿水流。平面多呈蘑菇状,基部水流与岸基本垂直,蘑菇状水流向两侧分离弯曲,最终汇入其两侧的向岸水流。 138 海浪(ocean wave) 指海水由风引起的波动现象。 139 风时(wind duration) 系指状态相同的风持续作用于海面的时间。 140 风区(fetch) 系指状态相同的风作用海域的范围。 141 最小风时(minimum duration) 对应于某一风区,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经历的最短时间。 142 最小风区(minimum) 对应于某一风时,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须要的最短距离。 143 等效风时(equivalent duration) 在计算过渡状态的风浪时,为考虑原有风浪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而引入的一个概念。设在足够长的风区内,风速为 u 1 的风吹了 t 1 小时,产生波高为 H 1 的风浪,此后,于△t 的时间内的风速为 u 2 ,这时,欲求在t 1 +△t 小时内产生的风浪,必须使用等效风时,即在风速 u 2 作用下,欲产生风速 u 1 作用 t 1 小时产生的波高H 1 所需要的风时,称为等效风时() ,其含义为两种风速 u 1 和 u 2 相继吹了 t 1 +△t 小时的效果,相当于风速u 2 的风吹了小时的效果。 144 波节(wave node) 驻波的节点(水面不发生升降运动的部分)。 145 波高(wave height) 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垂直距离。 146 1/10 大波平均波高(average height of the heighest one-tenthwave) 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所有波高按大小排列,取总个数中的 1/10 个大波波高的平均值,称为 1/10 大波平均波高。 1471/3 大波平均波高(average height of the heighest) 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所有波高按大小排列,取总个数中的 1/3 个大波波高的平均值,称为 1/3 大波平均波高。 148 有效波(significant wave) 指 1/3 大波而言。 149 波周期(wave period) 相邻两波峰(或两个上跨零点)间的时间间隔。 150 波陡(wave steepness) 用波高与波长之比表示波形的一种方法(δ =H/L). 151 波龄(wave age) 用风浪传播速度与引起风浪的风速之比(C/U)可表示风浪相对于风区及风时的成长情况,故称为波龄。 152 波候(wave climate) 一定海域里经过多年观测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波浪情况。 153 毛细波(capillary wave) 频率最高的一种海面波动,它的主要恢复力为表面张力,所以也叫表面张力波。 154 涟波(ripple) 周期小于一秒波长只有几厘米的毛细波(表面张力波)。 155 重力波(gravity wave) 以重力为主要恢复力的波动。 156 孤立波(solitary wave) 波长为无限大、孤立的、只有波峰且在移动中不变形的非线性波。它是非线性演化方程在无穷远有确定值的行波解。 157 边缘波(edge wave) 能量显著集中在大陆架上的沿岸传播的频率高于惯性频率的长波。它的振幅随着离岸的距离增加而依指数规律衰减,在距岸约一个波长处,振幅几乎衰减殆尽,故称沿岸波。 158 陆架波(shelf wave) 能量显著集中在大陆架上的沿岸传播的频率低于惯性频率的长波。 159 浅水波(shallow water wave) 受水深影响的表面波称为浅水波。一般指水深小于等于波长的一半的涌浪。 160 深水波(deep water wave) 不受水深影响的表面波。一般指水深大于 1/2 波长的海域中的波浪。 161 浅水系数(shoaling factor) 研究浅水波浪变形的物理量。波浪由深水向浅水传播过程中,波要素(波高、波长、波速等)受水深的影响将发生变化,特别是波高的变化最为明显,在研究波浪变化时,将受水深影响而变化后的波高( H )与原始波高(深水波高)之比称为浅水系数。即 。 162 短峰波(short-crested wave) 波峰线较短的不规则波型。 163 长峰波(long-crested wave) 波峰线较长的规则波型。 164 规则波(regular wave) 波面近似于正弦波的一种水面波型。 165 不规则波(irregular wave) 海面呈杂乱不规则的三角浪状态的一种波型。 166 前进波(progressive wave) 波形沿波浪传播方向移动的波。 167 驻波(standing wave) 波形不向前移动,仅在原地振动的一种波动。 