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汪品先:国际顶尖海洋地质学家,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海洋地质学家研究领域展望

[复制链接]
8 S/ m& F; j% D% v N: \9 P, V

作为国内理工科强校,同济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同样有着不俗的实力。同济海洋科学学科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海洋学的奠基人——汪品先。2024年1月份,汪品先由教育部提名,成为“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3位候选人之一。

; E; C* D8 C" _
4 p: ~' e- h8 h5 L$ M8 q

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 M2 ^$ Z& Y0 A( Z
" ?/ v: ]* d3 k+ B \% f5 @

汪品先长期从事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多次驶向远洋和下潜海洋深处考察,取得了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为中国的古海洋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同时,作为同济大学乃至全国海洋科学的学术带头人,汪品先教授不遗余力培养海洋科学优秀学子,为国家海洋科学研究输送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5 H# Y+ d: ]4 C. P* {: O

不管是在学术研究还是人才培养上,汪品先教授都身先垂范,堪称大家!

. c# B# e7 x$ d9 l# N% N8 C
0 V; |8 W4 F. {: y0 ^

汪品先院士

1 t+ v& ~4 n% h
4 k f, y) e& n

立志走向星辰大海

+ t- ~+ z, I. h' q; \5 z0 Q

1936年,汪品先出生于上海。在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常常食不果腹,但年少的汪品先却十分自强,酷爱学习,尤其对自然科学格外感兴趣。在上海格致中学读书的时候,汪品先受到时任校长、著名地理学家陈尔寿的影响,对海洋、地理和地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在学术上走向星辰大海。

" q* Z% V! Y- T2 u* [& @5 S

有时候,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奇妙,小时候埋下在心里的一颗种子,竟然在岁月里成长为参天大树。当19岁的汪品先被公派到莫斯科大学留学时,读的就是地质系的古生物学。

3 h9 [$ S! I/ R5 J! N j! M

终于能够系统地接受地质学的学习和教育,汪品先充满了期待。在莫斯科大学,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古生物学的专业学习中去,每天奔走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之间,迅速从一个地质学初学者成长为颇具水平的科学青年。

' i# ^/ Z3 n- a; B# ], d) i4 m
2 U" p9 b: _* D

青年时的汪品先

8 p% l3 M6 T1 ]0 m
. o4 P' X; A0 H }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刚刚成立的地质系,成为一名助教,后来又随海洋地质专业调入同济大学,开启了他与同济大学海洋科学学科一生的缘分。

( f, E) H( M% \

在同济大学,汪品先主攻的研究方向是“海上找油”。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科研条件十分落后,一个蚊蝇乱飞的废弃车间搭建的“实验室”,就是汪品先的研究基地

$ {+ N5 p* E+ ~% i0 i' z/ E

用搪瓷饭碗泡开黄海勘探送来的海底沉积物,用自来水淘洗干净后,放到难以对焦的显微镜下观察微体化石——这就是他的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汪品先形成了吃苦耐劳,力争上游的品质。在后来的科研生涯中,不管再辛苦,只要想起当时在粗陋的条件中做研究的过程,他就会充满力量。

. P5 o) e; W* c7 H( v
6 H& g% S9 }- t

汪品先在海边调研

0 l) k; H+ w0 H
; O1 b' c4 u: H8 s8 }

成就中国古海洋学奠基人

6 U1 ~% E- `7 g7 D9 D0 B- D

从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至今,汪品先从事学术研究近70年,一直行走在海洋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研究的最前沿。

; M" h' {% P- k

作为一名科学家,汪品先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他对时间的规划利用近乎苛刻: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半夜12点;他的每一分钟都有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正是凭借这种“入迷式”的耕耘,汪品先在学术上才能硕果累累。

" J6 J8 x' V" `" k' P. I( ~

汪品先的许多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他揭示了中国各海区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格局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识别海相、咸水湖与淡水相的标志,推动了中国微体古生物研究朝定量古生态方向发展。

7 p2 C8 V' z. D9 h5 j6 L
9 U# G' t4 S/ T4 a# `

汪品先给学生科普

3 c k9 ~) q3 r: S4 k# M
2 }2 f7 `! t0 K ?" J" T5 L

在从事海洋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汪品先身先士卒,多次奔赴远洋,下潜到深海进行考察,以获取第一手珍贵的考察数据。

+ Q( r4 p* j# T% d1 d0 Q) r

海上考察异常辛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唯一的休息便是站在甲板上看海。然而,年过半百的汪品先却从来没有退缩,而是一次次刷新自己的极限,走向了自己心目中的星辰大海

' ]$ W& ^! ^, F8 w6 i T. ~6 k

1999年,汪品先主持了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在南海的第一个航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75岁,他推动中国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深海基础研究项目“南海深部计划”;2018年,已经82岁的汪品先,在9天内3次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到1400米深处,终于亲眼见到了自己研究一辈子的深海。

* {) T$ Y+ |5 C7 Q E! `
6 M) a0 s! ~* i5 w

汪品先下潜深海前

( S/ D+ r) l1 O3 I$ g# P3 s
4 B% l9 Z. u- B6 h, V+ t8 o& f

同济大学海洋科学学科领衔人

( V; H0 d7 t$ C, U* u* H' [

时至今日,海洋科学已经成为同济大学的强势学科,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从1975年成立之初,汪品先就被调入同济大学,见证了同济大学海洋科学从弱到强的过程,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推动同济大学海洋科学的成长。

. [& h& ~+ ^) B& m" N

在汪品先的推动下,同济大学在1983年成为当时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其海洋地质学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c5 ?3 o0 w: e3 q. T
% X# q( F% }& c1 x# R9 K

同济大学

2 D- G3 Z- W: c# x0 ^
. v6 K, A0 a1 _ ]7 H

不仅如此,同济大学依托汪品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创建了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科技中心、同济大学海洋资源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以及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唯一在建的大科学工程——“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成为国内海洋科学,尤其是海洋地质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N6 o& _& D' V

为了更好地培养年轻学子,汪品先和夫人孙湘君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年轻的时候,汪品先给学生上课,指导学术从事学术研究,如今,他依然竭尽所能,发光发热,为年轻学子指明前进的道路

& n! V! V- b- V& |
0 l/ ^" N7 ^& T

汪品先和夫人

4 v4 P9 k: T8 V3 b: j B ]
# c5 Y5 a9 x" _: g2 I9 @! e

凭借在学术上的诸多重大成果,汪品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如今,他被提名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是实至名归

" B1 m8 b( F% @ B; n; v

不管最后汪品先能否获奖,他都无愧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z- P3 V6 y: q' a, T6 U! E+ i' Z. ~! s' z. o2 u' w8 P" K 3 b* y! `9 B3 N& S, p) l- X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汉再兴
活跃在前天 14: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