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更多细节揭秘! - 深海考古学研究项目

[复制链接]
8 C2 D" X' b* Q* H7 I

1 N) M f# ~9 i- D

深海之下,千百年前的历史静静封存;空寂之蓝,失落的海底遗珍惊艳时光。

5 v- ]- ?8 x0 ?- r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在三亚发布我国深海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和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的沉船,文物数量超过十万件,堪称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本次深海考古发现有何亮点?考古学家如何借助前沿科技潜入海洋深处?如何对沉船及出水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在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孜孜追寻中更多“沉没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 C6 W# j/ J9 l5 n# `9 M( u

5月20日,蔚蓝的海面上,红白相间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缓缓沉入水下。

+ I% O3 e8 V+ J% V& c* w8 H+ |9 m

向下,再向下!“深海勇士”号来到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伸出灵活的机械臂,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布放于此,并进行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启动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这一测绘基点将成为今后开展水下考古记录发掘的基准。

/ t( T! E8 N7 M I( F: Z) D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5年前。2018年1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设立了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当年4月在西沙北礁海域首次实施了深海考古调查。

0 a( k+ }2 x+ Q1 N1 ]' F! F

2022年10月23日,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基于前期相关海底探测结果,“深海勇士”号在进行第500潜次时,发现了南海西北陆坡两处大型海底沉船遗址。

2 Q# W# e* w# @ H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介绍,这两处沉船遗址的其中一处,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达3米多,文物以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年代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

* R" ]) k, ~4 e* s& g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物。新华社发 f* \ A( K C+ B

根据前期考古勘探发现,一号沉船的瓷器以窑口分,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以釉色分,有青花、青釉、绿釉、白釉、珐华彩等;以器形分,有碗、盘、罐、瓶、杯等。

5 g& N9 E4 h3 y0 V* B! y7 h

另一处遗址发现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大多经过简单加工,初步研判沉船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船只,年代约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

: k; Z% x! P; \: d8 W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物。(国家文物局供图)! g; _% R' x! V S5 j. t6 F4 Q7 R. s

通过对提取的一件原木木材进行鉴定,结果为柿树科柿树属。经综合研判,二号沉船发现的大量原木可能是我国海外贸易往来中进口的重要物品。

5 s: n0 b8 p6 W; o

一号沉船的遗物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二号沉船遗物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说,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繁盛的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 H$ W m' G5 `1 R7 p7 X

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一系列内容丰富又清晰明确的指向,让水下考古工作者十分振奋。

2 c; I" d: m( ]( N: k$ p

“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闫亚林作出如此评价,这一重大发现证实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

& K% o2 r( [3 t: m: j6 z6 [9 ~

我国南海1500米深的海底

6 J- \) ^+ X( c& {" y0 F- k4 f

新发现两处古代沉船

( }8 S& }. v4 N h" y! V

它为何被称为

( ?/ }7 j5 U9 j4 E; G0 z2 @% Y

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1 d3 \& u8 s& S; J# K9 d& f

点击图片

! F. U3 S& T/ [& b

↓一起近距离了解

& i* r' o: ]+ a- u3 S3 Y: Y3 M

“黑科技”成就多个“首次” 8 M% H% I* H7 v- y

广袤的水下世界,遗留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海洋文化遗产。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水下考古学这一概念,水下考古学逐渐在我国扎根、发芽。

' S! ~2 A% Q. `# i/ S& L! @

然而,在30多年里,我国水下考古范围基本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海。

( @: h n' z1 K

2011年,瞄准解决我国进入深海基础薄、装备缺、能力弱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在三亚建设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开创了深海科技学科方向。

C: |" P) D! z5 [: w

在一批批水下考古人的努力下,2018年,水下考古与中国载人深潜技术“联姻”,我国终于实现了深海考古调查零的突破。而这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考古调查工作,继2018年后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 P" z# D N1 x! j7 B5 Q+ }* K

“这对于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阐述本次深海考古工作的主要亮点和突破时,唐炜连用了多个“首次”——

' G0 H+ y3 y; t+ v

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

* @; N: L4 _. R4 U' T0 D% F- u9 u

这是我国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考古工作,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

' J. b$ C3 ^: F. L9 T: }3 S

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开展的水下考古工作,在探索水下考古发掘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0 \! z' b$ R g0 O

