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 A! N9 v8 k+ R* t. B$ T ▲维修A架滑轮
7 W4 n3 L4 c* M/ B# V$ L1 X* r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海洋地质九号”船从西太平洋返抵深圳码头,圆满完成大洋科学综合考察任务。这是“海洋地质九号”入列以来,首次利用光缆进行6000米级光学深拖调查,完成了新船、新设备、新团队的深度磨合。 搭建可视实验室助力深海探测6 G# }" p2 C* N: `' b
为确保任务的顺利实施,备航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 g8 l& H- M7 T9 Y 在“海洋地质九号”船完成上一航段任务靠港后,科考团队即登船进行航前准备。由于本次任务为可视化操作,需要将绞车、光学信号、声学信号、GPS信号同时接入。科考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搭建起临时可视实验室,并在此期间完成了光纤熔合、网络搭建、光缆穿缆等工作,在码头对光学拖体进行了海试以及全流程演练。 9 x( s$ ^6 [; y2 f$ m) p2 a
海洋探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种设备联动,同时更需要科考队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随船执行本次任务的首席科学家孙建伟,虽然只有34岁,却是一位“多面手”,有多年大洋调查经验,不仅是海洋地质方面的专家,还对电子、机械等多方面有所涉猎。“这次任务对我和整个科考团队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在海上有可能发生很多未知的情况。”孙建伟说。 A架滑轮抱死高空作业维修
6 z* p0 w' S; @ X1 G “海洋地质九号”船的光缆系统是一套全新设备,尚未经历过深海的洗礼。
, y3 O2 ~/ E2 R, P 为确保光学深拖稳定运行,航次开启后,科考团队在大洋海域进行了海试。可就在光缆才放出100米后,意外出现了——A架滑轮抱死。这在深拖作业中十分危险。要释放的光缆长度达6000米,与拖体的总重量超过7吨。如此重的重量压在抱死的滑轮上,必将导致断缆。孙建伟和船长柏伟决定立即停止海试,给光缆打油,回收设备。
& \& x3 h: I/ W$ I' ` 设备回收后,两个选择摆在大家面前:要么取消本次任务,要么维修滑轮。 " u4 O0 c8 a+ h0 ]; ?5 g
船在风浪中止不住地摇摆。抱死的滑轮处在A架距离甲板超5米的高处,这使得滑轮维修面临极为复杂的境况。但没有人愿意半途而废。船长柏伟顶住压力建议,待风平浪静时,登高进行滑轮维修。 # T# ^: r6 J: D
风浪渐渐平息。科考团队制定了维修方案,由船上吊机配合,维修人员登上A架维修台,把滑轮卸载到甲板上,在甲板上进行滑轮维修。有了精细准备,拆卸、维修、安装一气呵成,滑轮故障排除。 抢修绞车排缆器避免深海拖体撞山
7 z) B: `" p+ l: B. E9 p3 C 绞车是深海探测中的核心装备,不论何种深水设备入水,都需要绞车为缆绳提供动力。每次作业时,科考队员们最担心的就是绞车出现问题。 ; u' P* `: M+ S: c4 ^ u+ z( M" g
本次任务中,原本光学拖体作业进展得很顺利,但在测线完成后下线回收时,值班人员却发现绞车排缆器卡死。如果光缆不能有序排列,强大的张力将会造成光缆损伤,甚至会导致断缆。 9 z6 @0 [2 }& G: M
孙建伟立即叫停绞车操作,随即通知船长、轮机等一同对绞车排缆器进行会诊。经过一系列调试,团队明确了定位维修位置,准备现场维修。 2 N8 o n2 i- I/ p9 p3 ^% ~; A
但此时,调查船仍拖着着6000米设备低速航行。据地形资料显示,测线前方有一大型海山,设备如果不及时回收,近2000米的落差无疑将使船只面临着撞山的危险。
6 B( M" L! {4 L8 A. ?: t 时间不等人。团队随即作出决定,采用人工排缆的方式,迅速回收设备,再进行绞车维修。绞车操作手在绞车机舱冒着高温,经过两小时人工排缆,安全回收了设备,随后立即进行了绞车故障维修,为此后的作业排除了隐患。 4 `$ k/ x4 g+ p: c1 W
尽管数次面对危险,但“海洋地质九号”团队都化危为安,获取了长达数千分钟的高清海底影像资料。这些珍贵资料揭示了调查区域的不同构造、地貌单元背景下的地质状态以及生物特征,为矿产资源评估和定量评价提供了可视化数据。
9 s- r6 b# N2 x/ i* m* l0 o+ M 通过这次实战,“海洋地质九号”船这艘年轻的“战舰”在成为深海调查国家重器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 s% c7 l* Z5 }. P- M C, ^ (消息来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l H1 b; W7 H7 _+ r
! N8 E) p/ T0 V9 |3 w: p
9 y* D$ n% @' e" X4 S6 d' F% c/ D* O4 X2 w0 l; h
2 @1 N) f( |* |! h#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