168 波浪爬高(run-up, swash height) 波浪或破波水流沿斜坡(天然或人工的)爬升的高度。 169 入射波(incident wave) 向着障碍物传播而来的波浪。 170 反射波(reflected wave) 被障碍物反射回去的波浪。 171 船行波(ship wave) 船舶运行时产生的水面波动现象。 172 冲击波(shock wave) 冲击海岸(天然或人工的)的破波,一般指卷破波而言。 173 内波(internal wave) 在流体内部密度跃层界面上发生的波动现象。 174 余摆线波(trochoidal wave) 波形(波剖面形状)呈余摆线状传播的一种模式波。 175 椭圆余弦波(cnoidal wave) 波形(波剖面形状)呈椭圆余弦状传播的一种模式波。 176 椭圆余摆线波(elliptical trochoidal wave) 波形(波剖面形状)呈椭圆余摆线状传播的一种模式波。 177 开尔文波(Kelvin wave) 波形(波剖面形状)按开尔文公式[ζ(x, y ,t ) = ζ 0 e –y f / c cosσ(t - x /c )]规律传播的长波。式中ζ为波面,c 为波速, c=(g h) 1/2,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 水深,f =2 ω sin Φ 为科氏参量,即 ω 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 为纬度。 178 罗斯贝波(Rossby wave) 由于地转角速度的铅直分量随纬度而变(即所谓 ß 效应)和海底倾斜等原因造成的一种低频长波。 179 邦加莱波(Poincare wave) 是一个复杂的长波波族。表现为与波向垂直方向的特征。在开尔文波反射时发生邦加莱波。 180 斯托克斯波(Stokes wave) 波动水质点的与运动轨迹接近为圆,但在一个周期内不是封闭的。其水平方向与铅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分别为
波剖面不是简写谐曲线,它对于横轴上下不是对称的,水质点的振动中心高于平均水面
。 181 斯韦尔德鲁普波(Sverdrup wave) 是指自由波的频率大于惯性频率f,并在重力和地球自转共同作用下,于均匀水深中传播的波动。 182 陷波(trapped wave) 是电力电子装置在正常工作情况下,交流输入电流从一相切换到另一相(换相)时产生的周期性电压扰动。 183 碎波(breaker wave) 波浪在向浅水传播过程中,受水深、底坡及内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波要素将发生变化,波陡逐渐变陡,直至破碎的现象。 184 崩碎波(spilling wave) 波浪在向浅水传播过程中,逐渐从峰顶至波峰前侧崩破的一类破波。 185 激碎波(surging wave) 波浪在转播过程中,波前侧从下部开始破碎(波峰基本不破碎)的一类碎波。 186 卷碎波(plunging wave) 波浪在向浅水传播过程中,波形显著不对称,波前侧逐渐变陡,后侧逐渐变缓,直至前侧变为直立并向前卷倒,形成向前方飞溅破碎的一类破波。 187 碎波带(surf zone) 在浅水海域波浪发生破碎的地带。 188 风浪(wind wave) 水面在风力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波动现象。 189 白浪(whitecap) 系指风浪波陡超过极限(约为 1/7~1/8)时,波峰出现的白色浪花现象。 190 波群(wave group) 波动在传播方向上,振幅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成群分布的波动现象。 191 未充分成长风浪(not fully developed sea) 在风浪成长过程中,由风摄取的能量大于由内摩擦等原因所消耗的能量时的风浪。 192 充分成长风浪(fully developed sea) 在风浪成长过程中,由于内摩擦等原因所消耗的能量与由风摄取的能量达到平衡时的风浪。 193无浪(calm sea) 平静如镜,无浪无涌,波级为 0 时的海面。亦称无涌。 194 微浪(smooth sea) 波高小于 1 英尺波级为 1 级的风浪。亦称短轻涌。 195 轻浪(slight sea) 即 2 级风浪,波高 1~3 英尺。亦称长轻涌。 196 中浪(moderate sea) 波高为 3~5 英尺的 3 级风浪。亦称短中涌。 197大浪(rough sea) 波高为 5~8 英尺的 4 级风浪。亦称中中涌。 198 巨浪(very rough sea) 波高为 8~12 英尺波级为 5 级的风浪。亦称长中涌。 199 狂浪(high sea) 波高为 12~20 英尺波级为 6 级的风浪。亦称短狂涌。 200 狂涛(very high sea) 波高为 20~40 英尺波级为 7 级的风浪。亦称中狂涌。
7 v; J- ]$ W& d0 q0 m+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