多个分量十足的“首次”,意味着中国考古的深海之门正越开越大,而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是科学技术的应用。

( V& b! q' N7 H

除了考古人员需要依靠深潜技术抵达深海之外,水下遗存的准确定位、数据采集、文物提取、视频拍摄等,也都需要依靠高科技的支撑。

1 v$ Z8 k2 x% a; G

唐炜说,这次考古调查团队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古记录,比如对深海沉船设置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使用长基线定位技术进行位置标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使用新型力反馈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清理装置等多项专用技术装备,对海底文物进行无损的保护性提取等。

! L" n9 f- h9 S1 W

中科院深海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则介绍,调查团队将利用测深侧扫装备圈定沉船及散落文物的分布范围;利用水下动态三维激光扫描,叠加光学图像,完成三维扫描及摄影拼接工作,生成一号沉船核心区遗物平面分布图;采用长基线方式进行更准确的考古水下定位。

9 n1 y4 C! J; I& n, z( m0 L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了许多海洋神话传说,对于淹没在水底的历史文化遗存,人们总保持着一些好奇与敬畏。在科技的推动下,这份求知欲正逐渐得到满足。

, u/ y! B+ ~! M, v- k

接下来,针对两处沉船的深海考古工作,中科院深海所将利用“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和“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以及“狮子鱼一号”ROV(遥控水下机器人)等载人/无人平台装备,在沉船区开展多种探测、取样和文物提取工作,一步步解码被封存的历史。

1 q- M! O) ~4 j8 o& u

“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家文物局供图)考古周期将完成七大任务 " T; m' `2 v& N

在整个水下考古周期里,当前的工作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 \/ v' b ~: q( G+ X9 K) X# b

“责任重大啊!”作为本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项目的领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宋建忠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他透露,此次考古调查工作将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5月20日至6月10日左右,第二阶段计划今年8月至9月进行,第三阶段计划明年3月至4月进行。

# a2 F- R) U; u# a+ Y

“每个阶段海上工作时间均为20天左右,总计执行约50个潜次。”宋建忠介绍,三个阶段的任务包括了七个方面:

. ` T$ b& R+ ?1 S

• 通过水下搜索摸清沉船分布范围,在沉船核心区域西南角设立水下永久基点,5月20日已布设了一号基点,接下来还会布置二号基点;

% ]4 L% O% S" ^5 A

• 对两处沉船开展地球物理探测,获取沉船所在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水文以及沉船的物探扫测图像等数据;

) F; ]5 e) u$ s X' a3 [( e

• 根据沉船分布范围及扫测获取的物探图像,对一号沉船进行多角度、多种类的影像资料记录;

7 ]: B7 ]( }# B) h

• 对一号沉船开展三维激光扫描,生成一号沉船核心区遗物平面分布图;

8 K' s# S* B& ~! w( r

• 在完成资料记录的前提下,根据研究需要采集适量文物,初步了解沉船埋藏情况,确认沉船性质和内涵;

& f; h0 U6 x4 R' u

• 提取海底底质、海水、微生物、船木、原木等样品进行科学检测分析,为两处沉船遗址后续考古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 K: i" p2 }& U/ w! x6 u

• 结合深海考古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开展长基线定位、新型力反馈柔性机械手抓提文物等深海考古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 K0 m R% s: j

这样一项复杂的考古调查工作,除了科技的应用,也需要一支专业对口、分工科学的人才队伍。宋建忠介绍,项目成员近30人,包括考古学、文物保护、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机械电子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分为物探航测、深潜作业、文物保护、测绘记录、摄影摄像、资料汇编6个组,将共同完成这次任务。

