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海到南极地球亿万年演变的秘密保存在岩石里,收藏在按时间顺序层层堆积的地层中,地质学家就通过一次次的采样、分析、验证,来窥见地球的历史。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唐立梅的研究对象是海洋深处的岩石圈,她所做的研究是宏大课题中的一小部分,需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比如,为西太平洋未来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地质基础资料。2013年,唐立梅被选中参加“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和潜航员叶聪、傅文韬一起前往西太平洋的采薇山科考,那一次他们最深下潜到2774米的海底,带回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2管沉积物,冷水珊瑚、海葵、海胆、海绵、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11种生物样品。唐立梅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次深潜之旅,“(发光生物)像一颗一颗如流星般划过……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美呆了”“(潜水器着陆时)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宇宙飞船着陆外太空的景象……我们就像到了海底的‘外太空’”“深海的虾很奇特,颜色是红色的,跟我们平时吃的虾被煮熟了一样,用它的小爪子前后不停地划动来游走,着实可爱”。唐立梅在“蛟龙”号拍摄到的海底发光生物。受访者供图经历过这次深潜,唐立梅也体验到潜航员的不易。每次深潜的时间近10小时,没有条件去卫生间,唐立梅前一天晚饭后就停止进水,第二天早晨生咽下去几块饼干和一个煮鸡蛋。在湿冷的舱内完成4个半小时的海底作业后,由于长时间跪在观察窗前,她感到双腿酸痛,饥饿和寒冷也随之袭来,而这些感觉在专注工作时都被忽略了。2017年,唐立梅又成为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的一员,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去往危险又神秘的南极大陆。她曾在媒体采访中回忆,在天寒地冻、没有网络、企鹅遍地的冰雪大陆,仿佛去到了另一个星球。南极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和新鲜的岩石样本,唐立梅在考察中意外发现了一批不同岩性的岩石样本,有望对研究古大陆演变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经历过南极科考后,唐立梅也再次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她犹记得“雪龙”号穿越“魔鬼西风带”时的感觉,那时候船员们就算是躺在床上,也得紧紧扒着床沿,否则随时可能被甩出去。“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六腑,七上八下,久久卧床,十分难受”是船员们的真实写照。这些经历,都成为唐立梅后来反复讲述的故事。唐立梅在南极。受访者供图中学生的问题:“世界上有海怪吗”“你结婚了吗”两次经历让唐立梅成为第一位到达地球四极其中两极(深海、南极)的中国女性,也为她积累了珍贵的科普素材。十年来,唐立梅受邀参加了近200场科普讲座,走进校园,她把在深海和南极的见闻讲给学生们听,用视频和照片为他们展示罕见的风景。“中小学生几乎每场都很热情,讲到有趣之处,他们会发出欢呼或尖叫,大学生就会闷一点,有的大学生眼里没有光了,似乎失去了求知欲。”唐立梅观察到。讲座结束后,中学生们会围着唐立梅签名、合影、追问,很多十几岁的孩子还把科学家视作自己的理想职业。有的学生问她,世界上有没有海怪?有的会问,极光是怎么形成的?一些“务实”的中学生则会问她,你的收入怎么样?结婚了吗?唐立梅会耐心地告诉孩子们,科学家是个相对自由的职业,允许你实现自己的很多想法,持续去探索、解决问题,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她也会坦率地表明,讲座中只是展示了自己工作中最有意思的一面,在这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而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唐立梅建议学生们,应该早日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志趣,以后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竭尽全力去做,然后接受任何结果。唐立梅发现,十年间,学校的科学教育已经有了明显进展,这在发达地区的学校体现得更充分。有的初中生和她探讨水母是否永生的问题,有的小学生已经可以分享自己周游列国的经历。因此,唐立梅更看重去西部学校的机会。2021年,她在云南为6个少数民族“女童班”的100名女童开了一场讲座,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说,以前看到的科学家都是满头白发,而唐老师年轻又漂亮,长大以后也想成为唐老师这样的女科学家。唐立梅总是被孩子们的热情感染,所以她愿意抽出科研工作之余的时间,把“不务正业”的科普工作坚持下来。唐立梅在广东一所校园作科普讲座,受到学生们热烈欢迎。受访者供图女科学家的性别观:个体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在许多场合,“女科学家”是唐立梅身上最显著的标签,但对她而言,性别是一件很小的事。谈起性别话题,地质学出身的唐立梅会从生命的起源说起,5.4亿年前,地球上80%的生物都产生于海洋,因此,不仅是女人和男人,人类和许多物种都是同根同源的。而人类的出现是因为南方古猿的DNA错误地复制了两次——是一场偶然,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24小时,那么人类是最后一刻才出现的,是很渺小的一部分。站在这个角度,唐立梅认为生命是一场绽放,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体验,而性别的差异是微不足道的,人不能被性别框住,女性可以在任何领域获得不凡的成就。她鼓励女性不要为自己设限,不必太在乎外界的说法,要不断地打破边界,生命转瞬即逝,选择自己的心之所向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客观问题不能归结在人的身上,理解了其中的逻辑关系就会找到解决办法,减少负面情绪和精神内耗是很重要的。”唐立梅说。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科技工作者总体数量不足、顶尖女科学家稀缺的问题长期存在,唐立梅认为,只有更多的女性从事科学工作,增加基数,才有可能产生更多优秀的女科学家。她建议,引导女性投身科研,要从“娃娃”抓起。在儿童时期,要增加女孩子了解科学、科学家的机会,点燃她们的梦想,在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中学时代是树立理想的关键时期,科学家走进校园,走近中学生群体,可以帮助她们坚定理想。在日常工作中,唐立梅观察到,女性做团队负责人,并不会比男性差。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些纯公式类的问题,AI可以解决,决定一件事成败的关键,是对整个事件的认知,女性有很多独特优势,包括更有耐力、韧性,善于沟通、表达,善于疏导情绪,有些时刻女性抗压能力更强。唐立梅和同事们。受访者供图和许多其他职业一样,女性科研工作者最需要支持的是孩子的生育和养育阶段,天然的职责使得她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在时间精力上都无法和同龄男性竞争。唐立梅注意到,在刚刚进入职场时,大家起步都差不多,但在婚育阶段之后,大概率会引发女性竞争力的下降,这使得很多同样具有博士学位的女同事进入单位的实验室岗位或者管理岗位,而不再从事一线科研工作。在科技领域,一些向女性倾斜的政策正在出现,就在7月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表示,从2024年起,将女性科研人员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由45周岁放宽到48周岁。科研工作和女性特质彼此成就,相互作用,产生了一批积极乐观、理性、思维缜密、逻辑性强,而又同时善于表达、沟通能力强,视野宏大、胸怀宽广、包容性强,“雌雄同体”的女性科研工作者。“现在是女性最好的时代。”唐立梅呼吁更多女性投身科研。(记者 宋凌燕)来源:南方都市报APP& I `6 Y- {, o6 i# z
; h( N) M$ U) p+ d& J
/ n) P1 M Z% y' m1 ]1 d a1 ~; E6 n9 l! g5 O0 x% M$ x9 r: o v" k- J) W3 }! g
' N2 {1 u% H! Z3 G6 N8 j! V( x6 q2 b9 u