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k/ A2 M7 f; e \2 K4 U* I& r 记者 杨雪 通讯员 陈蔚 张琦 焦艳
) u+ d j5 l( U6 R4 G- B 6月28日至29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此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多个国家的涉海机构、大学及科研院所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领域的近15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 T6 k. {. g# b- J- D
! o9 c4 P# w8 T# A! t2 T/ r 论坛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防灾减灾,促进全人类福祉”为主题,设有“海洋防灾减灾”及“海洋生态修复”两个专题,旨在研讨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策略、生态修复先进理念及技术,提升海洋观测预报技术和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推动全球共同治理,从而更好地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
" W( F/ H$ }4 y" ] 论坛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模拟、应急辅助、全球化海洋治理、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在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压力影响下,海洋面临的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诸多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9 G$ `1 ^, T1 t# x+ t# P1 \ 在“海洋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专题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作了题为“我国海洋环境观探测装备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报告,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海洋观探测装备的战略需求、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在“海洋生态修复”学术报告专题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孙松从全球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感知海洋、认识海洋、管理海洋”,更好地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雷光春从全球视野为我们介绍了滨海湿地保护的形势与对策。
' t9 P- |" a0 M" m' n0 _6 \ 作为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板块之一,此次论坛为国际和国内海洋科学家搭建了一个专业的学术平台,为各单位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本届论坛的召开对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在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等领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国内乃至国际海洋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4 C4 K* F( v3 x/ c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4 d" Z7 c4 |7 B3 p. y% ]% S
4 _9 @% V, R2 q- Q0 n
7 ]9 }4 H6 q; @. F: C5 A1 ~+ x: {$ H) X G( n3 V3 S
8 J$ |) g: u! G8 V7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