# e3 q! i4 g8 M& G: t! R9 x

5月21日,完成第一次考古调查的“探索一号”科考船抵达三亚。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海南力量”全程护航四面环海,向海而生,靠海而兴。海南作为海洋大省,同时也是水下文化遗产大省。在这一次的考古调查中,海南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任务。“两处沉船发现以来,我省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认真落实好属地文物保护责任,确保文物安全,提前谋划文物保护利用。”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副厅长宁虹雯介绍。在顶层设计上有思路。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南海海域水下文物安全保护工作方案》,就一号、二号沉船的保护作出总体部署,对一号、二号沉船海域的安全巡查、水下文物保护区划定等工作都作出了具体安排。在工作部署上有力量。海南省公安厅牵头成立了南海海域水下文物安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工作专班,联勤协作,确保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安全。在保护修复上有行动。省旅文厅指导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编制了《2023—2025年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方案》,将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意见,做好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同时,经省旅文厅协调,沉船遗址已提取出水的部分文物已移交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进行保护修复。我国深海考古取得重大进展的消息一经发布,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不少网友关心“什么时候能到博物馆里一睹风采”“将会在哪个博物馆展出”等问题。对此,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表示,作为深海考古队的三家组成单位之一,该馆在做好保护修复和研究的前提下,将利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出水文物来丰富该馆馆藏,为沉船出水文物搭建保护、研究、展示平台,“期待这些精美的文物早日和观众见面”。一号沉船遗址遗物以瓷器为主散落范围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年代约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二号沉船遗址沉船遗物以木材为主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大多经过简单加工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船只年代约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我国水下考古历程 " U1 ^) k0 A& N% E' B, A& t

20世纪80年代

( B! g& }% a1 Y' |$ e( W6 @/ U3 i

我国引入水下考古学。30多年里,我国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海。

2 N# l6 j8 ?1 G+ l* {" e" k. d. T

2011年

* @, }# ~; [$ f0 d. N# T

中国科学院在三亚建设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集中解决我国进入深海基础薄、装备缺、能力弱的问题。

! p* Z: W* B# U: R, S( o

2018年1月

# o; X7 L3 q& b

中国载人深潜技术与水下考古“联姻”,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

g3 @7 C, `; _1 k a8 g

4月,考古队在西沙北礁海域首次实施深海考古调查,实现我国深海考古零的突破。

& z: Z1 _' H ?

2022年10月

3 Q5 t; I) x$ P5 E% G! ?4 C

考古队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

, }5 o% `5 [% F: e7 a( ?

2023年5月20日

. M' N4 p1 T, m, x3 Y

启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启我国深海考古新篇章。

新闻延伸 / T. ^2 e( `! F. ~; o

海南水下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之首

' p* D; l; ]+ f( P' Y+ h5 I; C4 M

近年来,海南先后组织开展了“西沙群岛水下文物调查”“南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以及“华光礁一号”“珊瑚岛一号”“金银岛一号”“石屿二号”等沉船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为我省增加了丰富珍贵的水下历史文化资料,也为研究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我省在辖区范围内共发现水下文化遗存124处,包含自五代至近现代的沉船遗址或遗物点,所发现的水下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之首。

; A2 g" T9 |9 r0 D

$ t9 o2 t7 [: K8 o5 [& q3 j

2023年5月23日《海南日报》A08版版面图

& u# t" ^, e3 e) J1 s8 |3 {# U

来源:南日报深读融媒工作室

& v0 J/ A. Z' X8 }: V! [% \

总策划:曹健 张杰 齐松梅

2 ^" }$ q6 T( x! K

执行总监:许世立

9 h B& y& u* ]( h- x

主编:孙婧

; G: o; L A" N* M

记者:刘晓惠

) U" R1 G! b. w% Y

版面设计:张昕

% R8 Y& G* N5 u) b* a: _0 F0 H

检校:卫小林 黄如祥

; N$ ]6 T& C$ M) ~

H5文案:许世立

: o' e& z- `$ q$ a

H5制作:陈海冰

值班主任:楚煜值班总监:刘冀冀内容审核:陈咏棋责任编辑:陈楚宁推荐阅读(戳下方标题)7 [5 g+ Y1 h4 J4 J

海南西线高速改扩建提上日程,这个路段将建双向八车道

+ w% ~1 o `) L: P# j' k

慕了慕了!这些海南“岛民”为啥能活得那么滋润?

5 r. K, G6 h+ `' p$ Z

上调3.8%!

6 d* M7 O5 }+ u; T6 ?8 h5 `" E

' o0 U) o+ d! u3 M6 R

觉得内容好看

" a! |9 o$ f' l X

点个↓↓

/ }5 I& h* k, P+ V0 d- N- Y! M9 J9 u' k) T; Y3 D 3 b; f, n6 _- w5 n# u' x5 y* y2 l0 }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城市一隅
活跃在2025-1-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